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產生了90名新一屆立法會議員。這是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的第一次立法會選舉。
為了慶祝此次選舉的圓滿成功,香港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於25日組織了1000輛計程車在港島、九龍和新界各區巡遊。顯然,港人對此次選舉的成功是滿意的。這也意味著香港已擺脫了過去幾年的陰霾和混亂,站在全新的起點,迎來了歷史機遇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90名當選議員中,出現了一位來自深圳的「港漂」——張欣宇。這位出生在上海,成長於深圳蛇口,並在港大土木工程系完成學業的80後年輕人,如今已在香港成家立業,並就職於港鐵公司。
如今,他以香港人的身份感到自豪,但也曾說「深圳是老家,香港是家」。很顯然,這位新立法會議員,對於祖國母親有著很深的情懷。其實,相比於其他當選議員,張欣宇或許只是在時間上晚一些才成為「香港人」罷了。畢竟,往上數三代,真正的土著香港人,又有多少呢?
上周,我們也發過一篇《香港一線明星紛紛北上定居,內地到底有什麼魅力?》的文章,指出不少香港藝人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和接受祖國發展機遇是他們定居內地的原因。今天,借著港漂張欣宇當選新一屆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契機,我們想繼續探討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嘗試找到這個問題的根源並對提升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給出相應建議。
在討論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之前,窺探香港的人口構成和種族分布不可缺少。
大家都知道,香港是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全球性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之一,跨國公司密布,隨處可見「洋人」。
即便有如此強的「國際性」,但香港其實依然可以說是單一種族社會。根據相關數據,在香港當前約750萬總人口中,近91.4%的人口都是華裔,佔據絕對多數。
非華裔人口約佔8.6%,主要來自菲律賓、印尼、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尼泊爾和歐美白人。可以看出,非華裔香港人裡,多數是南亞和東南亞人,這是歷史和地緣因素促成的結果。
例如,上世紀60年代由于越戰爆發,不少越南人面對戰爭,紛紛逃亡香港。1979年,香港被列為「第一收容港」,因此收容從越南出逃的難民。到1990年代,香港政府開始對越南船民作出有秩序的遣返行動。至2000年,香港政府向仍然滯留在香港的難民給予居留權及籤發身份證,讓他們融入香港社會,有些開設餐館和在社會工作,不少其家人和後裔在香港定居。
越戰時期難民船
圖源 | Sacramento News & Review
但當我們討論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時,其實是默認要討論華裔香港人對中國身份的認同。因為換位思考,我們很難苛求那些移民到香港並獲得正式身份的東南亞人和南亞人對中國這個國家或文化實體能有多深的共鳴,畢竟,不同族裔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差異甚大。
所以,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華裔香港人身上。
現在,當我們說起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時,往往指向香港隔壁的深圳。但其實,香港也是個移民城市,因為和深圳相似,香港歷史上並沒有數量特別多的本土原著居民。除了自然增長,歷史上香港的人口主要來源於中國內陸。
香港開埠後,因太平天國戰爭蔓延至廣州,大批廣州一帶平民湧入香港,並使得粵語廣州話(俗稱廣東話)開始進入香港。
現在的香港人主要是1930年代至1980年代初從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後裔。這期間,國際和國內局勢風雲變幻,戰亂和動蕩是社會主題,不少內地人為避難來到了香港。
其中,由於地理便利,來港的內地人絕大多數來自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其次是福建和上海。我們可以看到,香港有大量的內地同鄉會社團組織。因為追根溯源,現在的香港人,祖籍基本都在內地,即便自己是在香港出生,他們的父輩或祖父輩都是地道的內地人。
以大家熟知的香港知名藝人為例,林峰祖籍福建廈門,鄭希怡祖籍上海,至於祖籍在廣東的,就更是一抓一大把了。
最後,就是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一大批富起來的內地人,出於各種原因(如國際旅行便利、高等教育、稅收優惠等)移民至香港。這樣的例子,在你我身邊應該也很常見。
簡言之,香港雖說是一個國際化程度極高的大都市,但從人口構成來看,依然是個華裔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單一種族社會。現在的華裔香港人,除了極少數本土原著居民,基本是內地人的後代。
先講一個令我記憶尤為深刻的小故事。
那是12年前,我在英國念書期間,某日到北愛爾蘭旅行,在旅館登記入住時遇到一個年輕漂亮看著很像中國人的美女。對視了幾秒後,出於禮儀,我問了句「Chinese?」不料對方很冷地回我:「No I’m from Hong Kong」。
當時我心想,難道香港人不是中國人嗎?見她冷冷的,就沒再繼續對話。
一直到2014年的佔中和兩年前香港社會的動亂,我才意識到,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並不只存在於小姑娘一個人身上。
這裡面,最大的原因,還是那段屈辱的被殖民歷史和由此導致的外部勢力影響。
自1842年中英籤署《南京條約》起,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中間經歷了157年。在這157年間,香港和中國內地的聯繫可以說是很少的。特別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兩地海關也被嚴格限制,各方面交流相當有限。
對身份認同起到重要作用的,包括兩大因素:文化認同和集體記憶。
人們常說,香港是中西方文化匯集之地,其實這句話的另一面,可以理解成「香港文化既不中也不西」。開個玩笑,我們可以從非常淺層次的香港人的語言溝通看出一二。廣東人很愛吐槽的一點是,香港人說話時經常夾雜著粵語和英語,多少顯得有些奇怪,不洋不中。這背後,當然是殖民歷史對文化的影響。
雖然香港是英國殖民地,但這段屈辱的歷史讓絕大多數香港人不可能認為自己是英國人;同時,由於長期與祖國內地分離,不受中央政府管轄,即便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很多香港人對祖國也未必有很深的概念,因為知之甚少。
打個比方,很多被拐賣的孩子,得知養父母是人販子後和他們親近不起來;可當被親生父母找到後,雖然內心知道這種骨肉情,但由於長期疏離感情不深,也未必願意回到親生父母身邊。這就使得香港人對兩邊的概念都有點模糊,陷入「我到底是誰」的困惑。
有人可能會說香港影視作品和流行音樂對內地有巨大影響,可這是單向的,是香港本土文化對內地的影響,只是增加了內地對香港文化的喜愛,而非港人對中國內地的認同。
同時,集體記憶對塑造身份認同亦至關重要。人們常說的人生四大鐵(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一起分過贓)指的是,有重要共同經歷的人往往都會把對方看成自己人,因為這些經歷所帶來的深刻記憶會強化身份認同。
但同樣由於地理和文化阻隔原因,香港和內地之間太缺乏重要的集體記憶了。這種文化交流和集體記憶不足的局面,一直到國內實行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後才有所好轉。
此外,長期的殖民歷史給了別有用心的外部勢力滲透的機會,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也有不可忽略的影響。
前些年,網民常常調侃「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句話,認為誇大了外部勢力的「惡」。但從香港過去兩年多前的風波來看,旨在亂港反華的外部勢力甚至已不甘隱匿在事件背後,而是直接走到臺前。
在他們的唆使和循循利誘下,不少未開化的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是非觀和價值觀都受到嚴重幹擾,誤入歧途。這一點,限於篇幅原因,不做過多展開。
總體上,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根源在於那段屈辱的殖民歷史導致兩地各方面溝通不暢以及背後西方勢力發揮了「攪屎棍」作用。
了解港人身份認同問題的根源,是為了能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也就是提升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
必不可少的是,肅清分離主義分子和外部勢力的影響,加強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國安法》的出臺強有力地打擊了分離主義者。他們有的已逃往國外,有的則等著吃牢飯,香港社會的平穩運行得到了有效保護。
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圍繞上一部分所提的文化認同和歷史記憶行事至關重要,而這兩點其實本身也是息息相關的。
舉一個發生在近期且非常有效的例子——神州號航天員與香港學生互動。
載人航空是中國的國家盛事,牽動了全體國人的心。9月3日下午,正在天和核心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與近300名香港青年學生、科技工作者和教師等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天地對話」,並回答青年學生關注的問題。
這樣的活動,在官方看來,是中央送給香港同胞、特別是香港青少年的一份「跨越天地」的特殊禮物,相信香港市民一定能夠感受到中央的關心與厚愛,更加堅定地與祖國同心同行。
不久後的12月9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授課活動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香港作為4個分課堂也參與其中。
全港約300名師生出席了在香港培僑書院設置的分課堂,並向航天員提問。香港培僑書院表示,太空授課活動有助香港學生認識國家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和成就,增進對科學及航天科技的興趣,並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載人航空的歷史性時刻,祖國一道與香港青年學生進行了近距離分享,這是最好的文化認同和歷史記憶構築,甚至比學校教育更加行之有效。
另外,2025年,粵港澳三地將聯合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在本月初表態,將全力支持粵港澳成功舉辦一屆具有標誌性的全運會。相比奧運健兒代表團訪問交流,把全國性第一大體育盛會的部分賽事放到香港舉辦,定能加深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
以上這些盛事,其實都屬於文化認同和歷史記憶範疇,需要與香港同胞一道分享。在肅清分離主義的影響後,香港社會的發展已重新步入正軌,相信只要堅持正確的方向,香港的人心回歸是水到渠成的事。
況且,其實香港主流社會本身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並沒有多大障礙。就如我們上周提到的香港藝人紛紛北上發展置業現象,不僅僅是由於內地機會多,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中國人」。作為公眾人物,他們對祖國的認可也將對香港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至於更廣大的香港同胞與祖國內地的融合,我們可以參考國家在2019年初制定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該綱要的出臺,既是為了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也是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讓港澳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所以有理由相信,未來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將不再是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