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沉重社會問題的電影作品,應該以怎樣的色調和節奏直抵人心?一部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電影《米花之味》,給出了別樣註解——用輕鬆幽默的姿態和新穎的拍攝風格展現了一個社會的縮影,帶來了城市和鄉村、傳統和現代等觀念的碰撞與融合。
在4月20日全國公映之前,影片就曾在2017年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作為唯一入圍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獲得「威尼斯日特別獎」;在2017年第一屆平遙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中國新生代最受歡迎影片獎」;在2017年俄羅斯電影節上獲得「優勝獎」。
《米花之味》之名源於一種傣族美食米花。那是一種潑水節前後每家每戶必備的美食:將上好的糯米浸泡蒸熟,手工壓製成餅狀,曬乾後放入糖水浸潤,反覆幾次,放入香油鍋裡炸脆。導演鵬飛在為自己新電影命名的前一晚吃到了米花,便決定以此命名。
米花象徵著祈福和團圓,這正是電影所表達的主題。影片講述了一個外出務工的母親葉喃返回家鄉後與女兒喃杭之間由陌生、疏離到互相理解的故事。
藍天白雲、金黃原野、孔雀藍屋、豔麗筒裙,七彩雲南極富層次感的自然風光以及時不時的幽默元素,使得《米花之味》呈現出明亮清新的畫面質感,在探討社會問題時不顯沉悶,如同米花一樣,散發著淡淡清香。
在首映當天的專場觀影活動中,導演鵬飛介紹,影片90%的素材取自真實,他和主演英澤都曾到取景地雲南滄源的一個村寨中體驗生活,與當地人同吃同住一年,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運用到電影當中,用真實的故事給予觀眾最真切的感動和震撼。
「在體驗生活中我發現留守兒童的臉上總是帶著微笑,這也讓我感受到生活陽光的一面,和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讓我非常感動。」鵬飛說。
影片一直都是在用輕鬆的基調講故事。從主人公葉喃返鄉路上遇到賣雞蛋的女童開始,到她與女兒喃杭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整部影片更像一部清淡如水的紀錄片,少有渲染氣氛的音樂和情節,甚至在面對喃杭的好友喃湘露重病而亡時,都是通過孩子的視角,去講述一種「感受不到的悲傷」,絲毫沒有刻意渲染。
但其平淡背後,卻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影片中的情節,是當下很多農村女性和留守兒童都會遇到的問題。
葉喃不在家的那些年裡,喃杭變得愛撒謊、逃學和偷竊,成了一名「問題少女」。儘管葉喃努力彌補,但已經肆意生長了多年的女兒卻不想接受這從天而降的束縛。在經歷了「留下陪伴還是再去打工」的內心掙扎後,葉喃最終選擇了留下。這或許是無數農村女性都要經歷的心路歷程,但選擇的不同,也意味著孩子們將面臨不同的成長之路。
很多女性依舊處在兩難之間,就像飾演葉喃的女演員英澤所說,現代女性已經實現了自立自強,但如何尋找事業和家庭的最佳平衡點,還需要更多人的關注。
對於英澤來說,電影中的鄉村生活與她的生活有很大距離,但作為從小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城市留守兒童」,以及在英國留學時主修社會政策和犯罪學的經歷,讓她對留守兒童這個社會議題有了更多探索欲望。「通過在滄源體驗生活,我發現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關懷,還需要精神上的關愛。」英澤說。
《米花之味》中的社工元素也是一個亮點,影片以雲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社工李小菲的真人真事為原型,被稱為國內首部社會工作題材的影片。
曾住在一個傣族寨子的社工家裡,鵬飛體會到了社工的艱辛,也感動於他們的人文關懷。在影片中,社工的出現,給這個偏遠的少數民族山村帶來了一縷曙光。結尾處,社工們和村民一同到山上完成當地特有的古老祈福民俗。「這些社工沒有以從上而下的視角對待村民,而是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來陪伴,以文化的凝聚力帶領村民走上更好的發展之路。」
正因如此,這部影片也得到了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宮蒲光的點讚:「影片充分展示了社會工作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紮根當地,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協助村民、直面困難、重塑信心,凸顯了社會工作在構建美好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我相信這是一部值得思考和回味的電影。」
歡迎轉發點讚
轉載聯繫授權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韓亞聰
編輯/李凌霄
美編/李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