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醫學逆襲,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研究中心促進交叉學科發展

2020-12-19 高校網大秀

湖北醫科大學的逆襲

曾幾何時,武漢大學當年在合校大潮中錯失和同城同濟醫科大學合併的機會,促成了華中科技大學的崛起,讓純工科的華中理工大學變為綜合實力與武漢大學相比的綜合性高校。其中同濟醫科大學比當時湖北醫科大學要強很多,然而時過境遷,2019年在新的醫學M9高校中,武漢大學醫學院竟然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站在了一起,湖北醫科大學藉助武漢大學強大的綜合學科實力,以及強大的校友團,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尤其是在優勢理科的帶動下,醫學發展呈現前沿的多學科交叉發展。2019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評審結束,武漢大學牽頭承擔的8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1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獲批,其中就有有6個屬於生物醫藥領域,凸顯武漢大學醫學院的強大實力,對比2019年的生物醫藥重大專項數量,武漢大學遠超華中科技大學。

珞珈山上有大師

2020年1月7~8日,武漢大學舉辦首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促進武漢大學在分子科學及化學學科的發展,探討生命科學、醫學、材料、化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發展,本次論壇是由武漢大學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研究中心主辦。武漢大學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研究中心是以法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讓·皮埃爾·索維奇教授命名的研究機構,也是是武漢大學首個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命名的研究中心。在藉助武漢大學強大校友團的鼎力支持下,武漢大學校友為武漢大學短時間內就湊夠了5億元的人才基金,延續珞珈山上有大師的傳統。

高端前沿開放的多學科中心

武漢大學作為民國四大高校之一,深厚的學術底蘊讓武漢大學可以把一所普通的醫學院提升至全國一流,這和武漢大學國際化的發展模式有很大關係,例如武漢大學利用暑期開展的第三學期的國際課程,引進全美頂尖高校的教授來武漢大學進行授課和交流,提升武漢大學師生的國際視野性,2019年成立的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中心就是第三學期國際課程的衍生,索維奇國際分子中心是一個匯聚多學科的跨學科交流中心,同時該中心也面向全球開放,備受世界多名諾貝爾獎科學家的讚譽,未來的醫學發展趨勢就是多學科交叉發展,在武漢大學強有力的支持下,未來武漢大學醫學院將有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媲美的實力!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舉行首屆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新遠、副院長譚華、化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賈金平、化學化工學院部分教師、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青年PI及工作人員共同參加會議。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學術委員會會議由中心執行副主任周永豐教授、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程津培院士先後主持。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作為復旦大學跨學科國際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試驗田,研究院以復旦大學雄厚的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綜合優勢為基礎,以計算神經科學為橋梁,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大腦機制解析、類腦智能算法、新藥智能研發、腦疾病智能診療、通用智能等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 「著眼問題驅動 促進開放合作」 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成立十周年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交叉中心)在京舉辦數學與交叉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暨十周年交流會。  「數學與交叉科學研究意義深遠、責任重大。」中科院院士、交叉中心主任郭雷主持研討會並總結說。
  • 山東大學:聚焦雙一流建設,構建學科發展新格局
    大眾網·海報新聞訊今年2月,由山東大學牽頭組建的山東應用數學中心獲得科技部批准,成為首批公布建設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歷時8個月後,山東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在山大揭牌,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建設究竟要建什麼,如何去建?山東大學經過多年探索和不斷創新,通過聚焦雙一流建設來構建學科發展新格局,交出了一份自己的「山大答卷」。
  • ...醫學中心項目落子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 助力打造「醫療矽谷」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8日訊 山東大學國際醫學中心、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項目今天開工建設。這次集中開工也標誌著,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圍繞「一線、一片、多點」的空間產業布局全面啟動。其中山東大學國際醫學中心項目也是山東大學首個落地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的項目。
  • 延邊大學5個學科獲批教育部交叉學科備案!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學位授予單位(不含軍隊單位)》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名單》,我校融合學院申報的計算語言學、生物功能分子學、民族食品學、區域生態安全與綠色文化、朝鮮韓國學等5個學科均順利完成交叉學科備案。
  • 第二屆上海大學醫工論壇在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舉行
    人民網上海11月17日電 為了更好地推進醫工交叉學科的創新、融合與發展,構建醫研企協同創新體系,11月15日,由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承辦的第二屆上海大學醫工論壇在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舉行。
  • 華中科技大學:優化學科布局、突出交叉創新,加快建設一流學科!
    堅持「四個面向」,強化頂層設計,以「綜合性、高水平、強特色」為目標,以服務國家需求和學校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動態調整撤銷14個學科點(含專業學位),新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絡空間安全、外國語言文學、法學、口腔醫學、人工智慧等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新謀劃推進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資源與環境等博士學位授權點,學科版圖進一步優化。
  • 全國首屆前沿交叉學科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辦
    全國首屆前沿交叉學科論壇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聯席會12日在深圳舉辦,20多位院士專家、50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單位齊聚南方科技大學(下稱「南科大」),共商前沿交叉學科發展。  本次論壇由南科大和北京大學聯合發起。
  • 胡文祥:交叉科學書寫輝煌未來
    交叉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數學科學和哲學等大門類科學之間發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門類科學內部眾多分支學科之間發生的內部交叉所形成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因而有利於有效地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尤其是全球性的複雜問題。在我國科學發展中,學科交叉與交叉科學顯得相對滯後。
  • 打造世界級多學科統計研究平臺
    12月4日至6日,「2020深圳統計與數據科學國際前沿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11位統計和數據科學大咖齊聚一堂,帶來水平頂尖的學術報告。專家學者們圍繞統計、數據科學等主題展開了交流和討論,聚焦行業前沿焦點。
  • 中國專業營養師不足萬人 現代營養學期待多學科交叉共促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營養系主任蔡威教授說,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填補,臨床醫生、護士也應具備一定營養學知識和科學觀念,讓醫學真正在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促進健康為中心」轉變。今天,上海交大醫學院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分享會,來自醫學院、醫院、企業的專家和不同學科醫學生一起探討「醫學營養」的價值。以往我國公共營養學以群體為中心,強調為社區服務。
  • 武漢大學與尼泊爾加德滿都大學共建喜馬拉雅水電研究中心
    近日,武漢大學(中國)-加德滿都大學(尼泊爾)「喜馬拉雅水電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武漢大學舉行,儀式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武漢大學副校長李斐、水利水電學院院長熊立華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李斐致辭指出,武漢大學和加德滿都大學圍繞喜馬拉雅區域水能資源開發開展合作,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希望研究中心在今後的建設和運行中充分發揮兩所大學的學科優勢,研發水電開發中的核心技術,解決水能資源開發中的關鍵問題,將中心建設成雙方科研合作、人才培養以及實踐應用的開放式平臺,促進協同創新,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水電建設。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落戶中山醫院,葛均波任...
    、改善病人遠期預後,12月5日,落戶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中心主任。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引導下進行非直視下診療的新學科,是與內科、外科並駕齊驅的第三大學科,也是心臟、血管、腫瘤等疾病的三大治療手段之一。相比其它學科,介入學科的發展歷史較晚。
  • 專研「舌尖上的學問」武漢輕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碩果纍纍
    武漢輕工大學  「這得益於我們學校堅持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為龍頭,大力實施『特色興校』戰略,並立足國情、省情、地情、校情和糧油食品產業,深入開展學科建設工作。」武漢輕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文平說。
  • 中國交叉科學學會,來了!
    2020年12月12日,全國首屆前沿交叉學科論壇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聯席會在南方科技大學召開。國內交叉研究領域「大咖」齊聚南科大,碰撞思維、共享技術、協同研究,把脈全球交叉研究走向,謀劃中國交叉研究發展,凝聚推動交叉研究合力。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滬啟動,葛均波院士擔任主任
    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揭牌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擔任該研究中心主任。採訪中,葛均波院士告訴健康界,「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 【特稿】解碼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
    BIOPIC是一個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的多學科交叉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集合北大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計算機及工程科學等各學科的科研力量,匯集醫學部的臨床資源優勢,通過生物醫學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推動前沿科技創新、服務國計民生、造福人類社會。上世紀90年代,謝曉亮實驗室和幾個美、日、歐的實驗室開創了單分子水平生命過程的研究。
  • 武漢科技大學再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
    武漢科技大學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研究院是學校「十三五」成立的交叉學科校級重點科研機構,定位於凝聚高端人才、催生標誌成果、開展學術交流、服務國家社會的重要基地。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研究院的發展對於樹立武科大在省屬高校中的龍頭地位,促進地方經濟與科技發展,促進湖北省機器人及智能系統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武科大「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落實學科發展與科技服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研究院成立以來,得到了信息、機械、計算機等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機器人系統研發、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發表高水平論文、開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國內同行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 針刀醫學發展簡史及學科特點
    2004年11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召開了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針刀專業委員會成立暨第一屆學術經驗交流會,創建了針刀醫學走向國際的學術平臺。2005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針刀松解法的基礎研究」立項,此後,多項關於針刀醫學的科研課題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和中醫藥管理局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