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內涵和特徵(上)

2021-01-18 央廣網

【編者按】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領航新時代,如何全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內涵和特徵。為此,中國理論網特推出解讀書摘,以饗讀者。

黨的十九大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了宏觀展望和總體描繪,內涵深刻、意蘊豐富,具有鮮明的全面性、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特徵。

一、中國的現代化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全面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推進的現代化,全面性特徵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鮮明標誌。

「富強」,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是時代的永恆主題,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價值。「富強」即富足與強盛的統一,民富與國強的統一。富不易,強更難;富而不強,不是富強。中國是一個大國,又富又強方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民富」與「國強」更應協調發展,「國強民窮」是站不住腳的。「富強」首先是一個經濟範疇,同時也是一個綜合國力概念,是硬實力強與軟實力強的統一,是強國、強軍、強民的統一;「富強」是一個過程,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地域發展很不平衡,這決定了各個地區不可能同步實現富強,也不可能實現絕對意義上的同等富強;「富強」是相對的,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展望本世紀中葉的中國,將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社會生產力將大幅躍升,核心競爭力名列世界前茅,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

「民主」,就其實質來說是人民當家作主,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語境下的「民主」,最重要的是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包括政治制度、體制機制、程序規範及其運行方面的成熟與完善,包括保證人民享有廣泛、充實的權利和自由,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保證既充滿活力又健康有序的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等。展望本世紀中葉的中國,將擁有高度的政治文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全面建成,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成熟定型並將充分發揮其優勢和特點。

「文明」,一般是指一個社會展現出的綜合文化形象,包括思想覺悟、價值觀念、道德素養、社會秩序、生產生活方式、科學文化程度等多個方面,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是一個社會進步狀態的顯著標誌。習近平同志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展望本世紀中葉的中國,將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國民素質顯著提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影響力和推動力。

「和諧」,即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這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奮鬥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根本的特徵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展望本世紀中葉的中國,將擁有高度的社會文明,城鄉居民普遍擁有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務,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公平正義普遍彰顯,社會充滿活力而又規範有序。

「美麗」,就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展望本世紀中葉的中國,將擁有高度的生態文明,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生態環境成為普遍常態,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境界。

二、中國的現代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現代化

以人民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和價值追求一脈相承,其目標是造福人民,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在發展動力上,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在目標追求上,強調全體人民共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成果;在評價標準上,強調把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美好生活作為檢驗現代化成效的根本標準。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不是對物的現代化的否定,而是建立在物的現代化基礎之上的更高層次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強調「人」的中心地位、主體地位,強調不能以物質豐腴、精神貧困為代價,強調要避免重蹈一些國家和地區以資本為中心進而導致物質主義膨脹、精神世界衰落的覆轍。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立場在發展成果、財富分配上的體現。早在1955年,毛澤東同志就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觀,兼顧了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的統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統一。

現階段,我國仍然存在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這是在特定歷史階段難以完全避免但終將能夠得到解決的問題。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堅定承諾,也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相關焦點

  •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
    大願景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12項任務的美好藍圖,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並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
  •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並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經濟大家談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經濟大家談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人民論壇網  作者:劉尚希  2020-11-25 這三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其中,人的現代化是物質現代化和治理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人民日報評論員: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論學習...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高度,著眼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要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邏輯理路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其內在的邏輯理路,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充分理解和深刻把握這一邏輯理路,有助於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從歷史邏輯來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的。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從當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和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層面,深入理解統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歷史意義,既是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發展邏輯的必由之路,也是準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規律的應有之義。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學生:我覺得報告中最振奮人心的部分就是在「新時代」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戰略安排,就是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給人的感覺就像網上流行的那句話「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揚帆行萬裡,手可摘星辰。  老師:嗯,這就是新時代戰略安排,那麼,這個戰略安排(它)雖然是國家層面的安排,但實際上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起跑線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今天的中國較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實現這個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實現之後,中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嶄新徵程。
  • 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新發展 階段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指明了「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新發展階段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我們要深刻理解、學懂弄通,並在實踐中自覺推進。
  •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科學...
    他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全面回顧了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帶領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奮鬥實踐,高度評價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深刻闡述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文獻,為我們認識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 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充分肯定「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 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統籌制定2035年遠景目標,對於我們統一思想、深化認識、承上啟下、接續奮鬥,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今年是青海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
  • ...全會精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實踐的綱領性文件
    會議圍繞「新發展」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對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新發展目標。
  • 【陝西社科】以新發展格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之際召開的。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描繪出中國未來的宏闊藍圖。
  • 《求是》雜誌編輯部: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
    「十四五」時期是向全面現代化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編制好「十四五」規劃,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保證,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途徑。深入學習領會《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這篇重要講話以及總書記關於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對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團結奮鬥,堅決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科學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
    原標題:科學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形勢正發生著深刻複雜的變化。如何認識危和機,如何認識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緊扣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新內涵,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要準確把握五中全會提出的新階段、新理念、新判斷、新格局、新目標、新部署,做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關鍵詞「強國」
    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向世人宣示了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建議》目標明確、信念堅定、措施得當,通篇關鍵詞「強國」,勾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進程、強國內涵、強國路徑、強國價值和強國保障,這是一篇新時代的強國宣言書、時間表和路線圖。   錨定強國目標。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道路的啟示
    1975年1月13日,身患重病的周恩來在第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再次提出「向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前進」。  1978年,鄧小平提出要在20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他說:「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我國人民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
  • 牢牢把握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
    概括地說,新時代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戰略安排既充分體現歷史發展延續性,又切合國內外形勢和我國發展新要求,賦予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