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3646字,閱讀大約需要14分鐘
10月的韶城,風清雲淡,氣溫怡人,位於沙湖路的新建景點韶月灣湖光瀲灩,花紅柳綠,充滿著詩情畫意。如織的遊人徜徉在樹叢幽徑間,放飛心緒,洗盡城市鉛華,不由地感嘆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韶月灣公園。劉楚瑤 攝
公園、綠地增多了,馬路變寬,小區變靚了,這些變化不斷給市民帶來驚喜的同時,也讓市民對未來充滿更多期待。城市的變化得益於我市不斷深入的新型城鎮進程。自從2016年我市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後,我市的城鎮化步伐邁得更快、更穩健了。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膽創新」,「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按照中央、省的決策部署,我市認真落實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並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我市新型城鎮化水平仍然不高,2019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57.4%、低於60.6%的全國平均水平,推進新型城鎮化還有較大空間。
今年10月12日,在市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上的報告中,市委書記王瑞軍把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破解我市城鄉二元結構難題的重要抓手,提出要高水平建設中心城區,集中力量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為我市新型城鎮化指明了方向。
旌旗獵獵,戰鼓催徵,滿載期冀的新型城鎮巨輪揚帆遠航。
加快城市提升建設
書寫擴容提質新篇章
韶關是座老工業城市,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城市建設歷史欠帳多,這就決定了我市要把完善硬體設施,優化城市布局當作一個長期的目標任務。
從2016年,我市開始了實施城市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按照五大理念,實施五大提升工程,使韶關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時至今日,城市提升工作仍然是我市一項常態化的重要工作。
今年9月15日,南郊水果批發市場整體搬遷至位於東環片區的華南農產品交易中心,起到了緩解南郊片區交通壓力、改善城市面貌、方便經營戶經營等作用,得到廣大市民的充分肯定。
華南農產品交易中心水果交易區入駐商家已經正常營業。袁少華 攝
為更好地推進中心城區的發展,我市系統謀劃各片區發展:東部片區定位為產學研一體的高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綠色創新新城;南部片區定位為金融商務商貿中心、文娛體育活動中心、優質居住生活區、旅遊服務區;西部片區定位為國家高新區、產城融合發展區;北部片區定位為空港經濟區、生態水源地和丹霞山旅遊服務區。緊扣功能定位,提出了「東進、南拓、西融、北優」的城市發展戰略。南郊水果批發市場的整體遷移,正是貫徹這個戰略的一次具體舉措。
針對市區老舊建築較多,城市風貌、城市品質有待提升問題,我市有序推進「三舊」改造實現城市更新,以「繡花」功夫推進老城區風貌提升。近期,我市城市提升工作喜報頻傳:北江橋西橋頭北側匝道完成改造提升並通車,面貌煥然一新;東河橋東側橋底建成小公園;五裡亭橋東橋頭南側匝道完成拓寬改造,交通流暢度進一步提升;大學路鵝坑橋至韶關東互通立交道路周邊環境提升完成,我市乾淨、整潔、靚麗的城市形象得以充分展現……
大學路鵝坑橋至韶關東互通立交道路周邊環境提升完成。鍾政寬 攝
城市提升不僅要有數量,更要有質量。按照深入實施中心城區「東進、南拓、西融、北優」發展戰略,我市把城市提升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緊密結合起來,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善美韶關。
攻堅骨架路網貫通,推進中心城區道路貫通聯網「10+1」工程和「一橋三園三路」建設,打通斷頭路、優化交通節點,提高路網密度,提升道路系統整體通達水平,緩解城區交通擁堵,新時期城市提升工作將按照市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要求續寫新篇章。
四區齊發力
同奏產城融合交響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在城市協調發展時代潮流背景下,引導高新產業發展,吸引高端人才聚集,從而打造新興產業生態,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
韶關新區是我市最具活力的城區,該區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正在逐步完善,還重點布局大數據和金融產業。韶關高新區布局先進裝備製造業、新材料、生物醫藥等。近年來,韶關新區與韶關高新區聯動、融合,朝著打造人才集聚、產業高端、宜居宜業城市的發展新高地方向努力,同時輻射帶動市域其他片區發展。
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遷建項目施工現場。範琳珍 攝
未來,韶關新區將深化新區體制機制改革,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大數據、生物醫藥、新材料、生產性服務業等主導產業,加快銀行、保險和投資機構入駐金融集聚區步伐,完善新區配套功能,打造中心城區發展主引擎。
湞江、武江也將順應消費升級需求,以樓宇經濟、消費經濟為發力點,加快各類城市綜合體建設,大力發展都市新產業,全面激發城市經濟新活力。曲江則藉助蓮花大道、銅鼓大道和即將開通的韶州大道等多條主幹通道通達主城區的契機,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實現與主城區對接融入、同頻共振。
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
鎮(街)環境往往是薄弱環節,但近年來,我市各地加強了縣城及鎮(街)的環境整治,通過問題導向,補齊短板,使縣城及鎮(街)的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請看下面一個鏡頭:一彎清水波光粼粼,兩岸河堤的綠樹青青,沿著河堤漫步,石砌小路、整齊的防護欄,還有偶爾降落在河邊覓食、戲水的小鳥,像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
武江區江灣鎮。張偉 攝
這是在武江區江灣鎮看到的情景。這樣漂亮的鄉鎮俯首可拾,如仁化城口鎮、乳源大橋鎮等。不少還晉升為網紅打卡點,成為鄉村旅遊項鍊上的「明珠」。
市住建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強化鄉鎮承載能力,改善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改善鄉鎮面貌,我市在各地開展了「139」鄉鎮(鎮街)整治提升行動。
鄉鎮(鎮街)提升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自2018年9月啟動以來,首批20個試點鎮在「1個規劃」的統領下,紮實開展「3項整治」,穩步推進「9項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大部分試點鎮的整治行動成效明顯,基本實現了「鎮區換新顏」。計劃到2020年11月底,完成第二批30個鄉鎮(鎮街)提升工作。
此外,我市還開展了「439」縣城品質提升行動。從2019年7月開始,到2022年7月,深入開展縣城品質提升「439」三年行動計劃。行動以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為切入點,以提升縣城品質為核心,不斷完善縣城功能、配套設施,打造「乾淨、整潔、有序、美麗」的城鄉人居環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439」即「四城同創、三項整治、九項提升」。行動分批次啟動項目建設,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項目成果,整治提升取得一定成效,環境面貌有較大改善。目前,我市各縣(市)「439」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在庫項目有280個,計劃到2020年12月累計開工重點項目個數236個。目前,在庫項目已完工125個,在建88個,處於項目前期67個。
「我們將繼續推進『139』行動和『439』兩大行動,讓全市各縣域和鄉鎮的環境得到全面改善。」該負責人說道。
縣域產業是保障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市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指出:發展縣域產業一要突出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加強產業園建設管理,擴大園區集中連片規模,為縣域工業集聚發展騰出空間。二要瞄準各縣(市、區)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如高水平規劃建設乳桂經濟走廊和空港經濟區,帶動韶關西部片區發展;加快大丹霞、環丹霞山片區和環車八嶺生態經濟圈建設,推動山城融合發展,帶動韶關北部片區發展;建設湞江河谷產業帶,帶動韶關東部片區發展;加快建設武江科創園和城鄉融合產業園,提升韶關市區創新產業承載能力;規劃建設新豐、翁源先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平臺,帶動韶關南部片區發展等。
完善機制
加強整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管理也是生產力,一個規範、有序的城市生活、生產秩序,能讓市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對城市的認同感。近年來,我市以創文鞏衛為抓手,大力整治城市「六亂」,使城市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城市面貌持續向好。
市住建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並在此基礎上加大執法整治力度,是我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常用方法。
制定「路長制」,以道路為基礎範圍,按照「一路一長」原則進行責任分工和管理,是我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方法。每條路段都立有路長公示牌,上面有責任人等相關信息,這對於壓實責任,接受群眾監督都有好處。
2019年1月正式實施路長制以來,市區96條路段樹立了路長公示牌,市住建管理局成立了局領導及各下屬單位掛點包幹巡查督導組,每月兩次對路長制實施路段進行監督檢查,列明問題清單督促各區整改。同時,制定出臺《韶關市區「路長制」檢查考評辦法》加強考核。
針對亂擺賣、亂停放和夜間燒烤大排檔等問題,我市制定並出臺了《韶關市夜間大排檔專項整治工作方案》《關於開展「殭屍車」清理專項整治工作方案》《關於機動車、非機動車亂停放人行道整治方案》《韶關市區廢品回收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
針對戶外廣告凌亂的現象,我市出臺的《韶關戶外廣告招牌規劃建設指引》明確了相關設置標準。目前,曲江橋東西兩側、東河橋東側、武江橋東側、百旺橋東側、十裡亭大道、良村高速公路出口等較影響城市景觀容貌的大型T型廣告牌均已拆除。2018-2019年,市轄三區共拆除違規戶外廣告牌2901塊,面積達7.3萬平方米。
「我們將繼續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使城市管理有規可循,有法可依,推進城市管理規範化和制度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該負責人說道
短評
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城市競爭力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作為有著2100多年城建歷史的韶關,必須要結合本地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才能更好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善美韶關。
城鄉發展不平衡是韶關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市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報告提出:「要認真落實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鄉村振興,不斷提高城市化質量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這為韶關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出了目標要求。
高水平建設中心城區。要深入實施中心城區「東進、南拓、西融、北優」發展戰略,把城市提升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緊密結合起來。要加快城市提升工程建設,提升道路系統整體通達水平。要科學有序推進「三舊」改造實現城市更新,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要大力推進產城融合,推動城市發展與產業經濟形成良性互動,走出一條「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新路子。
集中力量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縣域是市域的主體,發展縣域經濟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的重要抓手。要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強化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帶動,促進縣域高質量發展。繼續實施縣城品質提升「439」行動和鄉鎮(鎮街)提升「139」行動,抓緊補齊城鎮化短板。要按照各縣(市、區)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高水平規劃建設有地方特色的經濟帶。
推進新型城鎮化,不是單純追求城市規模的擴大和設施的建設,而是要真正把農民轉移到城鎮中來,同時輻射農村發展,要遵循規律,突出特色,把握方向,使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舉並進,提升韶關城市競爭力,為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樹立韶關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