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國產電視劇中,都能發現不少「原生家庭」的折射。《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錦等等。從經濟苛刻到精神控制,劇裡的她們飽受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與羈絆。
或許,剛褪去青澀印記的我們,暫時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我相信,目前正熱播的這一部——《以家人之名》,或多或少能夠觸動到你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以愛為姓,以家人為名,攜手前行。
原本尖尖、子秋和凌霄只是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原生家庭也都存在不同的問題,因為家庭發生變故的他們,機緣巧合之下反倒組成了一個完整有愛的大家庭。這也讓他們仨成為了彼此新的家人,有了新的依靠。然而,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創傷如影隨形,他們渴望著愛與溫暖,同時也害怕離別和背棄。
三個異姓兄妹相互扶持,一起吃飯,一起上下學,一起體會人世間的美好。他們如同受傷的幼崽一般,默默舔舐彼此的傷口,彼此治癒。他們不會沉浸在過去的坎坷中,更不會懼怕前路的漫長未知。
與之前電視劇中大多偏向於女性為原生家庭的主要「受害者」有些許差別,在這部劇裡,凌霄和子秋難免更讓人心疼。
凌霄自小承受著妹妹意外去世的自責與愧疚,父母無休止的爭吵,母親無端的責罵及狠心的拋棄,甚至還有外婆和舅舅「理所當然」的道德綁架……剛成年又不得不前往新加坡照顧車禍受傷的母親和同母異父且年幼的妹妹,九年來一直以來被母親以親情綁架和控制,有家不能回。
子秋從小被親生母親拋棄,扔給了相親對象李海潮,而後生父和再婚妻子因沒有孩子,為了認回子秋延續香火不擇手段。恰恰在這時李爸又因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昏倒被緊急送醫。一方面為了保護家人不受傷害,另一方面也為了減輕李爸的負擔,子秋毅然決定接受生父安排,背井離鄉,孤身出國留學。
對於子秋和凌霄來說,一邊是彼此珍惜相互關愛的新的家人,一邊是無法擺脫親緣關係的親生父母,他們兩相為難,無法抉擇。他們不想新的家人受到傷害,也不想人生就此被迫走偏。
隨著《以家人之名》的熱播,「原生家庭」一詞又被反覆提起。
上網隨手一搜,發現整頁幾乎都是這樣的。
正如學聯菌前面提到的,我們總是下意識地將「原生家庭」定義為有缺陷的,糟糕的,不堪的。
但是,原生家庭一定都是不堪的嗎?一定會帶來消極影響嗎?
答案顯而易見,不是這樣的。
首先,讓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指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關係)對個人的影響最大、最長久。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經歷中佔主要位置。
這樣看來,「原生家庭」原本是個中性詞,只是,近幾年,大家似乎習慣性地將「原生家庭」同不幸劃上等號,將「原生家庭」往消極的一方靠。
其實,原生家庭是這樣的,平凡的小家中滿滿都是愛與溫暖。
原生家庭也是這樣的,也許沒有榮華富貴,但是精神的世界足夠絢爛多姿。
無論我們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我們都會帶著最初的那份渴望與憧憬,好好生活。
原生家庭可以帶給人無限力量與勇氣,因為你知道,你的背後,永遠都有一個堅實的後盾。這些愛與溫暖,給予了你足夠的支撐和動力,任你自由地去世間闖蕩。
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是各式各樣的,但也是極為相似的。
既沒有絕對的幸福美滿,也極少有完全的悲慘痛苦。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依託於家庭,作為一個家的成員,誰都不能逃掉這個責任。
這也正如我們常說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來自原生家庭的方方面面的風暴。
假若,以偏概全地將一切不幸簡單地直接歸結於原生家庭,這是否又有失偏頗呢?
或者說,只是一味地把「原生家庭」當作自己頹廢逃避或者傷害他人的藉口。這時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這一切難道全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嗎?
誠然,童年的我們,沒辦法選擇出身,也沒辦法阻止、脫離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
但是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勇敢一點,大膽一點,嘗試去改變,原生家庭也沒什麼大不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也都受到了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這是不可否認的。
任何事物都是存在兩面性的,有消極的一面,肯定也有積極的一面。
或許你的原生家庭無形中給了你極大的壓力,那麼,在如此「高壓」狀況下成長的你,是否會擁有比別人更強的抗壓能力呢?
或許你的原生家庭成員關係很緊張,不定時地發生矛盾爭執,那麼,提前經歷了這種情況的你,未來在有些事情和某些人際關係上,你可能會有更加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很快洞察其中奧妙,並快速轉換自己的應對策略。
況且,與其哀怨原生家庭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將這些負面影響轉化為動力,積極地自我救贖。
在這裡,學聯菌想給你分享一篇匿名投稿,希望能給有相似經歷的你一絲撫慰。
比如,從小我感覺做了一件很不錯的事,媽媽很少會誇我,反而會以一種「你有什麼可驕傲的」這樣的語氣回應,從最初的委屈到後來的習慣。
後來,我經常下意識地也會這樣對我周圍的人(不是我們常說的開玩笑意義的「懟」),直到有很要好的朋友私下裡委婉地告訴了我這個問題,我才意識到,這樣的「刀子嘴」真的會傷人,大概我已經麻木了。
但是,我終究是獨立於他們的個體,我會思考,在朋友指出問題再加上我自己有意識地慢慢審視自己和家庭,我也在慢慢地改變自己。
說起來很巧,前段時間逛街有碰到曾經的同學,聊了一會兒她突然說感覺我變溫和了,我開玩笑說,難道我以前不溫和嗎?她說,哈哈哈以前的你簡直就是個小仙人球,人小小的,脾氣倒很大,扎人得很。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只是我受原生家庭的諸多影響中的一個點而已,我想告訴你們,看,曾經的小仙人球現在也能開出溫柔的花,所以,我們還有什麼不能改變的呢?
同樣,我們也不是孤獨的,我們也可以溫暖彼此。
正如同《以家人之名》的他們,在這種艱難抉擇的情況下,毫不畏懼,勇敢面對。在新的家人、朋友的治癒陪伴下,他們逐漸消解了內心的憂慮,教會了自己愛與成長。
人,總是會經歷一些事的,有合人心意的,也有不盡人意的。心向未來,想著要去把握住未來的無限可能,才是最好的自愈力。
如果我們都能試著敞開心房,放下那些可能我們一輩子都沒辦法改變的事,嘗試接納家庭,接納自己,反思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積極地有針對性地去分析問題,不斷完善自己,我想,這樣的我們,沒理由不會更好。
如果現在的你
確實正處於一種悲觀、消極的狀態
你沒辦法get到原生家庭的一絲美好
那麼,你可以試試這樣做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相處模式,我們暫時沒辦法完全理解我們的家庭,這也沒關係,大方承認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愛與恨、期盼與失望,將這些轉變為我們前進的「內在燃料」,正視原生家庭,正視過去,由心出發,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展望未來。
我們不能保證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所有影響,但我們可以通過創建新的人生經驗,逐步改變自己。例如,大膽地接觸新鮮事物,學習新的思考方式,給自己創造成長的自由空間。在空閒時,去家以外的世界多走走,多看看,感受不同的文化,洗滌自己內心的躁鬱蕪雜。多看看書,讓書籍中所蘊藏的知識充沛你的精神世界,緩解你內心深處的無助彷徨。
由於所處年代、成長環境的不同,年少的我們可能會與父母存在一定的代溝,會受一些影響,但這僅僅是我們漫漫人生路上的一個小印記。成年之後,可以通過重新塑造新的依戀關係來緩解。例如,交一些知心的朋友,談一段甜甜的戀愛,甚至也可以諮詢相關心理醫生。在未來的生活中建立新的家庭,互相依靠,共同學習正確的家庭經營方式,不斷總結探索以削弱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大概是我們內心最柔軟卻又最無可奈何的地方。嘗試接納,不過於追求完美,才能獲取內心的自由和改變。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也要積極地主動地學習正確的與家庭成員相處、溝通的方式。或許讓你來改變固化的他們很困難,但是,逐漸讓他們理解你,或者能夠幫助你採取合適的方法走出心結。和原生家庭握手言和,也是與你自己握手言和。
尤其是正處於青年時期的我們,面臨著學業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再加上或許內心的一絲叛逆情緒尚存,往往很容易和父母發生衝突,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和父母相處呢?
這些話可謂是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強調。
再過不久,大家就返校了,或許空間的距離會緩解我們與父母間可能發生的衝突。但是,不要因為不在家,就完全脫離、隔絕開父母。
隨著我們一天天長大,爸媽漸漸老去,你會發現,他們變得越來越嘮叨,有些事反反覆覆地給你說。以前的你,總是聽不了幾句就不耐煩地打斷他們:「別說了!這句話我聽得耳朵都起老繭了!」現在,你可以試試慢慢接受,聽聽他們的嘮叨,即使只是左耳進右耳出也好,至少讓他們知道,你在,這樣就好。
忙裡偷閒時,給爸媽發個微信,通個視頻,和他們聊聊學校裡的日常,讓他們知道,你過得還好。其實他們的要求也很簡單,只是想多看看你,以求心安。不要總是在準備拿生活費時才反應過來自己為人子女的身份。
很多時候,我們和父母發生矛盾的點可能在於對一些事物的看法,或者某種做法。這種情況,建議儘量避開,由於父母和我們所成長的年代不同,某些觀念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可調和的認知鴻溝,所以這種情況下,也不要抱著「說服對方」的想法,各退一步,放下你的過高期待,冷靜處之。求同存異,也沒什麼不好。
當然,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特殊情況,以上也只是略舉三兩以作參考,日常生活中具體怎麼和父母進行良性的相處,還是要靠大家自己用心探索呀~
原生家庭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無論我們的原生家庭是否是自己理想的模樣,我們都要相信自己的心理彈性,只要我們自己能夠有意識地去努力自我修復。
終有一天,我們會成為自己的那一輪驕陽,照亮我們人生中每一個角落,將陰霾一掃而去。
關於原生家庭
夥伴們有什麼想分享的嗎?
評論區交給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