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有一顆伴星的說法由來已久,從X行星搜索到第十大行星,再到後來的第九大行星,最後變成太陽系伴星,這個過程估計大部分朋友都看得一臉懵逼吧,因為這個順序是亂的,而且混亂不堪,但下文嘗試整理一下,讓大家有個簡單的認識!
從X行星到太陽的伴星
其實這個搜索行星的過程就是人類對太陽系範圍的一個認識過程,所以隨著認知的不斷加深,搜索目標名稱一變再變,確實造成了不小的混亂!
關於X行星X行星搜索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背景是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根據天王星的軌道攝動發現了海王星,使得他名聲大震,當然這也是經典力學無上榮光的時代,但後續對海王星的觀測也發現了類似天王星的攝動,科學界懷疑海王星軌道外還有一顆X行星在幹擾海王星的軌道。
冥王星上的太陽
因此天文學界開起了搜索X行星的熱潮,但一直到1930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位於海王星之後名列第九大行星!其實關於這顆冥王星,葉凱士天文臺和羅威爾天文臺本身早已拍攝到過,只是茫茫星海中未能發現它!X行星搜索到此為止!
關於第十大行星和第九大行星其實兩個說的是同一個天體,主要的因素也是因為對冥王星軌道異常攝動,天文學家懷疑在冥王星軌道外還存在一顆未知天體,因此執行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最為龐大的外海王星天體搜索計劃,到2006年前,已經發現數個天體,其中鬩神星是比較著名的一個,從它的命名可以看出,就是它造成了行星分類的內訌!
最左邊是鬩神星,然後是凱倫,穀神星和地球
因為鬩神星也在柯伊伯帶內,大小甚至比冥王星還大一些(其實這一個錯誤,但兩者直徑差不多倒是事實),而且伴隨著鬩神星的發現,類似的天體還有不少,這讓IAU(國際天文聯合會)尷尬不已,每一顆給其行星資格?顯然不合適,所以在2006年8月24日下午,第二十六屆國際天文聯合會議將冥王星開出出了行星隊伍,將其歸類會矮行星,並給了其一個小行星編號:134340 Pluto
所以接下來搜索的第十大行星就成了第九大行星,不過矮行星倒是發現不少,但行星級別的天體再無發現!
關於第九大行星的假設儘管天文學家沒有搜索到第九大行星,但並不妨礙他們根據歷史描述,結合現代天文理論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也許很多朋友認為這種假設是無稽之談,但千萬不要這樣認為,因為在科學界,提出問題很多時候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以下是第九大行星的幾個理論假設:
尼比魯(Nibiru)堤喀(Tyche)黑洞說關於第九大行星的說法大概就這兩個,有朋友認為還有其他的說法,其實那些都屬於太陽黑暗伴星理論了,我們等下再說!
關於尼比魯的說法是伴隨著2012世界末日說一起流行開來的,而且傳聞還有板有眼,說美國海軍天文臺在南半球發現了一顆來自於南天區的行星,正在穿過幾乎垂直黃道面角度的方向進入太陽系,因此只有南半球高維度才能觀測到這顆行星!
其實我們知道即使位於極點天頂的北極星,我們在北緯三十度為止就能清晰毫不費力的看到,所以這個理論只能騙騙北半球的朋友,但無疑有人信了,謠言傳的不要不要的,但最後2012輕鬆度過,瑪雅預言子虛烏有,尼比魯也消失了,各位失望嗎?其實不需要,因為有人認為他們的努力讓地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我們是不是要感謝一下?
關於堤喀的說法是1999年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斐特分校的天文學家約翰·馬泰塞和丹尼爾·惠特邁爾提出的,他對長周期彗星的長期觀測後認為太陽系邊緣存在一顆大型氣態巨行星,不過WISE(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遍歷天區,也沒有搜索到這顆傳說中的行星。
關於太陽伴星的黑洞說法,2018年英美兩位的物理學家提出一個駭人聽聞的假說,認為太陽系那顆看不見的行星是一個黑洞,這種看不見即為黑洞的說法似乎有些太厚黑,不過到也很務實嘛,各路天文愛好者也分析了這個說法,這個黑洞只有地球的5-15倍,那麼只能是原初黑洞,跨越138億年來到太陽系,還能保持初心,實在不容易,恭喜兩位物理學家,你們贏了
關於太陽系伴星的說法天文學家厚黑學應該學得最好的,找不到行星就認為有太陽的伴星,因為行星範圍有限,伴星距離就大了去,所以這個說法一下子將搜索範圍擴大的幾乎就是整個奧爾特雲範圍!
關於涅墨西斯星(Nemesis,又譯復仇女神星)
這是1984年和2010年時,兩個古生物研究團隊對無生物滅絕周期研究發現,5億年來的生物滅絕周期大致在2700萬年,因此他們提出了一個2700萬年為周期的太陽黑暗伴星說法,根據周期推算出這顆星星的近日點為1光年,遠日點為3光年,臥槽,都已經超出了奧爾特雲!
為什麼太陽存在伴星會導致地球生物滅絕?
太陽系是一個在太陽引力下維持的公轉運動,從萬有引力的計算方式來看,它的影響距離是無限的,因此即使在太陽系邊緣仍然會受到太陽的引力影響,但不同的是引力的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因此距離越遠,所受到的約束會越小,它受到擾動的可能就會越大,因此如果有一個天體,以極大橢圓軌道繞行太陽時,經過的所有位置都會受到其引力影響而改變其它小型天體的軌道!
對於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彗星倉庫來看,其直接結果將會導致這些彗星脫離自己的軌道,進入一個短周期的彗星軌道,當然這來個一顆兩顆其實也沒啥大事,但如果成百上千甚至數萬顆彗星進入內行星軌道,那事情就不那麼簡單了!因為它會大大增加地球被小行星撞擊的概率。
所以1984年和2010年時,兩個古生物研究團隊提出的涅墨西斯星說法也不無道理,只是證據來源太少,還不足以形成證據鏈,不過這個思維方式是可以借鑑的!
關於太陽系是大行星或者九大行星,又或者黑暗伴星的說法仍然沒有過時,未來也會繼續這個話題的討論,所以你仍然會聽到各式故事,所不同的是也許有一天真的會找到這個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