改革開放題材電視劇《大江大河》開播幾天後依舊保持著開畫以來的高水準,一個閃亮的8.8分充分說明了正午陽光出品必屬精品的招牌特質,在當下各臺都改革作品當先的時代背景下,為何還會對《大江大河》這一千篇一律宏大題材的作品打起十分興致?
我想,這大概是我們都曾在影像、圖片裡看過、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嘴裡聽過,在書中想過,但卻從未親身經歷的改革開放最初十年的模樣吧。
電視劇作為一種面向觀眾最為直接的宣教傳播手段,絕不僅僅只是還原年代的「服化道」和傳遞淺顯的價值觀,而是要還原那個時代的風貌、人心、需求還有他們在逐步思想解放中所經歷的深化和提高的過程。
1977年,無疑是一個寫滿感激、充滿希望的開端,一個開啟未來、釋放可能的新起點。文化斷裂的年代裡,人們迷信居裡夫人說過的一句話:「告訴你的朋友們,不要相信讀書無用論,要讀書。別人不讀,你要讀,如果別人也在讀,你就要拼命讀!」求知的牢籠一旦打開,知識的飢餓感隨之瘋狂上升。
高考改變著以往許多人聽天由命、前途未卜的迷茫困頓,給了物資匱乏、精神亢奮的熱血青年們一個振奮的盼頭。
敢於拼搏、心態積極的宋運輝宋運萍姐弟倆更是破釜沉舟寄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成分不好所帶來的悲催命運,能做餵豬青年裡最靚的娃,也要做大學裡的美哉少年郎,這大概就能詮釋我們這個時代所說的「帥」吧。宋家這對高顏值姐弟代表了很多那一年青年人的昂揚向上的精神特質。
電視劇《大江大河》並沒有從姐弟倆發奮用功時的切入他們的人生,而是從他們過了高考分數線的那一刻,隨之而來的焦點衝突就是「歧視」和「不公」,當年過了線依舊「上大學難」和如今過不過線上大學都不難形成鮮明對比,歸根到底是兩個不同時代的青年人對前途的理解有差別,前者飽經滄桑之後,痛入骨髓的經歷鍛造了堅毅的個性,信念的種子容易在他們身體裡開花結果。後者作為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一群人,對「知識改變命運」的麻木和對「理想和信仰」的迷失,成為了普遍現象。
看《大江大河》就是在看我們父母輩的生活和成長,也直面我們嗤之以鼻土的掉渣的那代人是如何一步步改變自己、全家乃至國家命運的,王凱的飾演的宋運輝一身黝黑的膚色,瘦的露出排骨胸、白衣藍褲夾著中間的紅背心,一副黃色塑料眼鏡襯出讀書人才有的斯文氣,面對刁難,他倔犟地篤信《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這一尚方寶劍,一遍遍的背誦,一遍遍的被冷漠,眼神裡滿是19歲少年的不甘和不服。
如果你沒有經過那個年代,你不會懂《人民日報》在宋運輝心中的地位是怎樣的神聖,進了大學後他甚至主動擔起為大家讀報的任務,那聲響徹教室的激昂澎湃,能感受到宋運輝身體裡翻滾的熱血,能觸到的夢想才算夢想吧。
如果說宋運輝是用鋼鐵直男的性格和所有阻攔它前路的人和事相處的話,那姐姐宋運輝選擇了做弟弟身邊的輔助劑,童蕾飾演的宋運萍無疑是具備著上世紀七十年代女性的普遍特質,外柔內剛,勇敢堅定,深明大義,懂得取捨,在姐弟都過了分數線卻只能有一個上大學的艱難抉擇下,她含淚籤下了《放棄政審申請書》。
一個敢於自我奉獻的女子,總是懂得放身邊的人飛得更高,而自己卻不可避免的纏上命運多舛的厄運。童蕾在《大江大河》裡的形象和章子怡在《無問西東》裡的形象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連兩條大辮子都是一樣的又粗又長,可惜愛情和未來,一切的一切,都美不過她們20歲時挺立村頭時的清純動人。
楊爍飾演的雷東寶,成為了前幾集裡政策最直接的執行者,小包總化身農村娃,這麼一個典型的大老粗將《大江大河》裡那條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故事線徐徐鋪開,借鑑小崗村成功的先例,憑著自己不恥下問的討教和雷厲風行的勁頭,帶著村裡一群光棍邁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不少網友看完都說雷東寶這個退伍軍人實在太帥了,不僅體現在狗皮膏藥般追求宋運萍上的雅痞,而在小雷家大隊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件改革大事上,同樣是風風火火,說幹就幹,有這驚人的執行力,放在當下國家的精準扶貧戰略上,絕對也是披荊斬棘,響噹噹的風雲人物。
恢復高考、小崗村的奇蹟、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具體落實、摘帽子,這一幕幕一件件父母輩耳熟能詳的大事,在《大江大河》裡都以一種剖析的方式來解讀它的意義和作用,這些改革開放頭幾年最鮮明的事件符號,串起的是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為代表的三位先行者,在變革浪潮下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不懼阻擾、敢於突圍的沉浮故事。
小人物的命運牽動著時代的軌跡,這種「以小見大」的電視劇創作手法之下,是我們對那代年輕人為何普遍具備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拳拳抱負和「天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思想根源的獵奇,這本身就非常的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