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在未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為了在2500年後抵達新的恆星系,在漫漫宇宙徵程中不斷攻克難關的故事。
聽說這部影片光特效就耗資3億,除此之外還有無數的道具,手稿等等,但最終事實證明,付出終會有回報。比起劉慈欣的原作,郭帆導演真是將細節縮放以及情節增刪把握的堪稱完美,在短短兩個小時內要將這麼龐大的「流浪計劃」完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著實不易。
在導演郭帆看來,《流浪地球》體現出的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烙印和對土地的眷戀」,是中國人的故土情結與對家園的眷戀根植於千年的農耕文明歷史,從而讓這種科幻敘事理念有了獨特之處,這種文化和精神內核讓「中國式科幻」有了一種確鑿的可行性。
很難一句話概括這部國產硬核科幻影片究竟涵蓋了多少內容:家庭,國家,民族,信念,堅持,犧牲,親情,團結。但我認為最能描述這部影片的就是兩個字——希望。
面對太陽的加速膨脹,為了生存,人類似乎沒有選擇餘地,除了向前還是向前。希望往往是在最絕望的時刻迸發出來的一束光,在這部影片中,這是一束高達5千公裡的光,一束承載著35億人生命的光。就在這光的兩端,我們見證了超越一切的父子情。「兒子,當你抬頭就能看見木星的時候,爸爸就回來了。」,「現在我看到了,可是你到底什麼時候回來?」,劉啟和父親的生離死別似乎在那麼龐大的背景下顯得微不足道,但真正觸動我的,正是他們舍小我為大我的奉獻精神與家國情懷給了芸芸眾生以希望。其實在空間站爆炸的一瞬,劉啟父親的名字就已經被刻進了歷史中,這無疑已經是對英雄最崇高的緬懷。從科幻回歸現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不在少數,氫彈之父「于敏」,沙特記者「卡舒吉」,探月之父「歐陽自遠」,他們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每一個電影火的背後總有能觸動電影發布的時代的人的心靈的東西。相對於過去幾年國內電影業的浮躁導致小鮮肉爛片扎堆一度被資本裹挾,《流浪地球》所展現了一個重要的閃光價值點是對電影的製作上的認真與嚴謹態度以及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其實就是認真做好細節,不含糊。在與外國頂尖特效團隊談判無果後,導演組決定自食其力,自己動手,請中國自己的特效團隊來打造。終於取得成功。
這部影片太震撼人心,我只在這裡談談個人見解,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還希望各位自己去細細品味。值得一提的是,劉慈欣本人看電影初稿時就已淚流滿面,這部影片也許標誌著中國科幻正式啟航,要說流浪地球已經開啟中國科幻電影之春為時依然尚早,但是我們卻能夠明確的感知到這種潮水流動的方向。
面對浩瀚的星空,人類是很渺小的,當我們遇到問題或者災難的時候,我們人類該怎麼做呢?《流浪地球》給了我們一個豐富帶有想像力的答案。
在本片中,講述了人世間的親情,親情是家人間最寶貴的,無論發生了什麼,家人都是互相牽掛的,有了矛盾和不開心,最終的心結也是能解開,讓家庭更幸福;也講述了人的一種敢於犧牲的精神和全人類的自救;最後留給了人們思考:為什麼地球要流浪呢?地球最後會是什麼樣的?我們在以後應該怎麼做呢?……該片導演用克服了一個個的困難和種種技術方面的問題,以一種國產科幻片的全新視角對未來地球會是什麼樣做出的假想,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並且引起我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