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解經

2021-02-23 jiaohui

這樣,「耶穌」就被引介到提阿非羅面前和他面對面,但這「引介」是透過早期教會的記憶和路加的描述。

 

由於有四本福音書這個事實,且至少前面三本福音書具某種程度的交叉記錄之關係,使得解經的過程更加複雜。

 

基於上述兩項事實:即福音書具有兩至三個向度和四本福音書的存在,因此在研究的工作上,我們對福音書的材料和福音書本身需預先有一些假設。筆者確信,下列的假設在各種不同的解經步驟上是必須的。同時我們也得先說明,這是多數新約學者的共識。要從事福音書的研究,若不對這些事物有所假設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研究者沒有明確說明,但事實上他還是在他的假設中從事研究。假如你不同意下列的假設,你就要說明自己的假設,且按部就班執行。

 

2、一些研究工作的假設

 

a. 我們假設,在傳承的時期這些由敘事和論述所組成的個別資料單元,絕大部分是彼此獨立傳講的;這樣的假設應該是合理的。總之,我們可以假定,許多論述都以原始的形式被個別地保存下來,而在傳承的過程中失去原來的歷史脈絡(比較保羅所使用的論述,在林前7:10和9:14)。因此以下的研究假設就顯得合理:目前的福音書各個單元,絕大部分是出自福音書作者的編排。這點我們可以用一個實例來驗證:馬太在馬太福音10:5-42中將這些論述收集起來,用來教導有關國度的事工;這些材料同樣也在路加福音中被發現,但路加將他們分散在各個不同的組合中,其次序為:路加福音9:2-5,10:3,12:11-12,6:40,12:2-9,12:51-53,14:25-27,17:33,10:16。

 

b. 雖然沒有任何一本福音書是按照另一本福音書寫成的,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至少符類福音不是各自獨立完成的著作(照亞歷山大革利免的看法,約翰福音是唯一的例外)。雖然有三四種解釋福音書彼此類似的方法,這些解決的方法也爭相取得人們的接受,然而下列的方法才是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也是本書所假設的:a)馬可福音是最早完成的,b)馬太和路加分別參考馬可福音而寫成他們的福音書,c)馬太、路加增加了大量遺傳下來的材料,其中一些是共同的材料(即大家所熟悉的Q版本,但可能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資料來源,而是綜合性的資料來源)。

 

c. 福音書作者選材、調整和改編的材料,不僅是記錄和保存耶穌的生活與教訓,同時也以他們個人特殊的關注和看法將耶穌介紹、傳遞給讀者。

 

3、解經的任務

 

既定了福音書的性質和以上三個研究工作的假設,現在要進一步假定解經工作的首要,是根據福音書的文脈去了解經文,其了解的方針有二:第一,福音書的作者是記錄耶穌的生活和教訓,所以解經的部分任務是試著去明白福音書作者對當時所說的話和所發生的事知道了些什麼。第二,因作者是以選材、調整、改編的方式,我們也要試著去明白目前這福音書的文脈所要表達的意思。

 

在解經的工作上,若碰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觀念而需加以選擇時,就得專注在故事單元或論述內容本身,試著去了解耶穌當時的原始情境。接下來你會發現,這是解經任務重要的一部分,若是我們不再回到福音書經文本身的內容去,那麼這一切的解經就僅是完成一半而已,因為這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脈絡。

 

有了這些初步的概念,我們現在可以實際進行解經的步驟了。

 

步驟9G):確定單元或論述的文體特性

 

這一段特別需要參考第四章的書目,這些書對本段所要討論的內容提供相當有分量的介紹。

 

9.1.G辨明文體的一般類型

 

你的單元或句子,是敘事或是論述?或是兩者兼而有之——一個宣告性的故事?這些類型各有其不同形式的功能。

 

9.2.G辨明文體的特殊形式

 

假如你的單元經文是敘事,那是神跡故事嗎?是否具有這類故事的所有文體特性?它是關乎耶穌的故事嗎?或是關於施洗約翰的?你要問:為什麼它在傳統的論述中被保存下來?在保存下來的這件事實中,它要告訴你有關耶穌的什麼重要的事?更重要的,在福音書作者的敘事中,這故事在這裡如何發揮功能?它如何加強教導?它是否成為一系列說明耶穌事工和信息的一個事例?

 

假如你的經文是論述,那是哪一種論述?是比喻嗎?是寓言嗎?或是啟示性論述?還是智慧論述?是先知性預言?是律法資料的片段?有沒有詩歌的成分?是交錯法嗎?或是引用誇張的手法?反諷法?或是隱喻?或似非而是的弔詭語法?這種形式的分析,對你確定讀者身份有多少幫助?它在理解方面扮演多大的角色?例如:馬太福音24:28這句隱喻性的論述(「屍首在哪裡,鷹也必聚在那裡」),這句論述並沒有諷喻的意思,整句論述只有單純的一點:屍首和鷹是試著指出神國度之完成的事實。解經學的問題是:有關完成指的是什麼?是突發的?不可避免的?或是可見的?

 

步驟10G):分析福音書合參的單元(參II.6[10]

 

由於每位福音書作者都從傳統的資料中選材、調整、改編後應用到他們到作品中,因此對解經者來說,不論是解釋哪一卷福音書,他都必須查看其他福音書中相同或平行的單元。要做好這一點,就必須學習使用福音書合參,如II.6大綱所列。

 

這樣的分析包括三個問題(註:「三重傳統」意指該故事單元同時出現在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中,「雙重傳統」即指同時出現在馬太-路加的,「單一傳統」則指僅出現在一本福音書中,無論是馬太或路加)。

 

10.1.G)選材

 

這個問題只簡單地與故事單元的事實有關。該單元是否也出現在其他福音書中?是否關係了福音書作者已知的特別興趣?

 

10.2.G)調整

 

這問題與目前的文學文脈有關。這裡和10.3(G)一樣,特別需要來參考第二章。這些步驟很重要,這樣就好像透過三稜鏡來分析福音書作者對耶穌及其教訓的看法。

 

調整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個論述(或單元)要放在「這裡」?同一單元在其他福音書的文脈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類似或是不同「類型」的文脈(如末世性的,或對門徒訓練的教導)?你研究的這段經文的文脈和其他福音書的文脈比較,是否告訴你有關福音書作者的特殊興趣?

 

這裡必須特別注意,福音書作者也有可能照傳統的文脈來處理該單元(比如:馬可福音和其他福音書作者有多少沒有重新調整之處!);同時也有可能作者目前的安排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意。有關這點,要練習適當地注意到馬可和約翰福音。他們有很多地方多是照他們的原始資料來源的次序直接運用,因此他們對經文的調整往往沒有什麼特別意思。另一方面,因為大量的資料(大部分的論述)在雙重傳統中是不照次序的,因此我們可以假設馬可和約翰也是如此(比如:次序是他們自己決定的)。

 

這問題是關乎將作者自己在福音書中對各故事單元的改編情況,從它手頭上所持有之傳統資料分別開來的技術。我們再次要參考第二章(Ⅱ.6.3和6.6)。

 

作者是否增加或刪減了某些東西?他改變了什麼文詞?這些只關係到文體嗎?或是更實際嗎?這些改變表明了作者的興趣要點嗎?他獨特的強調點是什麼?這段經文的改編牽涉到一連串的改變嗎?也就是牽涉到這段文更廣的文脈,甚至是整本福音書嗎?

 

當你完成這一部分的解經,你會覺得自己正和和福音書作者在他的文學文脈和歷史脈絡這兩個問題點上搏鬥,也就是:他為什麼將這單元正巧放在這裡,且又加上這些特別的強調?不過,另一個因素也要考慮——耶穌自己的歷史脈絡。

 

步驟11G):考慮耶穌傳道事工中的生活背景

 

這裡要特別注意耶穌的教訓,因為很多是來自傳統的口傳資料,這些口傳資料在移轉到目前福音書作者文脈的傳承中已喪失了原來的歷史脈絡。因此,在分析這些論述時,要以耶穌自己傳道事工中可能的生活環境背景來解經。

 

從聽眾的背景來研究分析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顯示出其所說內容的性質,原先最有可能是對門徒說的?或是對群眾說的?或是對法利賽人說的?這樣的論述是否最有可能是在衝突的情況下說出?或是在門徒訓練的時候?

 

很多時候當然我們無法決定,而需要單單接受目前福音書的文脈,但有些時候,例如在馬太或路加將某些材料加入馬可的架構中,或是有些地方馬太和路加各用不同的資料加進兩個不同的環境背景,這時,我們雖然通常可以分別出這些資料,並在內容的基礎上為該論述提供一個可靠的原本生活背景。但要注意下列幾點:

 

a. 這是解經工作中最具推理的部分,所以我們寧願失之於過分小心,切勿粗心大意。

 

b. 找出耶穌當時生活背景的意義,並不是解經的最主要目的,因此我們寧願以「目前」經文的文脈來決定經文的含義。但耶穌的生活環境背景,必須是整體描述的一部分。

 

A)使徒行傳解析

 

解析使徒行傳對學生和牧者來說,可能都是有困難的,因為我們喜歡將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帶到本書來,而這些問題基本上有兩種:歷史的問題(早期教會生活中,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神學和釋經學的問題(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一個好的解經者必須結合歷史性和神學性的問題,而不是被釋經的問題所預設了。

 

解釋使徒行傳特別重要的是要回到步驟1,好好領會路加寫作的目的。在進深研究之前,仔細複習是必要的,且可稍加配合步驟9(E)和9(G)。下面兩個步驟包括剛剛提到的歷史性和神學性問題。

 

步驟10A):歷史問題探討

 

事實上,這個步驟和解析書信的步驟11.1(E)很類似。這裡關心的問題是:「什麼」事物被提及,因此也包括了步驟6-8的一些內容問題。因此,你需試著準確寫出路加在該敘事中所要告訴我們的。誰是故事的主角?他們現在正在做什麼?有哪些人、地或其他名字、觀念是你必須查閱聖經字典的?

 

步驟11A):確定文學文脈

 

現在我們來到了解解析使徒行傳的重要關鍵所在。這個敘事或講道的重點是什麼?和剛剛所提到的敘事如何關聯?在路加所提的整個敘事中,它如何產生功用?為什麼他將這敘事放在這裡(選材的問題)?在和使徒行傳其他地方比較時,你要解析的這段經文的敘事或講道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能提供你什麼線索,找出路加在此處的重點?

 

在進入步驟12-15之前,解析使徒行傳必須注意下面兩點:

 

1. 在講道的部分,整體來說可以被解釋得非常類似書信,但必須注意,它們目前形式所表現出來的是路加的筆法和用詞(非常像路加重寫馬可福音)。因此,以希臘歷史學家的文體來說,路加是跟隨了Thucydides的筆法,將所說的基要重點報告出來,只是他將講道寫成目前的這種形式。這裡特別要注意文脈的問題——這講道為何會放在這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2. 在解釋使徒行傳時要非常小心「過與不及」,我們不可以猜測作者沒有說出來的部分(如:路加如何「不」說這事或那事),也不可假設他所描述的就是事情經過的每一個細節絕對準確的描述。希臘歷史學家有這樣的本質:將實際發生的事件描繪得栩栩如生,卻不必像警察那樣將案件發生經過的每一個細節詳述得一清二楚。他們所寫的是歷史,也是故事。

 

R)啟示錄解析

 

啟示錄常是一本隱藏的書,部分原因是由於它的啟示文學模式的固有困難,另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不懂啟示的人,作了許多臆測和冒險的應用。

 

由於我們一般都缺乏對啟示文學形式的認識,因此當你自己作啟示錄的研究時,至少要參考兩三本注釋書,這對你將有所助益。或許你必須擁有下列三本書:

 

GeorgeR. Beasley-Murray, The Book of Revelation, NewCentury Bible(Wm.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IsbonT Beckwith, The Apocalypse of St John(McamillanCo., 1919; repr. Baker Book House, 1967).[DMS 15.83]

 

RobertH. Mounc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1977).

 

步驟9R):了解啟示錄的文體特性

 

在解釋啟示錄任何單獨的異象(或書信)之前,必須先對這本書文學形式的特性有完善的了解。啟示錄這本書確有其獨特性,因它細緻地揉合了三種不同的文學形式:啟示、預言和書信。有關這方面,可參閱Beasley-Murray,12-29頁的論述。

 

對解經者來說,啟示的「意象」通常是最困難的項目,所以在這裡需作一些特別的說明以供適當的指引和提醒。

 

9.1.R)確定意象的來源與背景

 

要做好這一點可以參考Beckwith或Beasley-Murray的著作。這意象和舊約有關嗎?別處也用這類啟示意象嗎?這是古代的神話嗎?是當代的文化嗎?這意象是否為一標準的啟示性意象?或是一種「流動的」意象(如啟示錄第五章中「獅子—羔羊」或十二章與十七章中的「兩個婦人」)。

 

9.2.R)確定意象的目前用法

 

目前約翰所使用的意象,和原來的意象是否絲毫不差?還是完全不同?它是否被「打破」而重新蛻變成為另一個新的意象?約翰用這意象的目的是什麼?能不能找到內在的線索?約翰自己有否解釋這意象?如果有,務必緊抓這一點,從這一點開始去了解其他的。這意象指示一般的事物,或是意指一些特殊的事物或事件?

 

9.3.R)以整體看異象

 

要很謹懼地把異象看作「一整塊布」,而不是硬將寓意的硬框框住每個細節。在這一點上,異象就像比喻。整個異像嘗試述說某件事,而其細節可能有:a)戲劇的效果(如6:12-14),或b)為整體圖畫增色,使讀者不致誤解所關涉的各個要點。因此,日頭變黑像毛布、星辰墜落像未熟的果子等細節,可能不是「意指」任何事,而僅是加深地震的印象。然而,在9:7-11的蝗蟲戴上金冠冕、臉像男人的臉、頭髮像女人的長髮,這些細節幫助我們畫出整個的圖畫,如此一來原讀者就不會認錯——這原來就是指羅馬帝國邊界的野蠻部落。

 

步驟10R):確定歷史脈絡

 

認定啟示錄具有書信的預言的成份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任何單一的異象(或書信),便需經常注意兩個焦點,一是教會所受的逼迫,另一則是上帝對逼迫者的審判。書信及異象所描述的,是屬於作者和讀者教會受逼迫的歷史。而即將臨到神之忿怒的異象,是典型的預言形式,這將一直持續在歷史與末世的緊張狀態之間(暫時的審判之後豎立了末世的審判的背景)。

 

關於歷史情勢的問題以及本書的目的,請讀Beckwith的書,197-216頁。

 

步驟11R):確定文學文脈

 

確定任何異象的文脈,首先要自己擬出對整體來說足以參考的架構。啟示錄的大部分,都很容易寫出主要段落的大綱(譬如3章、4-5章、6-7章、8-11章、12-14章、15-16章、17-18章、19-22章)。一個主要的解經問題是:我們必須分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聯,使它們形成一個整體。這點可參考Beasley Murray,29-32頁和 Mounce,45-49頁。

 

接下來是有關書信和異象的文脈,或是屬於它們本身之一部分的文脈問題,我們可以用解析書信〔步驟11(E)〕的方法加以精確解析。

 

三、一般類型的共同步驟

 

步驟12:考慮更廣的聖經神學文脈

 

當你開始將研究所得組合在一起,且特別開始集中在經文的重點或信息時,你的重點或信息要配合整本聖經或整個神學的前後關係。

 

這段經文在以下的次序範圍中,如何教導或傳達教義性的功能——在該經文的大段中、在這卷書中、在這一類著作中、在新約或舊約中,以及在整本聖經中?這經文和其他導致同類論題的經文比較下有何發現?哪些是相似或不相似?在其他地方有什麼暗示?其他的經文原則可否幫助我們更加了解這段經文?為什麼?如何幫助?走過整個文學或歷史的軌跡,這段經文是否影響到其他經文的意思或價值?如果這段文不存在,聖經的信息是否會失去什麼?或是會欠缺某種完整性?

 

同樣地,從神學來看,該經文在構成基督教(教義)的整個啟示的神學中,應該擺在哪個適當的位置?這段經文關係到什麼教義?它實際上提到了什麼問題、關懷、祝福或信心等等?經文中如何提及這些?經文如何清楚處理這些事情?當要解決其他經文時,這是一段會明顯引起某些教義難題的經文嗎?如果會,試著用幫助你的讀者的態度來處理這個情況。

 

這段經文的什麼內容提供了教義問題的答案?或支持解決其他經文的難題?該文所提供的最大和最小限度如何?你如何肯定、了解這段經文具有你所假定的神學意義?你的研究結果和以研究這段經文出名的學者和神學家的結果是否相同?

 

步驟13:收集輔助文獻並廣泛閱讀

 

13.1.研究有關該段經文的各家說法

 

縱使你已參考了注釋、文法和許多種類的書籍和文章,完成了前面所提的各個步驟,現在還要藉助一些足以應用在解經上的輔助文獻,從事更有系統的研究和探討。要使解經成為你的作品,而不只是機械式地摘錄別人的看法。在這個步驟中較為重要的,是善加發揮你的智慧思想,儘可能豐富你自己的結論。另一方面,當你在評估別人的解經時,自己若沒有作更多的解析,那就可以確定你是永遠無法超過他們的成就了。

 

不過,現在是向各類學者討教他對該段文有什麼看法的適當時候(參考第四章為你搜集的書目)。當你讀的時候,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哪些點是他們做到卻是你所忽略的?哪些點他們講得比你好?什麼地方他們加重了份量?你能指出他們有問題或錯誤的地方嗎?當你看到別的注釋書有不正確的地方,若是較小的不同點就在腳註中指出,若是較有意義的就寫在報告的本文中。

 

13.2.比較與修正

 

其他學者的結論有助於你改變你的各方面的分析嗎?他們是否用更尖銳的態度來攻擊經文或懷疑經文?是否因此導致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他們以更好的方式來組成他們的解經嗎?他們所給的看法是否暗示引發了你甚至從來都沒想過的看見?若是如此,不要猶疑,修正你的結論或接下去要做的步驟過程,使它更加可靠。但是,你也不必認為別人的東西都得全部放到你的解經中。不恰當的要放棄,不在你解經範圍的也要限制。是你作決定,不是他們。

 

註:學生並沒有義務奴隸式地複製別人的解釋,反而有責任精確評論所讀的。不過,在一個人能說「我不同意」之前,一定要能說「我了解其中的內容」。這是明顯的道理,在你攤開你的評論之前,你必須能夠以作者能夠接受的話語敘述他(她)的意見。接下來你可朝下列六個方向繼續進行:

 

a.舉出作者誤報的地方。

b.舉出作者提報含糊的地方。

c.舉出作者前後矛盾的地方。

d.舉出作者處理不完全的地方。

e.舉出作者錯誤的假設或過程而產生誤解的地方。

f.舉出作者對眼前這個討論所作有價值貢獻的地方。

 

13.3.將所發現的應用在報告中

 

切勿將輔助資料中的看見整段地放在解經報告中,亦勿將這個步驟當作結果而放在報告中單獨成段。你的發現要產生新的見解或更正,或是兼有兩者。竭力去確定你對某一觀念的改變或增加,不致和你報告的其他地方產生矛盾。你要考慮各個改變的牽連性。例如:由於你基於輔助文獻中某事物的評估而調整了經文的分析,將會如何影響到經文的翻譯、字義資料和解經的其他部分?要把目標擺在整體的一貫和均稱上。這會大大影響到讀者對你結論的鑑賞能力。

 

13.4.知道何時引用

 

學生的報告有個共同的難題,就是有過分引用的強烈傾向。大部分的引用要限於下列四項情況:

 

a. 當作者的重要句子不得不引用否則會導致誤傳時。

 

b. 當對某種選擇必須清楚且呈現說服力時。通常這種引用都放在一段或一節的開始,作為段與段的分界點。

 

c. 當要有效加強讀者的印象時。例如:引用一些你所接受之名人論點的權威話語時,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果效。如果這些話和一般人所期望的剛好相反,這樣的引用有時會產生特別的果效。

 

d. 當作者對某些事物說得比你好、比你清楚,或是他的話很容易記憶時。

 

13.5.善於應用註解

 

學習善用註解,將給予資料來源適當的證據。例如在每頁下方做隨文注(也可在每章後面,或在整篇文章後面)和參考書目。當然,很明顯地,許多人常從引證或參考資料中找到他們對某一問題的資料來源。註解可以使你的文章具有較高的可讀性,表明你的文章具備充足的資料,茲舉例如下:

 

a. 使用註解列出其他參考資料。如此可幫助你的讀者知道,你也注意到其他有共同或類似看法的人。這也可幫助你的讀者,進一步自己獨立作更深入的研究。

 

b. 使用註解比較不同的意見。有時將不同的意見放在解經的本文並不適當,但若是放在註解中,往往更方便解釋。

 

c. 使用註解來解決技術性的困難,有的資料很重要,但不是報告的範圍或直接的論點,這時可以使用注釋。

 

d. 使用註解將原來的討論延伸到外圍的主題或有關的論題上。

 

e. 使用註解列出起初引證來源的表格或參考圖。

 

f. 使用註解註明需要參考的另一段本文。

 

步驟14:做成完整的譯文(可選擇)

 

完成研究後便要準備撰寫全部的草稿,將最後的翻譯緊接在本文的後面。使用註解(腳註)解釋那些令你的讀者驚奇或顯然不明白的字詞。不過,你沒有義務解釋每一個字,有些現代的聖經版本也只做選擇性的說明。應用註腳告訴你的讀者,哪些是你認為值得的字、詞和其他可能的翻譯是什麼。所有你發現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難以選擇的地方,都要特別說明。

 

步驟15:撰寫解經報告

 

撰寫解經報告事實上有很多可用的格式,下列這指南只是顯示出一個報告的基本邏輯——可供你作某種程度的依循。

 

E)書信類

 

15.1.E)問題

 

如果你研究的段落是「難解經文」,或是眾所周知有各種不同看法的經文,那麼這些難題或不同看法的地方,要在前面一、二段就提出來,並要簡短,但要完整,好讓讀者對該論題有清楚的概念。

 

15.2.E)文脈

 

此外,還要寫出歷史脈絡和文學文脈。

 

a. 首先寫歷史脈絡——但不要花太多時間,若有可能就對事情作一般性的介紹。歷史的情勢要照需要來描述,但不可佔報告的整個篇幅。

 

b. 然後追蹤經文的論題——簡明陳列出全盤的論題,然後個別說明報告的步驟。

 

15.3.E)綜覽

 

接著綜覽整段經文。該段經文的重點是什麼?經文本身有無自己的邏輯供主題參考?〔(你會發現,基本上是重寫步驟11.(E)〕

 

15.4.E)討論

 

最後寫下論題本身的一些細節,好好決定步驟3及5-8中,什麼地方要放在報告的本文,什麼地方放在註腳作參考之用。

 

15.5.E)結論

 

盡所能地將所論述的結合在一起。

 

G)福音書

 

寫福音書的報告,通常要看所處理的故事單元和論述的種類而定。

 

15.1.G)起筆

 

起筆通常是先列出爭論的問題,有時摘要一些學者的看法。

 

15.2.G)文脈

 

論及單元或論述本身時,通常儘可能先決定目前這段經文的文脈,看看這段經文是福音書作者特別的負擔,或是根據傳統而寫的(也就是必須注意該經文的概念出現在其他福音書的什麼地方?它又是如何表現的?)。

 

15.3.G)耶穌時代的生活背景

 

接下來的步驟,要從文學的角度來研究對耶穌時代生活背景的各類理論和派別。這點通常包括:

 

a. 討論正反兩面的真實性。

 

b. 內容的各種材料(經文版本與字詞等)包括特別的歷史文化背景。

 

c. 討論材料可能的「原始」形式,特別是論述。

 

但切勿無限制地將時間花在a、b兩項上。例如:在大部分的解經報告中,如果某些材料已被處理過,就可假定它的真實性,但要加上適當的註腳,使人知道有不同看法的學者,以及為什麼有不同的看法。

 

15.4.G)意義

 

最後,必須討論此單元在該文目前形式和文脈中的意義,也要討論福音書作者對這單元的應用意義。畢竟,這才是正典的標準,也是它所要宣揚的「意義」啊!

 

四、應用

 

在某些神學院的解經課程中,也要求包括講章或講章大綱的撰寫。這對學生而言是有些困難,但也有其價值。將第一世紀的經文搬到二十世紀來,一方面不忘解經,另一方面也不能將經文加以再處理(好像以前就是這樣講的)。講道的任務是要抓住解經的一個或幾個重點,使這些重點活現在二十世紀的會眾面前。這需要活潑的想像力和殫精竭慮的苦思,以及純熟的解經技能。由於講道是藝術也是一個事件,因此和單純解經一樣,沒有一定的「規則」。不過,這裡還是要提一些建議。

 

1. 新約解經式講道的定義是:這是一項引領二十世紀的人們與神的話語面對面的任務,這些話語則是當初向第一世紀的人所宣講的。解經的任務,是要發現神的道對第一世紀教會的意義,而講道者的任務則是要使現今正在領受神話語的這些人做最佳的了解。因此,好的講章可以從以下兩點中的任何一點著手:1)從聖經經文著手,然後以之為準則而論及目前有關的人與事(這樣做要有高超的技巧,除非你了解聽眾的靈命到了一定地步,否則會把人帶到死胡同);或2)照著聽眾的需要,而這些需要也正是經文所論到的(這是比較安全的方法)。

 

2. 在寫講章之前,要坐下來努力完成下列三件事,作為撰寫講章的指引:

 

a. 文中哪個或哪些「主要重點」是你要宣講的(注意:切勿勉強論及所有解經的重點,只要選取那些對這篇講章有幫助的要點即可)。

 

b. 目前這篇講章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以上所看到的重點可以有怎樣的應用。

 

c. 人們對該講章所能達到的效果會有怎樣的回應。

 

3. 現在必須馬上列出大綱。你要好好寫出大綱,並時時考慮修正。當你寫作時,要儘量照以上所提的三個指引。

 

4. 如果你的課程要求你寫大綱或摘要,就照以上所提的去做,並加上足夠的內容。如此一來,你的教授不僅可以看到你的大綱,也可以「感受」到你信息的迫切感。

 


[1]本文為《新約解經手冊》第一章。戈登·費依:《新約解經手冊》,顏添祥譯(新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1.5)。承蒙授權轉載,特此致謝!——編者注

[2]原書第二章第一部分。——編者注

[3]原書第四章第四部分。——編者注

[4]原書第二章第二部分。——編者注

[5]原書第二章第二部分第一節。——編者注

[6]原書第二章第二部分第二節。——編者注

[7]原書第二章第三部分。——編者注

[8]原書第二章第四部分。——編者注

[9]原書第二章第五部分。——編者注

[10]原書第二章第六部分。——編者注

相關焦點

  • 解經沒有對錯,不要批評人家?(好文重溫)
    當主耶穌斥責彼得是撒但,罵法利賽人是死人骨頭,這是論斷嗎?當保羅氣得罵那些教導割禮者恨不得他們把自己割死算了,當保羅嚴厲責備哥林多教會為什麼不把亂倫者趕出教會,這是論斷嗎?歸正神學很重視一個解經原則…………同時解通反合性經文(paradox經文)很多人動輒搬出不可論斷的經文來責備人,可是,這些人卻不知或刻意,略過大量反合性經文。
  • 書評:《聖經神學與解經講道》
    最後幾章節的內容都把文學體裁放入到聖經神學的語境當中,從具體的文本給出多種示例,考量文學和歷史事件,並且為那種文學體裁總結出設計講章的提示。高偉勳以一章內容,關於如何循著一個聖經神學的主題,或者救恩歷史的發展,來組織一個系列講章作為結束。評價講道人,《聖經神學與解經講道》是一本必讀書。
  • 唐崇榮牧師:猶太人錯誤解經的危害,釘死耶穌
    在解經的事情上,如果你沒有把整個總原則搞清楚,你很容易被字句捆綁,那說謊的靈在解經的事情上會遮蓋你屬靈的眼睛。然後你就被欺騙到這個地步。有的人講 相信信耶穌一定成功,一定發財,一定順利。所以當你不明白天上來的話,你用地上的鑰匙去解經的時候,越解就越亂。那耶穌怎樣把這個心意講清楚呢?所以你注意看,這些對話都是很痛苦的表達,我把真理告訴你們,你們就因此不信我。你們不信我,因為你們心裏面沒有上帝的道。如果亞伯拉罕是你們的父,你們就必聽我的話。如果上帝是你們的父,你們一定接受我的道,因為我是從他而來的。
  • 出埃及記解經 第二講
    這種關聯你明白了,聖經隱含的反合性paradoxical就使你不會丟在錯誤的解經和極端的解釋中間,然後把自己綁在字句中間,變成一個反經意,甚至反上帝的人。 猶太人就因為不懂得在這個反合性中間如何持守絕對的,那麼他們結果就被字句捆綁失去經意,然後用被捆綁的字句再來捆綁耶穌基督的時候,就把耶穌定罪,成為不守安息日,應當反對祂,應當把祂釘十字架,因為祂是褻瀆上帝的人。
  • 南懷瑾老師的舌舍利和完整頭蓋骨舍利照片,轉發功德無量
    南師荼毗後舍利子的情況南師荼毗儀式結束後,弟子們經過討論商議,在否決了就地不開爐建塔的方案後,於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點打開荼毗爐,看到經過荼毗後,南師的頭骨完整,上面綴滿各色舍利子;頭骨一半呈現黃色,一半呈現藍色;其餘身體化成舍利子無數。尤其舌根呈蓮花狀,舌頭為半透明粉紅色,過去曾有此異象的據說只有鳩摩羅什法師。
  • 聖經《詩篇》第一篇查經解經
  • 武動乾坤漫畫完整免費
    這是一款能為更多喜歡看漫畫的小夥伴提供精彩奇妙漫畫資源的漫畫閱讀APP,更多新番追不停,武動乾坤漫畫完整免費等著你,隨時隨地看想看漫畫的你,快來下載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