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遇見的都是陌生的人,但在這座城市中卻有人願意敞開自己的家門,邀請你進入他們的家中居住,同時會按時準備一日三餐,噓寒問暖問你說『有沒有什麼需要』?
記得當我最開始踏上服事道路時,被教會差派到一個縣城去工作,肯定的說確實是舉目無親,然而下車之後就有一個基督徒走近我身邊,把我接到他的家中。到了他家,他們熱情而周祥地接待,讓我感覺自己仿佛就是這個家的人一樣自由、舒服。
在我家裡依然保存著一副手套,這副手套是我當時到黑龍江學習時一位弟兄送的。當時去黑龍江正巧是冬天,出發的城市並不冷,沒想到黑龍江的冬天冷得太出乎意料。到火車站接我的弟兄見我身著比較單薄,直接把我接到他家裡,然後讓我換上了他的羽絨服,並送給我一雙手套。雖然手套的外觀並不好看,但卻真禦寒。
一晃快七年的時間,再也沒有遇見過那位弟兄,也早已經忘記了他的樣子,但我知道他是我的弟兄!
是什麼原因讓陌生人敞開自己的家門接待我?是什麼原因讓素昧平生的人將自己的衣服分享給他人?思來想去只有一個原因——都是基於基督的愛,因為耶穌基督的愛使不同種族、膚色、語言的人能在基督裡成為弟兄,毫無間隙。
主耶穌曾說:「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
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曾說:「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旅客,因為曾經有人這樣做,在無意中接待了天使。」
其中可以看出,接待弟兄、幫助弟兄,這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屬靈品質,更是基督對信他之人的一種要求。
彼此相愛的具體表現形式,在接待弟兄的過程中會完全的展現。什麼是愛人如己?愛人如己不僅僅是一種所謂的公平主義,乃是要像愛惜自己一樣愛惜對方。當沒做接待時,我們可以與對方或弟兄保持社交距離,很好地用禮貌維持關係,但這並不是所謂的愛人如己,而是一種素養。
當做接待時,弟兄將會進入到我們家中甚至生活裡,直接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這將是對我們真實愛心的直接挑戰。生活方式、生活素質、作息時間、禮貌態度等等都將成為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在教會中有些老阿姨的家,一直長時間接待傳道人,他們甘心奉獻默然不語;有些弟兄姐妹的家,接待主日或平日的聚會毫無怨言,都可以看見舍己與奉獻。
前幾天我邀請一位弟兄到我家住,因為弟兄母親去世了,為了讓他散散心所以我發出了這個邀請。我承認最初邀請時處於真誠的態度,但接待的過程中也真覺得力不從心。半個月時間要不停地想做什麼菜、到哪家飯店吃飯,要陪伴他遊走在城市的不同景區。所以半個月錢包空的速度特別快,手中的工作也停滯不前。最讓人難熬的是晚上的休息,因為弟兄會連著麥克風玩手機遊戲,所以整個屋子都可以聽見他在大聲喊。
以前別人接待我時,我並沒有感覺到有多少壓力,但當角色顛倒自己成了接待者時才發現,一切並不是想像那麼容易。也許出發的時候是帶著百分百的熱心,只是在很多事情中讓人的愛心不斷地冷淡了。
我特別感恩這次接待,雖然我做的並不好,但我認識到自己生命中還有太多的不足之處。有些看似所謂的愛心,在現實的考驗中會變得異常脆弱,因為人願意愛自己所喜歡的,而不愛所不喜歡的,因此在接待的過程中就會心生怨言。所以我也不斷禱告主,求他賜給我寬廣的心胸,能以他的愛接納所有的人。
同時我也明白了做好接待的工作要殷勤地籌劃,這一點我在這次接待中做的就非常不好,甚至有些事情出現了忽略,使弟兄有不好的體驗。所以在接待過程中要考慮被接待者的背景、情緒、狀態,然後有針對性的設計接待的環境,這樣會更貼合實際。
雖然這次接待整體情況並不好,然而神卻借著這樣的過程讓我不斷學習服事人、學習換位思考。曾經我受人的服事,如今我服事別人,這本是一種生命的傳承與使命的傳遞,因為這乃是期初主耶穌所教導的內容。
當世界越來越以利益為中心的時候,就越顯出基督徒之間相愛的真實,因為我們同信一位神、同蒙一份呼召、同得一份基業,理當在基督裡面彼此相愛。時至今日,教會中依然有有需要的弟兄,願我們能看見他們需要,並且在能力範圍之內接待他們,因為曾經有人這樣做,在無意中接待了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