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觀眾的《米花之味》到底是什麼味?雲南寨子裡紀錄一年感情之味品出的不僅有留守的苦澀還有……

2021-02-14 中國婦女報

一部反映沉重社會問題的電影作品,應該以怎樣的色調和節奏直抵人心?一部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電影《米花之味》,給出了別樣註解——用輕鬆幽默的姿態和新穎的拍攝風格展現了一個社會的縮影,帶來了城市和鄉村、傳統和現代等觀念的碰撞與融合。

在4月20日全國公映之前,影片就曾在2017年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作為唯一入圍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獲得「威尼斯日特別獎」;在2017年第一屆平遙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中國新生代最受歡迎影片獎」;在2017年俄羅斯電影節上獲得「優勝獎」。

《米花之味》之名源於一種傣族美食米花。那是一種潑水節前後每家每戶必備的美食:將上好的糯米浸泡蒸熟,手工壓製成餅狀,曬乾後放入糖水浸潤,反覆幾次,放入香油鍋裡炸脆。導演鵬飛在為自己新電影命名的前一晚吃到了米花,便決定以此命名。

米花象徵著祈福和團圓,這正是電影所表達的主題。影片講述了一個外出務工的母親葉喃返回家鄉後與女兒喃杭之間由陌生、疏離到互相理解的故事。

藍天白雲、金黃原野、孔雀藍屋、豔麗筒裙,七彩雲南極富層次感的自然風光以及時不時的幽默元素,使得《米花之味》呈現出明亮清新的畫面質感,在探討社會問題時不顯沉悶,如同米花一樣,散發著淡淡清香。

在首映當天的專場觀影活動中,導演鵬飛介紹,影片90%的素材取自真實,他和主演英澤都曾到取景地雲南滄源的一個村寨中體驗生活,與當地人同吃同住一年,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運用到電影當中,用真實的故事給予觀眾最真切的感動和震撼。

「在體驗生活中我發現留守兒童的臉上總是帶著微笑,這也讓我感受到生活陽光的一面,和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讓我非常感動。」鵬飛說。

影片一直都是在用輕鬆的基調講故事。從主人公葉喃返鄉路上遇到賣雞蛋的女童開始,到她與女兒喃杭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整部影片更像一部清淡如水的紀錄片,少有渲染氣氛的音樂和情節,甚至在面對喃杭的好友喃湘露重病而亡時,都是通過孩子的視角,去講述一種「感受不到的悲傷」,絲毫沒有刻意渲染。

但其平淡背後,卻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影片中的情節,是當下很多農村女性和留守兒童都會遇到的問題。

葉喃不在家的那些年裡,喃杭變得愛撒謊、逃學和偷竊,成了一名「問題少女」。儘管葉喃努力彌補,但已經肆意生長了多年的女兒卻不想接受這從天而降的束縛。在經歷了「留下陪伴還是再去打工」的內心掙扎後,葉喃最終選擇了留下。這或許是無數農村女性都要經歷的心路歷程,但選擇的不同,也意味著孩子們將面臨不同的成長之路。

很多女性依舊處在兩難之間,就像飾演葉喃的女演員英澤所說,現代女性已經實現了自立自強,但如何尋找事業和家庭的最佳平衡點,還需要更多人的關注。

對於英澤來說,電影中的鄉村生活與她的生活有很大距離,但作為從小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城市留守兒童」,以及在英國留學時主修社會政策和犯罪學的經歷,讓她對留守兒童這個社會議題有了更多探索欲望。「通過在滄源體驗生活,我發現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關懷,還需要精神上的關愛。」英澤說。

《米花之味》中的社工元素也是一個亮點,影片以雲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社工李小菲的真人真事為原型,被稱為國內首部社會工作題材的影片。

曾住在一個傣族寨子的社工家裡,鵬飛體會到了社工的艱辛,也感動於他們的人文關懷。在影片中,社工的出現,給這個偏遠的少數民族山村帶來了一縷曙光。結尾處,社工們和村民一同到山上完成當地特有的古老祈福民俗。「這些社工沒有以從上而下的視角對待村民,而是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來陪伴,以文化的凝聚力帶領村民走上更好的發展之路。」

正因如此,這部影片也得到了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宮蒲光的點讚:「影片充分展示了社會工作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紮根當地,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協助村民、直面困難、重塑信心,凸顯了社會工作在構建美好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我相信這是一部值得思考和回味的電影。」


歡迎轉發點讚

轉載聯繫授權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韓亞聰

編輯/李凌霄

美編/李凌霄

相關焦點

  • 米花之味,看得見的雲南之味
    但能拍出雲南味道的不多,因為很多人只是看中雲南的景色,需要的是五顏六色的美麗背景,浮光掠影,草草了事,沒有當地人和真切的日常生活,缺乏雲南人和雲南味道。《米花之味》安靜沉澱,神清氣爽,入味了,難能可貴。此前,最有雲南味道的電影,應該是劉傑的《碧羅雪山》,差點看得熱淚盈眶,給了五星。《米花之味》和《碧羅雪山》的故事都發生在滇西,只是一個發生在苦寒的怒江高山峽谷,講的傈僳族同胞的貧瘠生活,一個是發生在中緬邊境滄源縣豐饒秀美的傣族寨子的留守故事。
  • 電影《米花之味》先睹:顛覆留守兒童傳統悲苦形象
    青年導演鵬飛聚焦該群體,大膽突破以往社會題材電影的灰暗主調,以輕鬆明快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中緬邊境的傣族村寨中,留守兒童與返鄉母親之間的溫情故事。這就是4月20日即將上映的電影《米花之味》。影片放映後,導演鵬飛、女主角英澤與觀眾進行了1個多小時的現場交流,與現場觀眾分享了電影創作背後的故事。電影展映後,社會各界給了電影《米花之味》貼上了很多標籤,留守兒童、社工、城鄉衝突、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等等,看似涉及元素很多,可反觀現實,這只是對於現實某一個橫截面的真實還原。
  • 《米花之味》亦是「社工之味」
    更有網友留言表示,在國內外影片扎堆上映的季節,《米花之味》給了他們一份意料之外的驚喜。實際上,在去年舉辦的首屆平遙國際電影節上,身為該電影節主席的著名導演賈樟柯便現身《米花之味》的首映式,向在場媒體和觀眾力薦該影片。最終,《米花之味》拿下該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的「最受歡迎影片」獎項。
  •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時隔兩年,導演帶著最新力作《米花之味》再次徵戰水城。這是鵬飛導演第二次來到威尼斯電影節參賽,也得到了電影節主席芭芭拉先生的特別關注,主席對鵬飛導演說:「Welcome back here!」。這一次,新作《米花之味》入圍「威尼斯日」單元,並榮獲特別提及獎,得到了國內外一致好評。
  • 首先,《米花之味》是一部美麗的電影
    這一切距離真實有多遠,我們在螢光閃閃的屏幕後面為這個遠方而心碎或者為自己享有著一切現代化的便利而慶幸著時,那個遙遠的村莊明明滅滅的油燈或許正照亮佛祖的臉,傣族村寨青綠色的屋頂下映著月光,屋裡的油鍋中正炸出香脆的米花。《米花之味》劇照在拍攝《米花之味》之前,導演鵬飛在取景地雲南滄源的一個村寨中待了一年。
  • 《米花之味》:務工返鄉母親和留守女兒,感情彌合需要從容的心態
    《米花之味》是一部反映雲南傣族村寨留守兒童問題的電影,獲得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特別提及獎",以及平遙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在平遙國際影展上獲獎的頒獎詞中有這麼一段:"明亮豔麗的畫面,鏡頭後蘊含的是人文主義關懷,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 《米花之味》:需要有人來記錄這個大時代裡的「平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當我們沿著歷史向前追溯,往往會發現,不論作品如何光怪陸離亦或是跌宕起伏,最終能夠傳世的作品,總是從某一個,也許很小的側面,記錄下了一段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現狀。這就是我喜歡《米花之味》這部電影的原因。並不因為影片獲得的種種榮譽,或是「首部在內地公映的威尼斯日主競賽華語片」的抬頭,喜歡這部電影,僅僅為了那久違的煙火氣。
  • 解讀 | 電影《米花之味》帶有哪些社工元素?
    「米花之味」對社會工作的描寫與意義 「米花之味」講述的是發生在中緬邊境,雲南滄源一個傣族村寨裡的故事。一年後,國內第一部帶有社工元素的電影「米花之味」問世了。該片是一部通過講述小人物的生活,表現出大情懷,正能量的電影。真實,幽默,輕鬆的內容,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帶來對自我的反思,和社會責任感的增強。
  • 明天,內地首部社工電影《米花之味》全國上映
    主持人沙丹對導演的想法也頗為贊同,他認為中國電影市場上不僅要有《變形金剛》,也要有遵從自己內心的電影創作者出現,在場的每一位都有責任為中國電影文化的多樣性出一份力。  此外,在現場曝光的終極海報中母女攜手穿過一片花海,好似一條生命的道路,預示著兩個人相互支撐、相互陪伴著走完人生旅程。預告片中「億年溶洞,通往心靈深處」的字樣同樣引發觀眾的無限思考和感悟。
  • 《米花之味》迷花之味 | 一周年徵文
    導演說「米花是清脆的,微微帶有一點甜,每個人吃米花都是不同的味道,這種你吃完獨有的味道,就是米花之味,就像這部電影,它包含了很多東西,你所感受到的就是這部電影要傳達的」我看完這部電影,感覺這米花的味道—茫茫然。我的內心起伏很大,開播前的期待,觀影時的幸福,觀影后的迷茫,現在的淡然及對未來的執著。
  • 觀《米花之味》
    小值在微信公眾號推薦了幾步國產片,不知道什麼原因,我選擇了這部《米花之味》。習慣了看片前會去百度一下片子的由來,這次也沒例外。
  • 《米花之味》:用幽默與輕盈書寫生活本味
    ━━━━━
  • 大陸首部社工電影《米花之味》,尋找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海報整體清新亮麗的色調配上溫和的手繪筆觸,不僅刻畫出細膩的人物情感,也充分體現了影片明快調皮、清新溫暖的基調,而海報下方「尋找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則直接傳遞出影片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此前,電影《米花之味》已經在國內外眾多電影節中多次展映,收穫業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
  • 單親媽媽歸鄉,遇上頑劣女兒:《米花之味》如何治癒兩代人的心
    《米花之味》取景於中緬交界處的雲南滄源,那裡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原來有那麼多美值得我們忘懷疾苦。而米花是當地一種代表團圓的食物,是潑水節前後每家每戶必備的美食,並且要過油炸,清脆爽口,略微有一點甜。只聽電影的名字,就讓人有了味覺上的美學。
  • 【藝博映話】第11期 | 電影《米花之味》放映及主創映後交流會
    鵬   飛  《米花之味》導演英   澤  《米花之味》主演、聯合編劇《米花之味》導活動時間:2018年9月15日(周六) 14領銜主演電影有《地下香》、《米花之味》。英澤在《米花之味》中飾演一個年輕的傣族返鄉母親。為塑造這一角色,她在開機前四個月駐紮邊疆體驗生活。參演旅美導演廖子豪電影作品《愛彌兒》,該項目已入選2018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單元,計劃於2019年公映。
  • 電影《米花之味》|尋找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電影《米花之味》海報電影《米花之味》現實主義的靈光再現
  •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米花之味》明日上映!寫影評送福利啦~
    周五下午下班正好適合一起組團看電影~小客在這裡向大家徵集影評,《米花之味》觀後感歡迎投稿社工客郵箱sgke123@163.com,優質影評有機會獲得小客的免單看電影福利哦~僅限一名下面推薦一篇影評,來源「思想潮」,非社工視角的人生最重要的結局是:我們終有一天,要學會和自己平凡不完美的父母達成和解
  • 《米花之味》:一種「反現實」的美學建構
    《小寡婦成仙記》便是這樣的一部作品,真實不僅沒有顯露出來,反而因為導演的乖巧設計被進一步遮蔽。試想一下,情形很可能是這樣:導演本身還原現實之能力匱乏,便轉而想用荒誕的形式從側面捕捉真實,結果適得其反,整部作品遂變為一出可笑的鬧劇。原本已然顯露的真實只需輕掃上面覆沒的塵埃,如今卻重新被遮蔽在影像的虛假之下。《米花之味》似乎給出了另一條讓人感覺驚喜的捕捉真實之路。
  • 推薦一部好看電影《米花之味》,待少年歸鄉時,米花之味已變
    《米花之味》,獲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特別提及",第1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中被評選為最受歡迎影片,豆瓣評分7.6。一部好電影,值得去看,去體會,去深究的電影。也許不用離家太久,家鄉的山水已變、人情已變、姑娘已變,米花之味已變。
  • 深圳社工觀影《米花之味》,品味「清甜」文藝片
    王越 :第一次聽到《米花之味》的名字,還是在2017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鵬飛導演的低成本電影入圍「威尼斯日」單元,已足夠能夠引起影迷的關注。但是,米花始終有其獨特的香味,所有的迷茫,都不如跳支舞。  徐曉磊 :電影給我的整體感覺是,畫面比較清澈,尤其是對於少數民族村莊的生態環境的展現和對白中人物表情的刻畫,讓人可以很平靜的觀看。也能夠感受到導演通過鏡頭所展現出的留守兒童的現狀、留守家庭隔代觀念,以及村民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時對神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