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中日歷史上發生的"西原借款"還是真的應了這句老話,此種愚蠢至極的笑話大快人心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有一種探尋真相的衝動:精打細算的日本內閣寺內正毅碰上野心勃勃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究竟擦出來了怎樣的火花?
筆者為各位一一揭曉。
事件發生在1917至1918年間,時任日本首相的寺內正毅與中國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達成一筆一系列的巨額借款,由於此次借款是由寺內正毅的親信西原龜三為代表完成的,所以史稱「西原借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在那個軍閥混戰,英雄輩出的時代,每個在民國混的風聲水起的人都渴望完成一統天下的壯舉,段祺瑞便是其一。作為那個時代數一數二的大人物,就算冠於他梟雄的稱號也不過分。別的不說,單單就從日本人手裡套出這一億四千萬巨額資款這事想必也夠他吹半輩子了吧!然而事實真的就如大家所想的那樣段祺瑞真的是那麼好心腸,甘願做老賴,如此主動地將"騙錢"的算盤打到日本人頭上嗎?
其實也不盡然,袁世凱死後以段祺瑞"段老虎"為代表的皖系確實壓過直系,達到人生巔峰。可老話又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啊!段祺瑞政府終究是沒滅掉其他兩派,軍閥割據形成皖、直、奉三足鼎立的局面。
長期下去,各軍閥均畫地為牢,故步自封。誰也沒有那麼富裕。北京收不到錢,北洋政府可以說是入不敷出,長期面臨著連公務人員工錢都發不起的財政危機。就此情況下段祺瑞早就打起來了日本人的主意,他想通過中日合作,撈些日本人的錢財。於是就偷偷派曹汝霖、陸宗輿秘密商談中日合作問題。然而此時的日本一拍即合,最終確立了貸款一億四千萬,分不同批次貸款給段祺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當時的日本政府也是被中國這片風水寶地所吸引,作為後期侵略中國本土的資本主義列強,日本政府在前期的瓜分狂潮中,其實並沒有獲得期許的利益。幾次都想搞點小動作,但是在其他老牌列強面前又不敢那麼放肆,直到一戰快要結束,日本政府才鼓起勇氣,趁著資本主義老大哥們不在的時候和段祺瑞政府偷摸地搞事情。
可能眾多讀者會思考,為什麼當時的日本願意出這筆錢?
難道日本當時真的就沒考慮過段政府的償還能力嗎?其實不然,在1917年,北洋政府因為稅收揭不開鍋的時候,卻恰恰是日本腰包最鼓的時候。當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作為協約國並沒有受到很多戰爭的波及,暫未參戰的日本反而利用這一空閒時間一舉躋身列強隊伍。看著其他列強利用自身優勢紛紛企圖控制中國政府,日本政府自然也想通過特殊手段來分一杯羹。
有錢能使鬼推磨,寺內首相恰好利用段祺瑞政府的這一心理,企圖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放長線釣大魚好去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於是寺內正毅就表示要以大量資金入投中國,所謂不動一兵一卒以獲取大量有利的權益。
而段祺瑞恰恰正是他們精心挑選的想要扶持的傀儡。雖然《北洋人士話滄桑》裡的記載:"借錢"的段祺瑞,當時就說過"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只要咱們國家強大起來,直接一瞪眼全拉倒"。但是窮困潦倒的段祺瑞政府還是拿著這筆巨款,大肆揮霍,擴充軍隊;然而日本也通過這筆資金不停地進行夾帶,通過各種手段滲入各個方面,不斷地對中國的主權進行侵犯。不得不說這個寺內正毅也是個老油條,為此處心積慮,為了實現其野心並不為中國政府發現、不惹其他外國列強懷疑,竟然去找了以私人代表的西原龜三!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無論是在中方眼裡,還是在段祺瑞眼裡,此次借款從一開始就打著不還的心理。段祺瑞從西原手裡接過的資金還是比較實在的,相比之下,當年日本向袁世凱跟五國銀行籤訂的《善後大借款》就顯得缺斤少兩,錢沒弄到多少,手續費倒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獲得資金支持的段祺瑞政府利用這筆巨額資款解決了財政危機,擴充了軍隊力量,甚至還修築中國鐵路,為後來中國的革命和祖國發展建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最為給力的還數後來的民國政府,段祺瑞政府倒臺以後,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明確表示:賄選總統之下的北京政府所借的外債概不負責償還,而停付本息。
是呀,借錢的是他段祺瑞政府,關民國政府啥事?簡直像極了某部電視劇中的臺詞"你們要抓的是周樹人,關我魯迅啥事?"被這突如其來的變革弄得不知所措的日本政府只好打掉牙齒和血吞。至此這筆借款的巨額款項不了了之。聽起來很「大快人心」,如此血本無歸的借款想必是一生精打細算的寺內正毅也沒想到的吧!
就日本單方面而言,西原借款共有八項,即交通銀行借款兩次,一次500萬日元,一次2000萬日元;有線電信借款2000萬日元;吉會鐵路借款1000萬日元;黑龍江吉林金礦森林借款3000萬日元;滿蒙四鐵路借款2000萬日元;山東濟順、徐高二鐵路借款2000萬日元;參戰借款2000萬日元。合計14500萬日元。當時這些款項分別滲入與中國政府籤訂的各個條文細則之中,給日本日後侵華行了種種方便,所以看似被騙得牙痒痒的日本實則也沒少佔便宜。
只不過這些權益往往都是比較深遠而又不為當時的國人所發現的,但到了最後卻成為了未來戰爭的致命傷。這也是寺內正毅所得意的地方:日本通過此借款所攫取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段祺瑞政府把整個東北的修築鐵路,砍伐森林和採礦等一系列中國主權通過西原借款出賣給日本,為日本後來全面侵佔東北埋下隱患。
在看熱鬧不怕事兒的後人看來,段祺瑞下了一手好棋,把日本人耍得團團轉,自己白撈一億四千萬,豈不美哉!
但我們仔細分析後來的兩國關係轉變,日本後來派來催債的公使佐分利貞男愣被蔣介石逼的自殺了事,日本國內先掀起了軒然大波,本來對華講究友好的大正時代很快過去,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的不誠信、耍賴態度也激發起來日本人心目中的憎惡之情,這未嘗不為後來的軍部勢力的強大,主張走對華強硬路線的理論崛起提供了某種現實依據。
由此可見,段氏政府和國民政府聯袂出演的這一齣好戲,我們還應該辯證來看,到底值與不值,是是非非還需仔細斟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