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的李茂春和王氏,年過四十仍無子嗣,年近四旬的李茂春夫妻,平日喜歡學佛念經,後來老來在南宋紹興十八年,李茂春老來得子,取名修緣也就是後來的濟公。
濟公出家當和尚,這與他的家世有關,李家世代信佛,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濟公的家裡世代為官,且都是廉潔清正,被載入《宋史》。李遵勖精於佛學,一生留下了很多作品,與和尚楚園共同撰《偈頌》已流失。他的《天聖廣燈錄》30卷,《閒宴集》20卷,《外館芳題》7卷,被編入《中華大藏經》中。後來到了濟公的父親李茂春這裡,發現朝廷腐敗,於是棄官經商,後來,帶著家人來到了天台城北的永寧村。
少年時的濟公,就在村北赤城山瑞霞洞,跟隨高僧瞎堂慧遠學佛,後來皈依佛門,取名道濟,後來投奔杭州淨慈寺。
有一年淨慈寺被火燒了,於是就打算從建,但是需要木材,於是濟公就說了:「莫急,此事包在我身上。」慧遠要派人與濟公一道去砍伐木材,濟公拒絕了。之後,濟公出去了,一連數天不見回來。眾師兄弟們覺得濟公,不知道又跑哪裡吃肉喝酒去了。
眼看著開始動工了,濟公還沒有運回來木材,慧遠也有些著急了,這一日,濟公瘋瘋癲癲的跑了回來,拉起慧遠師父來到院內的井邊說道:「師父您看,木頭來了。」就見井內湧出一根大木頭,就這樣一根連一根的往上湧,寺內的和尚們七手八腳的把湧上來的木頭抬走,慧遠看著這些木頭足足夠了,就喊道:「夠了,夠了。」說完那井裡的木頭就不再往外冒了,正好有一根就卡在井裡不動了。
後來寺院內的那口井就叫"運木古井",據說,井裡被卡住的那根木頭,一直還在井裡。後來淨慈寺改名靈隱寺。濟公留下的著作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詩作。
濟公不守戒律,不喜歡念經,喜歡喝酒吃肉,不修邊幅衣衫襤褸,天馬行空的我行我素,他的這一切行為,可能與他的佛道雙休有關,雖然如此,濟公卻心地善良,經常在山中採藥,治病行醫,他的醫術很高,無論什麼病只要經他手就會手到病除,所以,後來人們也叫他"濟顛僧"。
對於濟公的行為,瞎堂慧遠說道:「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
南宋開禧二年(西元1206年)的5月16日,濟公寫下最後一首詩: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
於今收拾歸去,依然水連天碧。
之後端坐在那裡閉上了眼睛,濟公死後,就葬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泉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