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當今我國城市化率已超過50%,有2/3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且人口及其經濟社會活動向城市集聚,在此宏觀背景下,強化城市治理,完善城市功能愈顯重要。作為承擔「讓城市更美好」神聖使命的城市建設者、管理者、服務者,如何解決城市公共資源相對不足、配置不佳等難題?無疑,致力於城市閒置資源的充分利用,促進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一條不可或缺的途徑,對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上海、江蘇等地做出積極探索,如上海一些城區將電話亭進行改造,在仍然保留原有通話功能,承擔撥打110、119等緊急電話功用的同時,拓展打造融借書亭、閱讀亭、電子亭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悅讀亭」,從而讓本來傳統的、處於閒置狀態的公用電話亭盤活,使其重新煥發生機。既避免了資源閒置浪費,又便民利民,還能為街頭增添幾分書香,使城市形象得以優化提升,實乃一舉多得。再如,南京秦淮區瞄準建設「精緻化城區」,以繡花功夫實施「城市更新」。結合雨汙分流、藍線退讓、文化挖掘,在道路、河道節點,規劃建設100多處名為「轉角·遇見」的城市文化微空間,植入書香閱讀、資訊查詢、志願服務、愛心驛站等功能。真可謂:「小細節」惠及「大民生」。這些城市的經驗做法值得各地認真學習借鑑。
曾記得,昔日城市街頭的公用電話亭分布於大街小巷,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手機日益普及、電話資費標準下降,導致街頭電話亭使用率降低,而其所需維護成本卻並未下降。使得城市街頭不少電話亭缺乏及時有效的維護,甚至荒廢破舊,成了城市「被遺忘的角落」,不僅影響其作用發揮,而且也影響城市美觀。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傳統的街頭公用電話亭亟待轉型升級。進一步說,城市公共服務載體、公共資源配置方式也必須轉型升級。
就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而言,一個城市的公共文化資源體系,正是靠大量方便快捷的小微場所來營造的。如果說城市的公共圖書館是支撐市民閱讀的骨架,那麼,諸如「悅讀亭」「轉角·遇見」等就是保障市民閱讀的一條條「毛細血管」,其功效不言而喻。
細微之處見真章。幸福感強的城市,離不開城市的品質,需要城市「面子」和「裡子」的相得益彰。電話亭華麗轉身為「悅讀亭」、打造城市文化微空間等典型案例啟示我們,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優化,應當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過盤活閒置資源、用好存量資源等方式,多開闢一些便民、惠民、育民的「方寸之地」,併疊加「微服務」功能,使類似傳統電話亭等載體,嬗變為廣大市民心馳神往的生活空間。這樣,相比大批增擴公共服務設施,是一種更現實、更經濟、更具內涵的服務模式。看似「小手小腳」的「微服務」,卻讓城市更宜居宜業,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創造力,也彰顯了城市建設者、管理者、服務者心繫民生的智慧和情懷。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