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紀錄片,我腦海裡第一個跳出來的不是《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風味人間》,仔細想想的話,還有《河西走廊》或者《我在故宮修文物》,仿佛「紀錄片」這三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歷史文化沉澱的厚重感。
直到今天看完《我們的浪潮》前兩期,我才對紀錄片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原來紀錄片也可以這麼年輕潮流?
說實話,我在看之前一直以為這是個新綜藝,但是看的時候又發現這和其他綜藝的風格不太一樣,點出去看了一眼,才恍然
哦,原來是個紀錄片,怪不得呢。
它包括四大主題:《來自街頭》,《美妝美幻》,《從頭開始》,《愈夜愈潮》,從滑板、潮牌、美妝、造型、派對文化等年輕人非常熟悉的文化元素切入,去探索這背後創造力的來源。
一個字,酷!
兩個字,年輕!
三個字,有態度!
這是我對這個紀錄片最深刻的感受,它屬於年輕人。
前兩期是同一個主題——《來自街頭》,分為上下兩期,每期半個多小時,合起來也就一個小時左右,是由馬伯騫做主持人去各個國家的街頭了解那些很酷的街頭文化,探索街頭文化的源頭。
街頭文化集中在歐美地區,包括四大元素:街舞,DJ,說唱,塗鴉。除了這些,還包括滑板,特技單車,輪滑,跑酷,籃球以及足球等非常多的內容,幾乎在街頭的任何藝術都可以稱為街頭文化。
《我們的浪潮》把視線聚焦在了滑板文化上。
我對滑板的了解僅限於《極限青春》這檔綜藝和熱愛玩滑板的我閨蜜,要不是他們,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知道什麼叫「ollie」(一個滑板的入門級專業動作),更不可能喪心病狂地下單一塊滑板。
追星使人盲目啊。
扯遠了,跟隨馬伯騫,我看到很多國外的滑手在街頭瀟灑的滑著滑板,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有時成功,有時摔得很慘,但是滑板就是這樣,摔跤是家常便飯,骨折也是常有的事兒。
所以在路人眼裡,滑板是一個非常危險也上不了臺面的東西,玩滑板的年輕人也被打上「無所事事」和「搞破壞」這樣負面的標籤,跟早前的嘻哈文化一樣,雖然很酷,只屬於地下,不被大眾認可。
但是今年滑板已經成為了正式的奧運比賽項目,真正地被認可為一項競技運動,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也在為自己所熱愛的文化近乎固執地堅守著,他們希望以後加入的年輕人對滑板的了解不僅僅來自奧運會的官方場合,更多的能夠願意去追溯滑板曾不被人認可時,那份來自街頭純粹的熱愛。
隨著很多現象級綜藝的爆火,這些文化從地下噴湧而出,如同火山爆發一般耀眼灼熱,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和注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並加入,成為這些文化的一份子。
街頭上隨處可見的潮牌穿搭,oversise的衣服款式和上面各式各樣的塗鴉,不剪標籤的限量款鞋子,又酷又颯,貴且難買,成為了新的時尚潮流。
但是除去跟風趕潮流,真正願意了解這個文化的人,又有多少呢?
這個綜藝給出了答案。
一個歷史悠久的滑板店老闆說,真正熱愛滑板的人,他們的板背後一定是遍布劃痕,每一道劃痕都是他們努力過的證明,那些拿著滑板凹造型,板背後卻乾乾淨淨的人,都是poser。
真正熱愛街頭文化的人,不會把塗鴉牆當作凹造型的拍攝聖地,把滑板當作裝飾品,對他們而言,這些都是融入在生命中的東西,不需要刻意拿出來顯擺和炫耀,重要的是那個享受的過程。
滑板也是如此,技術不好就反覆地練習,死摳一個動作,直到成功做出來,一個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必然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但是也讓那為數不多的幾次成功顯得更激動人心,玩兒的就是那個成就感。
潮牌確實很酷,但是也要講搭配,一味的買最貴的限量款,除了成為一棵掛滿人民幣的聖誕樹,也沒有其他的觀賞價值。馬伯騫用自己這身巨貴的搭配告訴你,好看舒適才是王道,價格什麼的,沒那麼重要。
就我看完這期紀錄片,最大的感受就是,街頭文化的核心,是一種態度。
就比如玩兒滑板的,他們崇尚的就是那份堅持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和毅力,這才是讓他們為之驕傲和堅持的東西。
正如馬伯騫在節目中的這段話:
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你在代表著你的文化,你想一想你自己,你為了你這個青年文化,你做了什麼,有沒有做到極致,而不是說你在做的東西,已經讓你覺得與眾不同,是因為你的極致,你才與眾不同。去成就文化,而不是讓文化成就你。
今天就到這裡啦,說愛我就不必了,請直接打錢或者點擊右下角在看。
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