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香港市民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2021-12-30 港臺腔

 

2021年是香港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時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動和百年偉業主題展、《國家相冊》圖片展等大型活動相繼舉辦,特區政府在中學推出「公民科」教學,以及立法會通過《2021年國旗及國徽(修訂)條例草案》,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對國家發展成就與奮鬥歷史的認識大大加深,國家意識和國民身份認同顯著提升。

海報策劃:林杉 製作:譚佳銘

  

為國家飛速發展而自豪

  

獅子山下,香江之畔。

  

這一年,「時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動在港舉行,來自內地航天、建築界的「天團」相繼訪港,在香江掀起一波又一波時代旋風,愛國情、報國志湧動香江。

  

「最高尚、最偉大的愛,就是愛國家。」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

  

「中國航天取得成就的法寶,就是航天精神。」

 

……

  

8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8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徵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他們赤誠的愛國情懷深深打動香港青年學子。

  

14歲的中學生凌悅儀聽完講座後說:「祖國航天的發展克服了不少困難,真的很厲害!神舟飛天、北鬥組網、嫦娥探月、天問探火,這令我神往。」

  

「這些科學家才是真正該追的星!」這是航天專家所到之處,香港市民最多的一句感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楊利偉叔叔,您覺得航天員這個職業最酷的地方是什麼?」

  

「在太空中,當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國旗時,那一刻我覺得我是最酷的。」

  

這是「時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話天宮活動中,一名18歲的香港同學與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之間的對話。

  

浩瀚蒼穹、壯闊宇宙,激發香港青少年的濃厚興趣與無限遐想。中國航天人以執著鑽研與奮力拼搏將國旗送上太空的壯舉,更令香港青少年感受到國家的飛速進步與身為中國人的榮耀與自豪。

  

如果說航天事業令香港同胞仰望星空,那麼「大國建造」則令香港同胞的目光回到地面,在一座座匠心獨運的建築中感受國家對香港的殷切關懷,一睹大國工匠書寫的嶄新畫卷。

  

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這是一座容納800多張負壓隔離病床,按香港正規醫院標準建設的大型醫院,所需資金全部由中央援助。在香港興建同等規模的醫院一般需要3至4年,這所醫院只用了4個月便建成,使香港公立醫院一線負壓病房數增加75%,有力支援了香港抗擊新冠疫情。

  

「這個工程真的是『做一次記一輩子』的工程!」香港特區政府建築署署長何永賢說,如果沒有中央在資金、技術、人才、項目安排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這個項目是不可能完成的。

  

祖國在任何時候都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

  

中央對香港的關懷還體現在更多大國建造中:將開啟香港「主動產水」新時代的將軍澳海水化淡工廠、亞洲最先進的兒科治療中心之一香港兒童醫院、大大緩解港島核心商業區交通堵塞的灣仔繞道工程……

  

「感染控制中心短短4個月就建成投入使用,不僅體現了中國速度,更展現出中央對香港同胞福祉的關心。」市民王先生說,國家發展勢頭強勁,港人不僅感到驕傲,還對香港今後背靠祖國發展、解決民生難題更有信心。

  

「中國路,不容易;中國夢,請堅持!」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香港回歸祖國24周年,在這個特殊時刻,一系列大型主題展覽以及《長津湖》等主旋律電影走進香江。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歷史深深震撼了香港觀眾的心靈,引發強烈共鳴。

  

在香港會展中心,百年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現場,觀眾川流不息。百年歷史長卷,濃縮在一幅幅圖片和說明詞中。歷史的艱辛,今日的輝煌,讓愛國這一主題分外醒目。

  

數十位身著綠色制服的香港青少年軍導賞員成為別樣的風景。這些小講解員大的不過十五六歲,小的只有九歲。

  

15歲的培僑中學葉同學講解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問他怎麼看待這一百年,他環顧四周,抬手指向了大廳中央成排的飛機和軍艦模型,「100年前我們很弱,現在我們有了遼寧艦、山東艦,有了殲-20。」

  

「展覽展現了我們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過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說,「重溫歷史有一種感召的力量,激發我們年輕一輩和香港市民參與到國家的偉大復興中去。」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光影記憶 百年風華——《國家相冊》大型圖片典藏展」吸引了數萬名各界觀眾入場觀看。走入圖片展這條「時空隧道」,觀眾們驚嘆於國家10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國家、對中國共產黨的尊敬與感佩油然而生。

  

在人頭湧動的展覽現場,面對九一八事變後投筆從戎的燕京大學學生、懸崖峭壁上開鑿川藏公路的解放軍戰士、廣西貧困山區攀爬「天梯」上學的孩子、稻田裡的科學家袁隆平,香港觀眾停下腳步,仔細觀看圖片,凝神聆聽講解。中華民族的艱難求索和奮鬥犧牲讓他們備受震撼。

  

「中國路,真的不容易;中國夢,請繼續堅持!」

  

「祖國萬歲!」

  

……

  

一張張明信片上,寫滿了觀眾們熾熱的話語。不少觀眾還帶領家人、朋友第二次來看展。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原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表示:「讓相片說話,不誇張、不煽情,令人看後更感動。這次展覽,讓我們上了一堂難忘的國民教育課。」

  

目前,《國家相冊》展覽已延伸至多所香港中小學校園,被師生們譽為「一本立體的中國近代史」。

  

重塑國家認知與身份認同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即使香港在鴉片戰爭後被英國佔領,但仍然是中國領土。」9月2日,香港漢華中學,30多名中四學生開始了「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簡稱「公民科」)的第一課。

  

2021年,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宣布將通識教育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由「『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和「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3個主題組成。公民科重視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生須學習國家發展歷程、憲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這是香港教育系統性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一項重要舉措。

  

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和完善選舉制度,香港特區政府採取系列措施,強化學生和市民的國家觀念,夯實「一國兩制」的社會基礎。

  

9月,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2021年國旗及國徽(修訂)條例草案》,明確禁止侮辱國旗或國徽的行為。此後,特區政府教育局發布通知,從2022年元旦起,全港中小學必須於每個上課日升掛國旗,必須每周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同時須奏唱國歌。

  

目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等高校已宣布從2022年起,每天升掛國旗,每周舉行升國旗儀式。

  

今年「十一」期間,香港的國慶氛圍格外濃厚。大街小巷處處是耀眼的「中國紅」,耳畔不時傳來國歌與《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

  

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一面長30米、寬20米的巨幅五星紅旗迎著陽光鋪展開來;在港島利東街上空,高掛著一片由100多面國旗和區旗組成的「旗海」;在「修例風波」中受損嚴重的香港理工大學,數百名師生高唱國歌,五星紅旗高高升起……

  

《大公報》評論指出,今年國慶節與以往不同,越來越多香港市民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國家是香港最堅定的靠山。

  

「最有氣氛的國慶節,映照出一個更美好的香港!」

來源:新華社

原題:這一年,愛國情懷湧動香江

責編:王怡雯 孟慶川

相關焦點

  • 港男七一破壞國旗,香港人的中國身份認同有多低?
    哎,相信各位港漂接觸香港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也知道部分港人內心那點兒對中國的小情緒,那麼他們對中國的認同感究竟有多低呢?上個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發表了最新的「香港市民身份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市民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指數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
  • 香港人認為自己是哪裡人?聊聊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
    畢竟,往上數三代,真正的土著香港人,又有多少呢?上周,我們也發過一篇《香港一線明星紛紛北上定居,內地到底有什麼魅力?》的文章,指出不少香港藝人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和接受祖國發展機遇是他們定居內地的原因。今天,借著港漂張欣宇當選新一屆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契機,我們想繼續探討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嘗試找到這個問題的根源並對提升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給出相應建議。
  •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歌詞的時空敘事與身份認同
    流行歌曲是香港大眾文化的代表,也是反映和建構身份認同的重要文本。通過對歌詞文本進行地理、歷史敘事兩個層面的考察可以發現,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歌曲有關身份敘事的兩種策略:一是國族論述,以地理山川、民族歷史論述重拾國族身份;二是本地敘事,以本地空間、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史敘事凝聚香港意識。歌詞通過國族和本土論述共同構築脫離殖民者的主體性身份認同。
  •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港獨」思潮的來龍去脈
    顯然,暴徒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問題是,有多少香港人不認同中國人的身份呢?從歷史來看,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是有問題的。1842年,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新中國成立後,內地的文化認同變成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岸人在身份認同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斷裂。姓資還是姓社的「大是大非」,讓香港和內地的決裂更迅速也更堅決。香港人覺得,我是儒家文化下的資本主義傳統中國人,對岸是信奉馬列主義的紅色中國人。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澎湃研究所從社區形成歷史、身份認同、社會網絡建構以及家庭關係四個角度整理了此次調研的四篇文章,展示池袋華人的生存圖鑑。日本移民局數據所最新的數據顯示,當前在日中國人(未入日籍)的數量已達70多萬,約佔在日外國人總數的三分之一,還有十幾萬未計入統計數字的已歸化華僑。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中國人生活在東京及其周圍的「首都圈」區域。
  • 李立峰:2020年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變與不變
    當被訪者為自己的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及香港人身分認同程度分開以0至10分來評分時,香港市民的中國人身分認同,亦是在回歸後首10年緩緩上升,到了2008年後則開始下滑,而這下降趨勢在年輕人當中尤其明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較少在媒體空間裡被提到的調查發現。
  • 身份證促進港人身份認同?香港身份證前世今生
    但這種習慣由何時形成,香港身份證制度又是怎樣確立,卻鮮有人了解。不久前,入境處公布,將於今年12月27日起,為全港市民更換新一代智能身份證。香港身份證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全新身份證又有怎樣的特點?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訪問了《香港身份證透視》的作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宏泰,請他為大家聊聊香港身份證的前世今生。
  • 【香港故事】市民劉小姐:「中國人」的身份猶如一道光環讓我驕傲
    記者:陳爍 讓寶奎近日,記者原本安靜的辦公室裡迎來了一位自稱是「忍無可忍」的香港市民。
  • 身份證促進港人身份認同?講述香港身份證的前世今生……
    但這種習慣由何時形成,香港身份證制度又是怎樣確立,卻鮮有人了解。不久前,入境處公布,將於今年12月27日起,為全港市民更換新一代智能身份證。香港身份證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全新身份證又有怎樣的特點?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訪問了《香港身份證透視》的作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宏泰,請他為大家聊聊香港身份證的前世今生。
  • 專家視點丨張燕《香港電影倫理敘事中的身份認同與國族意識 (1949-2019)》
    這類影片的倫理敘事,契合於香港殖民政府消極管理之下的小市民漂泊於香港、辛苦謀生找尋棲身之所的個體生活現實,在特定語境中通過小人物緊鄰而居的空間安置,在有限之中強化戲劇衝突,彰顯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香港民間互助精神,「這些五十年代的電影都說明一點:當年在大部分市民心目中,要解決居住問題,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11]。
  • 香港故事 ▍60年來港人身份之惑
    北望神州,香港在上個世紀末獨領風騷的地位已悄然失去。香港人在感覺祖國不斷超越西方國家的強大氣勢的同時,又再次陷入「我是誰」的身份歸屬思慮當中。據香港《文匯報》2009年6月29日報導:「國民教育中心最近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中小學生96%認同『我是中國人』,首次超越『我是香港人』的認同百分比。
  • 模糊的港人身份認同將因BNO之變逐漸清晰
    因為在BNO這件事之後,很多原本對身份認同、國家認同很模糊的香港人會逐漸清晰起來。所謂的BNO護照其實是香港回歸歷史遺留問題,原本就是一個某個時間段內的過渡性質的證件工具。97香港歸回之前,英國政府在香港發BNO護照,真正有意義的作用,是給在香港出生,印巴裔和尼泊爾裔的人有一個身份證明,不至於變成無國籍的難民。
  • 我是香港人vs中國人?
    我是香港人,同時也是中國人,我覺得這兩者並不衝突。經常有人問我關於香港同胞的身份認同問題,今天我從一般香港80後的視角談談我的感受。
  • 移民到香港---香港極端反對派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
    這些極端反對派大多大概已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圖為1955年颱風之後,香港市民為逃港者送粥。與此同時,先後有十餘萬名香港市民,帶著食品和飲水趕到華山,保護這些逃港者。根據事後的統計,大約有一半的逃港者,在市民們的掩護下逃入市區。當晚,香港幾乎所有的娛樂場所都自動熄燈閉門,以示抗議。第二天,數百名香港市民擋住汽車,掩護近千名逃港者逃離現場。
  • 2020:身份越來越多,自己越來越少
    身份越來越多,自己越來越少!真實講,電影講了個啥,真沒搞懂:「一個「騙子」專門騙騙子的錢,最後把自己給丟了,最後跳樓自殺」。但是電影裡有句話卻get到了我:身份越來越多,自己越來越少。這句話正好映證了當下:疫情過後,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
  • 香港市民:17歲兒子突然這樣說,我憂心忡忡
    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你知道元朗白衣人無差別地襲擊市民嗎?他們是黑社會!」突然,我就意識到一個問題:立場。黑衣人本身就對警察使用暴力了,咬斷了警察的手指。同樣是暴力,他卻同情黑衣人。我對他說:「我不太相信會無差別襲擊市民,這事要等最後警方的調查報告。媒體說的市民,是不是就是黑衣人呢?」第二天我撫著他的頭輕聲問他:「你覺得你是中國人嗎?」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楞了一下,沒有回答我。
  • 《一個字頭的誕生》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有一個世紀組合要去和黑星幫,到湛江作筆大買賣,帶頭人是大寶,戴著勞力士金表,眼鏡卡地亞,上身Armani,下穿Versace,Calvin Klein內褲,豈可小覷?而曾經的香港電影電影,輝煌時期一年兩百多部,直逼堂堂好萊塢。
  • 在臺灣,為什麼認同中國的青年越來越少?
    能成為這樣一個偉大文化的傳承者,我為什麼不要做中國人?  嘉賓簡介:張瑋珊,1991年出生於臺灣雲林縣,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現任中華琉球研究學會秘書長。  曾因認同中國被家人指責為「思想有問題」  記:你感覺自己身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呢?
  •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同自己的性別?
    大多數孩子都會度過一個自然的過程,少數會經歷性別不安症,也叫性別認同障礙。性別不安症患者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所引申的社會期待與標籤,認為自己應該屬於其他性別。性別不安症多在兒童時期出現,不過具體年齡階段很難判定。「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展開現象,最早在學齡前階段就可能出現。」舊金山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伊恩薩夫特說。
  • 李嘉誠以「一個香港市民」身份發聲明:愛中國愛香港愛自己愛自由愛包容愛法治
    李澤楷旗下公司通過香港多份報刊刊登廣告,表明反對近期發生的暴力示威活動。廣告刊登18字聲明,「反對暴力行為,維護社會秩序,恢復理性討論」,落款為盈科拓展集團。來源:南方都市報8月15日,香港多份報紙的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來自香港市民的聯署聲明並發起網上簽名運動▼發起聯署聲明的是一群自稱為「土生土長、熱愛香港」的市民,希望通過該方式凝聚市民力量,發出理性呼聲,齊心捍衛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