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上午,「中國江南運河第一撬」暨伯瀆河文化廣場奠基儀式在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泰伯大道與新韻南路交叉口伯瀆河旁盛大舉行。無錫市副市長劉霞,原無錫市副市長吳建選,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明新,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蔣蘊潔,高新區黨工委委員、新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霞,高新區(新吳區)宣傳部副部長萬江參加奠基儀式,梅村街道黨工委書記朱冬青,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會長吳仁山等出席儀式並為項目培土奠基。儀式由梅村街道辦事處主任吳煒主持,梅村街道黨群代表、吳氏宗親代表、媒體記者等百餘人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儀式上,梅村街道黨工委書記朱冬青對伯瀆文化廣場項目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伯瀆河畔魚米鄉,千年梅裡至德邦。三千多年前,泰伯率領吳地百姓開鑿了江南第一條人工運河——伯瀆河,變水澤為糧田。有了伯瀆河,水上交通和交通工具也隨之誕生,一個以梅裡為中心的經濟文化中心也就形成。時至今日,伯瀆河依然是錫東地區水上運輸的主要通道,澤被後世。伯瀆河是無錫寶貴的歷史遺存與文化資源,是江南運河真正的原生長點,是中國運河文明的搖籃之一。為紀念泰伯功績,豐富運河文化中的吳文化內涵,梅村街道整合資源、合理規劃、全面設計,決定在伯瀆河梅村段修建伯瀆河文化廣場以作紀念。
伯瀆河文化廣場地處梅裡文化小鎮田園片區伯瀆河景觀帶內,具體位置在梅村新韻南路與泰伯大道交叉口,東西向總長約 290米,南北向總寬約 50米,總佔地面積10464平方米,由東西兩區組成,西區為文化廣場,主要展示「中國江南運河第一撬」文化牆。東區為文化園,主要展示與泰伯、伯瀆河、吳地民俗和吳文化相關的內容。廣場將採用傳統江南園林與現代空間相結合的設計手法,打造一個具有江南特色的中式遊園和傳承梅裡文化、弘揚泰伯精神的文化空間,是梅裡文化小鎮伯瀆河沿岸區域的一個重要建設節點。整個廣場將於2020年4月開工建設,預計於9月全面竣工。伯瀆河文化廣場落成後,將成為江南運河起始的唯一標識,將成為吳地文明的天然博物館之一,將成為文化小鎮、梅裡新城的一張璀璨名片。
儀式上,無錫市高新區宣傳部副部長萬江代表新吳區黨工委、政府致辭,萬部長在致辭中指出,梅村是吳文化的發祥地,是久負盛名的詩書禮樂之邦。根據《無錫市新吳區「十三五」城鄉建設規劃》,梅村將建成新吳區乃至無錫市高品質人居功能區、城市綜合功能服務區和古鎮文化風貌區。目前,梅村街道正緊鑼密鼓地建設梅裡文化小鎮和梅裡新城,而見證吳地文明的伯瀆河文化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梅村街道統籌人文、歷史、文化等資源,創造性地啟動建設「中國江南運河第一撬」暨伯瀆河文化廣場,不僅將推動梅裡文化小鎮發展,也將推動新吳區「夢回伯瀆,七裡畫廊」願景規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實事工程。同時希望梅村街道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在建設中更多融入吳文化、運河文化元素,打造新一代濱河生活方式的文化休閒水岸,全力推進新吳區「吳韻梅裡園」建設,為新吳區產城融合發展,全面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城市新環境作出新的貢獻。
近兩年,梅村街道傾力打造梅裡文化小鎮,重點規劃了梅裡古鎮文化區、江南田園生態核、伯瀆河傳統體驗帶三個區域。其中伯瀆河傳統體驗帶,努力契合新吳區「夢回伯瀆,七裡畫廊」願景規劃,堅持「水、岸、路、堤、景」一體化建設思路,盤活水資源、做優水文章,精心設計清水平臺、沿河棧道、假日渡口,串聯沿線文化遺存和旅遊節點,打造獨具魅力的生態人文水岸,為新吳區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作貢獻。粉牆黛瓦、烏蓬落霞、碧柳蘆花的江南水鄉景致也將成為梅裡文化小鎮新的旅遊亮點。
千年古吳都,梅好新未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家都能信步伯瀆河畔,盡享江南田園風光,領略千年梅裡魅力。
【來源:人民論壇網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