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米花之味》|尋找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2021-02-08 中國藝術報

電影《米花之味》海報

電影《米花之味》

現實主義的靈光再現

李  飛

在這個情感表達過度的時代,鵬飛執導的電影《米花之味》卻以一種類似於日本電影《秋刀魚之味》那種克制而洗鍊的影像表達了對這個時代的藝術與社會的思考。

這位曾在巴黎留學,在全球化電影工業生產中積累電影創作經驗的80後導演鵬飛在商業電影環境中以某種方式將中國曾經被遺忘的現實主義電影生產傳統拾起來了——他在作品構思階段,在雲南滄源傣寨體驗了一年的生活。在一次採訪中,他強調「片中90%的情節都是真的」。這位全球化時代下大都市的「現代性的遊蕩者」把在傣寨生活中對片段化情節與審美碎片的捕捉,最後編織成一個完整的返鄉單親母親和留守兒童的故事。

電影《米花之味》預告片

為了真實的表達,扮演返鄉單親媽媽的英澤提前四個月到達傣寨,和當地婦女同穿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生活,說當地的方言。這事實上是將上世紀中國電影的生產方式再次以個人風格化創作的方式激活。此前具有強烈現實感的衝擊,筆者以為是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秋菊打官司》,當時這種電影工業中體驗生活的傳統還沒有耗盡,鞏俐為了演好角色曾融入到當地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正是這種融入當地民眾日常生活,並從生活之中提取審美內容與形式的方式,使得《米花之味》能夠觸碰到國內近期以來影片中鮮有的現實真實。這也是為什麼有觀眾一度將該片當成紀錄片的重要原因。

電影《米花之味》劇照

同該片所代表的國產電影重返現實主義趨勢同步的是,片中英澤飾演的從上海大都會駕車返鄉的單親母親葉楠對女兒喃杭的態度,也是重返現實的過程。剛返鄉的時候,葉楠還試圖對女兒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同時表達了中產階級的焦慮:城市裡的「別人家的孩子」比喃杭刻苦,自家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轉到上海讀書又很難,工作競爭激烈。之前和外祖父一塊住的喃杭,在葉楠眼裡各種毛病很快暴露出來了:駝背、貪吃、愛撒謊、愛玩手機、成績不好……她更多是用一套都市中產階級的教育觀點來審視自己的孩子。而喃杭的外祖父則在焦慮之外說葉楠小時候毛病更嚴重。在女兒眼中,返鄉歸來的母親葉楠更是一個闖入者,最開始她需要在母親面前扮演「乖乖女」形象——她為了讓老師不說她的「壞話」,換位置甚至在辦公室用巧克力「賄賂」老師。而老師在吃了一塊巧克力之後則運用數學知識將剩下的再次拼成了一整塊,讓她見證了學數學的有用性後退還給她,讓她好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她和小夥伴出於報復偷了老師的東西,埋在河邊。到後面,女兒眼中的母親也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母親——她聽見別人非議自己的母親,並將和她一塊玩的小夥伴叫回家。當母親成為壓制力量的時候,她的逆反心理也就越強。後來,她偷了寺廟的錢和小夥伴一塊跑去上網,東窗事發後被警察抓住,母女倆在警車之中駛離傣寨的路上母親半路下車單獨離去,以一種節制情感的行動的方式表達了她內心中所追求的理想女兒形象的破滅,並開車準備離開。影片開始曾向她兜售雞蛋的小女孩再次出現了,葉楠目睹著她向前面的卡車司機兜售雞蛋,觸景生情,構成了情節線索上的轉機。而喃杭的小夥伴—— 一個留守兒童病了,按照傣寨慣例跳大神、請山神。米花是請山神過程中必備的食物。炸米花的過程,是母女兩人關係重建的開始。同時,喃杭的小夥伴由於病重不得不籌集錢去大醫院的時候,村裡的鄉親開始為其募捐。然而,錢到了的時候人卻去世了。當目睹村裡的人商量如何分募捐到的錢的時候,母女在情感上達成了一致:感覺她沒走,因為感受不到悲傷。當村中的人去拜石佛,發現被開發的景區大門緊鎖,門上寫著「Closed」(關閉),形成了黑色的幽默。當人們鑽過柵欄縫隙進了景區,獻舞山神的時候,一架飛機飛過,傳統與現代對比在畫面中構成極大的張力。影片的最後是母女兩人上山循著水滴聲,尋找到溶洞深處的石佛。在叩拜之後,母女兩人同舞,達成了某種心靈上的徹底和解:母女兩人互相接受了彼此的不完美,並在這個基礎上接納了對方。

電影《米花之味》劇照

或許,正是這種藝術性的真情使得母女兩人在溶洞之中,而非在家中達成了心靈上的和解:她們這種和解是基於情感,而非信仰——正如片中所表現的,葉楠在尋找女兒找到寺廟的時候,寺廟的和尚因為她是女人而禁止她通過,她聽從了,換了一條路過去。從這個情節之中可以看出,葉楠本身對宗教沒多少信仰。片中另外一個情節是,當她找尋喃杭的時候,發現一群孩子跑到寺廟門口蹭Wi-Fi,她以「佛祖要休息了」之名把孩子帶回家。這本身是一個信仰層面比較虛無的態度。同時,片中已經表現了日常生活中信仰已經遭到了侵蝕:當新人在寺廟之中舉行婚禮之際,很多百元鈔票是摺疊好捐給寺廟。錢本身就滲透到了寺廟信仰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在日常生活的空間之中,充滿了金錢與現代性的邏輯,正是這種強大的現實邏輯,使得影片中導演並沒有表現一個想像的烏託邦,也並沒有重返所謂的傳統:儘管山神附體的過程中已經抱怨了米花變味,信仰變味了,山神本身解決不了現代性衝突。而山神的附體本身的荒謬性通過那匹子虛烏有的馬體現出來。同樣地,石佛被人遺忘,甚至身在何方都不為人知。異化的信仰很顯然不是鵬飛試圖表達的,相反在這個背後被掩蓋的真實的情感,或許這本身正是所謂「米花之味」真正含義所在。電影以「尋找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之名,以民族舞蹈為媒介所進行心靈情感上的默契溝通作為目標。這種面向神的舞蹈,實際上依然是很世俗的情感,只不過寄託著某種超越性在其中。

電影《米花之味》劇照

相對於影片《路邊野餐》的沉悶詩性表達,《米花之味》這種立足雲南傣寨中充滿了生活化的幽默的詩性表達顯示了另外一種可能。從內容上,片中母親找到了上網的孩子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在網吧門口停著的車中睡了一晚。這種節制細膩而不煽情的表達,並不妨礙鵬飛以返鄉的單親媽媽與留守兒童的故事為線索來觸碰那些比較沉重的社會議題:民族文化與全球化、鄉村與城市化、傳統與現代、科學與迷信、信仰與世俗生活等。只是,《米花之味》並沒有提供解決方案,而是試圖從個體生活尋求和解。同時,片中勞動的審美也是風格化的:在表達的過程中將原本勞動強度很大的採茶餵豬等都以詩意的形式呈現了出來,使得告別革命後被塵封的勞動美學再次進入了日常生活詩意表達的範疇。這也正是該片現實主義的靈光閃現的組成部分。

相關焦點

  • 大陸首部社工電影《米花之味》,尋找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海報整體清新亮麗的色調配上溫和的手繪筆觸,不僅刻畫出細膩的人物情感,也充分體現了影片明快調皮、清新溫暖的基調,而海報下方「尋找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則直接傳遞出影片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此前,電影《米花之味》已經在國內外眾多電影節中多次展映,收穫業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
  • 觀《米花之味》
    小值在微信公眾號推薦了幾步國產片,不知道什麼原因,我選擇了這部《米花之味》。習慣了看片前會去百度一下片子的由來,這次也沒例外。
  • 電影《米花之味》先睹:顛覆留守兒童傳統悲苦形象
    這個隨著我國城鎮化轉型而產生的巨大群體,由於親子分離導致的親情缺位、監護不力,一直面臨著種種問題。青年導演鵬飛聚焦該群體,大膽突破以往社會題材電影的灰暗主調,以輕鬆明快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中緬邊境的傣族村寨中,留守兒童與返鄉母親之間的溫情故事。這就是4月20日即將上映的電影《米花之味》。
  • 《米花之味》:務工返鄉母親和留守女兒,感情彌合需要從容的心態
    《米花之味》是一部反映雲南傣族村寨留守兒童問題的電影,獲得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特別提及獎",以及平遙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在平遙國際影展上獲獎的頒獎詞中有這麼一段:"明亮豔麗的畫面,鏡頭後蘊含的是人文主義關懷,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 《米花之味》:需要有人來記錄這個大時代裡的「平凡」
    這就是我喜歡《米花之味》這部電影的原因。並不因為影片獲得的種種榮譽,或是「首部在內地公映的威尼斯日主競賽華語片」的抬頭,喜歡這部電影,僅僅為了那久違的煙火氣。《米花之味》女主角英澤與當地的孩子們很多報導說《米花之味》是一部講留守兒童的影片,我倒覺得這更像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通過輕鬆的對白與明快的鏡頭,記錄了一個在大城市打工的媽媽回到故鄉,猛然間發現與青春期的女兒和土寨的生活都顯得格格不入,記錄了母女二人由陌生、疏離到互相理解,記錄了土寨從與世隔絕到開始接受外界事物的微妙變化。
  • 《米花之味》迷花之味 | 一周年徵文
    導演說「米花是清脆的,微微帶有一點甜,每個人吃米花都是不同的味道,這種你吃完獨有的味道,就是米花之味,就像這部電影,它包含了很多東西,你所感受到的就是這部電影要傳達的」我看完這部電影,感覺這米花的味道—茫茫然。我的內心起伏很大,開播前的期待,觀影時的幸福,觀影后的迷茫,現在的淡然及對未來的執著。
  • 推薦一部好看電影《米花之味》,待少年歸鄉時,米花之味已變
    《米花之味》,獲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特別提及",第1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中被評選為最受歡迎影片,豆瓣評分7.6。一部好電影,值得去看,去體會,去深究的電影。也許不用離家太久,家鄉的山水已變、人情已變、姑娘已變,米花之味已變。
  • 解讀 | 電影《米花之味》帶有哪些社工元素?
    「米花之味」對社會工作的描寫與意義 「米花之味」講述的是發生在中緬邊境,雲南滄源一個傣族村寨裡的故事。一年後,國內第一部帶有社工元素的電影「米花之味」問世了。該片是一部通過講述小人物的生活,表現出大情懷,正能量的電影。真實,幽默,輕鬆的內容,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帶來對自我的反思,和社會責任感的增強。
  • 首先,《米花之味》是一部美麗的電影
    這一切距離真實有多遠,我們在螢光閃閃的屏幕後面為這個遠方而心碎或者為自己享有著一切現代化的便利而慶幸著時,那個遙遠的村莊明明滅滅的油燈或許正照亮佛祖的臉,傣族村寨青綠色的屋頂下映著月光,屋裡的油鍋中正炸出香脆的米花。《米花之味》劇照在拍攝《米花之味》之前,導演鵬飛在取景地雲南滄源的一個村寨中待了一年。
  • 單親媽媽歸鄉,遇上頑劣女兒:《米花之味》如何治癒兩代人的心
    文/夏小淑《米花之味》沒聽過?但這部小眾電影幕後的超強卡司你一定有所耳聞:蔡明亮御用攝影師廖本榕、剪輯楊德昌《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曾六次提名金馬獎的剪輯師陳博文、配樂是與北野武合作多次的鈴木慶一、榮獲十餘次金馬獎最佳音效的杜篤之,編導鵬飛是蔡明亮的編劇和洪尚秀的助理。所以這部影片被稱為"超豪華團隊打造的一部清新鄉村之作"。
  • 米花之味,看得見的雲南之味
    《米花之味》安靜沉澱,神清氣爽,入味了,難能可貴。此前,最有雲南味道的電影,應該是劉傑的《碧羅雪山》,差點看得熱淚盈眶,給了五星。《米花之味》和《碧羅雪山》的故事都發生在滇西,只是一個發生在苦寒的怒江高山峽谷,講的傈僳族同胞的貧瘠生活,一個是發生在中緬邊境滄源縣豐饒秀美的傣族寨子的留守故事。
  • 《米花之味》亦是「社工之味」
    眼下,一部名為《米花之味》的電影正在國內院線上映。
  • 深圳社工觀影《米花之味》,品味「清甜」文藝片
    王越 :第一次聽到《米花之味》的名字,還是在2017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鵬飛導演的低成本電影入圍「威尼斯日」單元,已足夠能夠引起影迷的關注。這部電影展現了很多的可讀性元素,其中對於村莊中社工的工作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有潛移默化的展現,能夠帶給我們一些做社工的思考。電影時間相對於故事的情節的演變來看,還是有點短了,部分環節,尤其是母女之間的溝通改善過程,村民在面對疾病時對待醫學和神靈的態度等,可以有更多的刻畫。  郝柱 :電影《米花之味》引發我對社工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思考。
  •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還收穫威尼斯電影節選片人的高度讚揚:「影片就像詩一般美麗,難以相信是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時隔兩年,導演帶著最新力作《米花之味》再次徵戰水城。這是鵬飛導演第二次來到威尼斯電影節參賽,也得到了電影節主席芭芭拉先生的特別關注,主席對鵬飛導演說:「Welcome back here!」。這一次,新作《米花之味》入圍「威尼斯日」單元,並榮獲特別提及獎,得到了國內外一致好評。
  • 明天,內地首部社工電影《米花之味》全國上映
    《米花之味》劇照在拍攝《米花之味》之前,導演鵬飛在取景地雲南滄源的一個村寨中待了一年。他剛去的時候正逢整個村寨在為馬上到來的潑水節排練舞蹈、準備食物。在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米花之味》獲得觀眾票選的「最受歡迎影片」,導演鵬飛展示獎盃。《米花之味》講述的是一個進城務工的母親回到村莊以後與女兒的相處,同時也穿插著整個村莊的現狀。
  • 《米花之味》:用幽默與輕盈書寫生活本味
    ━━━━━
  • 《米花之味》:一種「反現實」的美學建構
    《米花之味》捕捉現實不再是「新現實主義」的方式,或者侯孝賢式的「還原」和阿巴斯式的「虛實」。導演鵬飛很知道自己在內外兩方面與這些大導演有的距離,同時他也不會認同傳統鄉村電影中複製現實的套路,這會讓影像具有一種低劣做作、假情假意的色彩。他找到了的那條與眾不同的「反現實」道路是對日常生活的真實本色進行迂迴的捕捉。
  •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米花之味》明日上映!寫影評送福利啦~
    周五下午下班正好適合一起組團看電影~小客在這裡向大家徵集影評,《米花之味》觀後感歡迎投稿社工客郵箱sgke123@163.com,優質影評有機會獲得小客的免單看電影福利哦~僅限一名下面推薦一篇影評,來源「思想潮」,非社工視角的人生最重要的結局是:我們終有一天,要學會和自己平凡不完美的父母達成和解
  • 【藝博映話】第11期 | 電影《米花之味》放映及主創映後交流會
    鵬   飛  《米花之味》導演英   澤  《米花之味》主演、聯合編劇《米花之味》導活動時間:2018年9月15日(周六) 142013年擔任電影《郊遊》的編劇與執行導演,影片獲得威尼斯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編劇提名、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14年導演處女作電影《地下香》,影片獲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歐洲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影片、第51屆芝加哥電影節新銳導演競賽單元金雨果獎。兩大獎項均為華人導演第一次摘得。2017年導演電影《米花之味》,同年拍攝創作短片《行者》、《秘密》。
  • 看哭觀眾的《米花之味》到底是什麼味?雲南寨子裡紀錄一年感情之味品出的不僅有留守的苦澀還有……
    一部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電影《米花之味》,給出了別樣註解——用輕鬆幽默的姿態和新穎的拍攝風格展現了一個社會的縮影,帶來了城市和鄉村、傳統和現代等觀念的碰撞與融合。在4月20日全國公映之前,影片就曾在2017年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作為唯一入圍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獲得「威尼斯日特別獎」;在2017年第一屆平遙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中國新生代最受歡迎影片獎」;在2017年俄羅斯電影節上獲得「優勝獎」。《米花之味》之名源於一種傣族美食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