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譚松韻、張新成、宋威龍主演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從不同以往的主題出發,在衝突和戲劇的劇情中觀眾開始重新定義--「親情,無關血緣無關其他,只因為心中有彼此」,真正做到從一個不是「親爸親媽」家庭的主線中,抽離出三種原生家庭影響的支線。
《以家人之名》劇照
但幾天前,「以家人之名評分跌了」登上微博熱搜。播出第一周的豆瓣評分高達8.6分,現在卻已經降到7.5分,很多網友直呼要「棄劇」。
豆瓣評分截圖
有沒有人和芭姐一樣,像是在看兩部劇。前十集的親子關係揪心卻又那樣美好,而最近很多筆墨都展開在「愛情線」劇情上,開始略感生硬。
現在回想《以家人之名》開播一周以內的劇情,沒有用力的煽情,一些特寫、一些畫面,把故事溫柔地講到每個人心坎兒裡,足以讓觀眾哽咽。這應該是這部劇迅速成為爆款的重要原因。
《以家人之名》劇照
然而,當原生家庭VS瑪麗蘇愛情,家庭劇為什麼能夠勝出,成為大家比較偏愛的話題和看點呢?原因在於現如今,原生家庭這個詞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這兩年一些大火的劇中總有一個被原生家庭坑害的角色。人們對原生家庭的態度已經越來越客觀,反思中間衍生出的問題以及個人成長也越來越能得到人們的共鳴。
《以家人之名》劇照
劇中凌霄埋下的童年陰影、賀子秋的寄人籬下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反觀李尖尖,同樣是失去母親的單親家庭,但卻在爸爸的愛護和教育下成為一個樂天派。芭姐希望那些曾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可以被這部劇點亮心中的霧霾,從傷痛中走出來。
凌霄--「迴避型人格」
「大哥」凌霄(宋威龍飾)是尖尖樓上的鄰居家孩子。凌霄從小就肩負著照顧妹妹的責任,直到意外發生,失去妹妹。儘管這件事已經發生很久,但凌家一家人一直沒辦法打開心結。
《以家人之名》片段
在凌霄需要幫助和理解時,凌媽只是在乎自己的感受、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把責任推到小凌霄身上。凌霄本身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回應,來減輕痛苦感。但凌媽沒日沒夜地和凌爸爭吵,甚至砸東西。
《以家人之名》片段
長時間受到的壓迫,在小凌霄的認知裡只能否認、隔離、迴避痛苦,這樣就不至於切斷和父母之前的聯結。所以,凌霄總是習慣坐在樓梯口,等爭吵結束後回到家一個人默默地收拾屋子。
《以家人之名》截圖
有一幕是凌爸坐在沙發上,看到兒子收拾殘局的背影,心裡五味雜陳。或許凌爸認為一個孩子不該承受那麼多。
《以家人之名》截圖
從搬家過來,凌霄已經變得敏感,自動迴避所有事情。沒有朋友,喜歡一個人坐在鞦韆上看書、被鄰家孩子當作「啞巴」欺負......這些表現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再次重複內心痛苦的體驗。
凌霄本能地拒絕著所有,他無法允許自己有依賴的需求。當尖尖幫凌霄把凌家唯一一張被撕碎的全家福粘好還給他時,安慰他說:「你小妹妹和我媽媽一樣,去海上做仙女了」。凌霄本能地拆穿:「他們死了,死了就是沒有了。」
《以家人之名》截圖
事實上,凌霄渴望和尖尖一起玩耍、吃熱氣騰騰的飯、體會家的溫暖,但他懼怕再次受傷。在渴望的同時又懼怕著這些關係中可能隱藏的危險。
最終得了抑鬱症的媽媽忍受不了,拋下凌霄和丈夫凌和平獨自離開。直面碰到提箱子要走的媽媽,凌霄沒有哭著喊著求媽媽不要離開,而是依舊選擇迴避,什麼話也沒說,地看著媽媽離去的背影,在心底流淌著別人發現不了的那份絕望。
《以家人之名》劇照
凌霄性格發生轉變離不開樓下鄰居李海潮和尖尖的熱情幫助。李家鍥而不捨地邀請他來家裡吃飯,凌霄抵不過飯菜的誘惑,也抵不過「熱心腸」的李爸和可愛的尖尖。
尖尖將爸爸思念媽媽的方式告訴凌霄:要把這個人放心裡思念,一個人悄悄地思念。當凌霄試著主動去聞所謂尖尖媽媽的「氣味」時,他開始慢慢放下距離感,試著打開心結。
《以家人之名》截圖
簡單來講,「迴避型人格」凌霄渴望被愛,卻又拒絕被愛。好在李家的善意感染著凌霄,讓他沒有墜入深淵,反而向陽而生。
賀子秋--「討好型人格」
「小哥」賀子秋(張新成飾)在肆無忌憚的童年早已學會做一個懂事的「大人」。
賀子秋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本是李海潮相親對象的兒子,卻遭遇親生父親的缺失和母親的離去兩次「被拋棄」。在母親還未棄他而去之前,小子秋要不被放到鄉下姥姥家,要不暫時擱在李尖尖家。
《以家人之名》片段
當他在劇中第一次出現時,就讓人心疼。明明是個孩子,卻讓人覺得很委屈、很不幸、很悲哀,這正是「討好型人格」的主要特徵。他把媽媽向李爸借的錢當作是未來爸爸給媽媽的聘禮,仰著頭叫「爸」。那一聲「爸」,叫出了賀子秋渴望有個家的心聲,也叫進了李海潮心裡。
《以家人之名》劇照
寄養在尖尖家的那段童年時光,尖尖打架子秋直接衝上自願幫忙,像是他自己的本分。為了討好李家大小姐子秋忽視了自己的感受。尖尖因為怕他搶奪父愛而厭惡他,一次次地扔掉他的行李,他一味地遷就,每次默默地撿回來,不敢也沒有怨言。
《以家人之名》截圖
看動畫時,子秋坐在小板凳上,不會詢問可不可以和凌霄、尖尖一起坐在沙發上。子秋本能地討好別人,委屈自己。這種委屈像是傳達「我對你這麼好,你可以對我也好一點點嗎?」這正是「討好者」最想表達出來的,但又害怕說出口的話。當凌霄給子秋遞一塊西瓜,子秋笑得很燦爛。對子秋而言,一點點的「示好」就可以滿足。賀子秋沒有安全感,他只會笑臉相迎隱藏渴望,總是擔心自己寄人籬下,做錯事或者有過多要求就會被趕出去。
《以家人之名》截圖
被送回鄉下外婆家時,他穿著一件灰色髒背心,小小的個頭背著比自己還要高、還要寬的籮筐幫外婆下地幹活。再一次見到李爸、尖尖和凌霄打心眼裡激動,又一聲純粹的「爸」再次揪住人心。
《以家人之名》截圖
被李爸從鄉下接回後,寄人籬下的子秋主動為這個家做著事兒:半夜在衛生間洗衣服、去麵館幫廚、早起買早餐......在幫忙時,子秋總是習慣地把別人的事情看得如此重要,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謹慎。賀子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這份孝心,但所有人還總是提起「要孝順」、「那不是你的親爸,要報答他」。子秋從沒有反駁他人,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以家人之名》劇照
隔著屏幕,都能看到子秋的小心翼翼和善良。缺失親情,但又渴望和極力守護家的他,永遠把懂事的那面展現出來。他的笑容,很質樸,更是治癒人,但卻心酸。作為一個「討好者」,子秋不敢和人發生衝突,不敢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這個不是C位的角色讓芭姐覺得是整部劇的亮點。
李尖尖--「活躍型人格」
李尖尖(譚松韻飾)是五口之家的「團寵」。在她小時候母親因病去世,家裡只剩下她和開麵館的爸爸李海潮兩人相依為命。爸爸愛她護她,尖尖一直都是一個樂觀率真的小太陽。
《以家人之名》劇照
後來她和爸爸的熱心,感染了兩個哥哥和凌爸,多了3個大男人把她捧在心尖尖上。
有陰影的凌霄把給他送核桃的尖尖推倒在地,尖尖卻沒有生氣,反而蹲下撿核桃,還對爸爸說:「凌霄哥哥不喜歡吃核桃,下次送糖果吧。」
《以家人之名》片段
「活躍型」也愛講自己的經驗,開導別人。當賀子秋被說閒言碎語時,尖尖握緊子秋的手說:「你不是拖油瓶。」
《以家人之名》截圖
「活躍型」的尖尖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她始終追求著快樂,在家中扮演搞笑擔當。雖然成績倒數第二,面對高中嶄新的生活,也會製造出別有一番搞笑風味的開學儀式。
《以家人之名》截圖
就是這樣一個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開心果」,也從未停止過對過世媽媽的思念。尖尖從小用畫畫來偷偷地珍藏對媽媽的想念。尖尖說:「我也是一個人偷偷地想我媽媽,不讓我爸爸知道。」
《以家人之名》截圖
長大後一次流星划過,對流星大喊:「媽媽,我在這裡,你看見我了嗎?」
《以家人之名》截圖
在芭姐看來,尖尖什麼都明白但卻又裝著什麼都不懂、對很多事都滿不在乎的樣子,把這些默默藏在心裡。這裡,敲一下黑板,這也正是「尖言尖語」家式獨創成語的出處。
同時,她的古靈精怪,治癒著凌霄和賀子秋的不幸,是兩人灰色童年中一抹暖色。
《以家人之名》片段
可在沒有多餘女性角色的家庭中,女生的成長也被忽視了一些。剛上高一的李尖尖鄭重其事和家裡四個男人宣布「好消息」:「我,李尖尖來例假了!」
《以家人之名》截圖
芭姐想問,像不像《羋月傳》經典表情包:「朕,有喜了。」
《羋月傳》片段
但不同的是,羋月是為了權力而這樣,尖尖卻是因為把這些大老爺們都當自己最親近、最值得信賴的家人。不過話說回來,女生青春期生理變化本來也不應該成為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
慶幸的是,儘管原生家庭帶來無法磨滅的傷害,但他們還是被李海潮一家治癒了。李家這份愛治癒了凌霄和賀子秋,讓他們成長為完整的大人。看著他們長大後開朗的模樣,印證了一條彈幕:「到底有多少的愛,才能成長得這麼好。」
《以家人之名》劇照
希望每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都能遇到李尖尖和李爸。如果不能,就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李尖尖吧。
看到這裡,在評論區寫下你認為《以家人為名》電視劇中感動的片段吧。
責編:Timmy
撰文: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