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包永婷12月24日報導:12月24日,備受滬上讀者期待的上海首家蔦屋書店在上生·新所正式開業了。剪彩儀式上,日方代表透露了一個小細節:「我們第一次來上生·新所考察時,發現這裡的前身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英文縮寫竟然與我們母公司的英文縮寫一模一樣,很巧,仿佛冥冥之中自有緣分。」
蔦屋書店最終選擇落戶上生·新所,遠不止一個「巧合」這麼簡單。近年來,上海致力於城市更新,上生·新所位於有「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盛名的新華路歷史風貌區,園區由萬科改造更新後在2018年重新開放。短短兩年裡,這裡辦公、娛樂、生活、文化氛圍濃鬱,成為城市更新的「樣板房」。這樣一個古典與現代、時間與空間融合的空間,正符合蔦屋書店的定位。或許,這才是蔦屋書店與上海結緣的最大契合點。
每天限流1200人開業前三日預約爆滿
當「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與「國際化文化藝術生活圈」上生·新所相碰撞,大客流是可以預見的。為保證良好的參觀體驗和常態化防疫要求,蔦屋書店實行預約制參觀,每天1200人可分時段進入書店。預約通道率先在12月21日下午開通,可以用火爆來形容。記者從預約微信小程序上看到,12月24日至27日所有時段均已約滿,火爆程度可見一斑。預約通道每天24點開放新日期預約入口,12月28日已開放預約。
記者在現場看到,蔦屋書店門口時不時地有市民拍照,但由於沒有事先預約,只能隔著玻璃門窗遠遠地看一眼。有些人掏出手機當場預約,無奈感嘆:「太火爆了,這幾天都約滿了。」蔦屋書店特別提醒,預約後無法更改任何預約信息,也無法取消;如果入店時間與預約時間不符,將無法入店。
沒搶到開業首日預約名額的讀者無需洩氣,記者了解到,未來,書店將企劃與開展更多線下體驗活動,如與藝術家、作家、出版人合作的講座活動、握手會、讀書會、體驗式手工坊等,以及舉辦以藝術為主題的各類活動,如與美術館聯名的主題展覽、藝術講座等,以文化激發城市活力。
書店配備「提案師」主題展臺定期更換
除了賣書,書店也嘗試為讀者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此次蔦屋書店提出了「策劃生活方式提案型」的自我定位,並設立了「生活提案顧問」的崗位,十多名提案師在書店各個區域為讀者提供服務。
提案師中既有曾在出版社、書店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也有剛畢業的九零後。他們熟知出版行業的動態,根據當下的時事熱點及時調整書店擺陳,定期更換主題展臺。比如,目前書店更有三個主題展臺,分別為「1924」、「城市美學踐行者」和「2020」,讓讀者了解上生·新所的歷史變革、回顧過去一年的社會熱點。書店二樓還有網羅世界各地藝術書籍的藝術長廊,讀者能邂逅特別策劃的藝術家作品展。在那裡,提案師則更傾向於給出藝術品、工藝品的搭配建議。
首次進駐歷史建築城市更新誕生新思路
蔦屋書店的選址大多在標準化的現代商場,這次來到上海,是第一次進駐歷史建築,將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有機相融,用博物館般的場景設計賦予閱讀儀式感。「對歷史建築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萬科上海區域事業集團執行長張海在開業儀式上表示,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改造,讓歷史文脈得到傳承,片區特色得以發揮,讓居民能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年輕人有奮鬥的空間,讓這裡成為有生活、有文化、有溫度的活力社區。
近年來,上海致力於城市更新,以蔦屋書店所在的長寧區為例,愚園路提升生活型態激活了百年小馬路的新產能、天山街市開啟「重返過去」計劃重現天山商業一條街的繁華、新華路巧用閒置「邊角料」形成可滿足持續展覽的街頭展廊……正如長寧區委常委、副區長岑福康在開業儀式上所言,長寧區以城市更新和精細化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品質的工作,已遠不止步於工程意義上的城市物質更新、環境更新和空間更新,而是「人本價值」、「共建共治共享」、「五個人人」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精品城區建設等城區定位中的重要部分,這是長寧城區發展軌跡中有溫度的一條脈絡,這條脈絡不斷地在清晰,「城區品質已經成為定義城區、選擇城區和建設城區最重要的考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