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來自專輯大衛·林奇及其所創造的時代奇蹟
特別提示:歡迎有播客製作經驗的小夥伴在評論區留言,加入我們的播客製作團隊!
《穆赫蘭道》《藍絲絨》《妖夜慌蹤》《內陸帝國》《雙峰》……這些鼎鼎大名的作品,全都出自美國當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者(或許沒有之一)大衛·林奇之手。他的作品風格詭異難解,但又不斷吸引著全世界影迷觀看、討論,法國著名電影雜誌《電影手冊》對他的喜愛無以復加,不僅將《雙峰》評為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最佳電影作品,而且還驚人地在2017年把三期雜誌封面都獻給了它的導演,大衛·林奇。
在著名的迷影網站 TSPDT(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hey?)上,有一個榜單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該網站通過將全球所有重要電影媒體重要榜單加權計算得來的一份影史最偉大電影TOP1000榜單。這份榜單每年都在變化,但當你搜索David Lynch,就會得到下面這個列表:
《穆赫蘭道》《藍絲絨》雙雙躋身影史百大,八部作品上榜。一人獨佔八部,這樣的殊榮在影史上,根本寥寥無幾,而且相比去年,五部電影的排名還在上升當中。
你也許已經看過了大衛·林奇的所有電影作品,但是你知道是什麼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讓他走上了電影之路嗎?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讓他拍出了《穆赫蘭道》這樣詭異怪誕卻又讓人完全無法忘懷的作品?
今天,我們向你推薦這樣一本書,它看似篇幅不長,但對於想要了解這位偉大電影導演的讀者,對於想要了解大衛·林奇從影生涯、拍攝幕後的影迷,絕對乾貨滿滿:
大衛·林奇:他來自異世界
「目前最系統介紹大衛·林奇的小書」
大衛·林奇(David Lynch)沒法輕易定義,其作品也是如此。他是備受推崇的流行文化偶像,電影工業的局外人。林奇的電影取材於他的潛意識,並作用於觀眾的潛意識,彼此矛盾的情緒在他的作品中結合在一起,融匯成似曾相識卻又有如迷一般不可解的影像。
本書的作者,丹尼斯·林(Dennis Lim)是一位常駐紐約的撰稿人和電影策展人。從2013年起,他成為紐約林肯中心電影協會策展部門的主管。他是紐約電影節的選片委員會的成員,新導演/新電影電影節(New Directors/New Films)的聯合主席。這位做文化評論出身的策展人,對全球藝術之都紐約的電影人、從業者、影迷和觀眾到底能看到哪些電影,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推薦閱讀:在紐約看什麼電影,他說了算!
丹尼斯·林提供了觀照林奇及其作品的視角:經年累月的神秘與崇高之謎,超現實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創造能量,美國觀念以及善惡理論。本書的精神和它的主角是一以貫之的,給人暗示,而非提供明確答案,就像林奇本人所說,容許「做夢的空間」,呈現那些未知與不可知事物的魅力。
摘 選
在大衛·林奇的創作生涯中,有四個轉折點,這四個決定性的時刻讓一個平平無奇的愛爾蘭姓氏變成我們這個時代的形容詞。
1961年: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一個女孩把十五歲的大衛·林奇介紹給了一個叫託比·基勒的男朋友。基勒的父親布希內爾是一位畫家,擅長畫風景、靜物和航海場景:就是那種掛在壁爐上的藝術品,質地尚可,銷路尚佳。林奇在參觀他的工作室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原來靠這個謀生是可能的。布希內爾·基勒給了這個男孩一本羅伯特·亨利的《藝術精神》。亨利是垃圾箱畫派這一寫實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這一畫派喜歡表現灰暗的城市,崇尚「藝術反映現實生活」的信條。亨利也是一位很有感召力的老師(學生中不乏愛德華·霍普、喬治·貝洛斯這樣鼎鼎大名的人物)。
這本書是他的筆記和與學生對話的合集,除了技術指導之外,也有他關於藝術作為「我們最偉大的幸福」源泉的思索,還摻雜了一些激勵性的話語(「創作出一些偉大的作品,孩子!」)。對少年時代的林奇來說,這本書幾乎改變了一切,成了他可能從事這一行的象徵。他決定把自己獻給崇高浪漫的藝術事業,或按照他喜歡的說法,「藝術生命」。
1967年:林奇是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的一名學生,很巧,在1880年代,羅伯特·亨利也在這所學校就讀。在賓夕法尼亞州落腳之前,林奇曾短暫地在波士頓的藝術博物館學院求學,之後他曾計劃前去歐洲師從表現派畫家奧斯卡·柯克西卡,但無功而返。對於這個小鎮青年來說,費城貧窮暴力的社會底層——尤其在林奇生活的那個破舊不堪的後工業社區——是一場噩夢,但也正是在那裡他開始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立足,在那兒形成了他自己「最初的原創思想」。
他的畫作不管是字面還是形象上都變得越來越更陰暗。有一天下午,他正在創作一幅近乎全黑的畫作,畫面中是一個夜色中的花園,他感覺到有一陣風從油畫布上吹來,似乎要攪動畫筆下的樹葉。他開始想:要是畫移動起來會怎樣呢?要是它們能發出聲音呢?幾個月後學校的年度比賽上,林奇提交了一個多媒體作品:他把定格動畫投射在雕塑銀幕上,畫面中是一組面目猙獰的病人,胃裡、食道裡填滿紅色液體,他們紛紛嘔吐,配以刺耳的汽笛聲。他稱這部電影處女作為《六人患病》。這部作品獲得了一等獎。
……
循著這本《大衛·林奇:他來自異世界》,我們還找到了一整套不可多得的藝術家傳記!
這是一套膠囊式的傳記:
經歷描述生動又明快,但不是PPT;
八卦但不止於八卦,更是一個靈魂的顯影;
你可以在三天裡讀完它,並了解TA,足夠深
這套圖書介紹了包括
愛倫·坡
大衛·林奇
J.D.塞林格
漢娜·阿倫特
盧西安·弗洛伊德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文森特·梵谷
一共七位,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哲學家。
這其中也有一本書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那就是——
希區柯克:他知道得太多了
「一個了解恐懼的人,絕不會太簡單」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精於製造懸念,更擅長把控人心,這都與他的童年「創傷」息息相關。在現實生活和影片裡,他不願臣服於理性,恐懼呈現於多個方位:害怕犯錯,害怕被戲弄,害怕自己太過聰明,也害怕自己不夠聰明。他的終極恐懼恰恰是,害怕自己投身電影是一個錯誤。
這是一部簡明易讀,內容詳實的傳記。作者麥可·伍德賦予其標誌性的機智和博雅的筆觸,講述了容易受驚的希區柯克如何成為一個大師,又如何將自己的恐懼曬出人類恐懼的底片。
摘 選
隨著《迷魂記》再度進入公眾視野,輿論對它的評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此時,希區柯克已經躋身「偉大導演」的行列,而影片的某些特質也與當下的時代氛圍產生了呼應;這種特質沒能觸動一九五八年的觀眾,或者說,它並不屬於那個時代。很快,影片不僅被視作一部出色的作品,還被冠上了「偉大」之名。
在這部影片裡,演員的人選相較於過往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男主角由詹姆斯·斯圖爾特扮演,而希區柯克對待金·諾瓦克的態度也不像他過去與格蕾絲·凱利或蒂比·海德莉共事時那樣——用迷戀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塑造的金髮女郎。事實上,他對她非常不滿意。和其他影片的情況一樣,斯圖爾特把真實的自己帶進了希區柯克的影像世界,我們能夠從這個角色身上看到他在其他影片裡塑造的人物痕跡。
然而,早在拍攝《奪魂索》時,希區柯克就在斯圖爾特身上發現了陰暗的一面。普通觀眾不會想到斯圖爾特還有那樣的一面,好像對他來說,維持那副不慌不忙、若有所思的做派並非易事,反而是一種內心的煎熬。在重拍版本的《擒兇記》和《後窗》裡,斯圖爾特同樣輕鬆地以一副坦然自若的表象掩蓋了他的角色正在經受的焦慮情緒,雖然不如《奪魂索》裡的表演給人的印象那樣強烈。
於是我們與出版社進行了溝通,給大家提供了三種選擇:
如果你是大衛·林奇愛好者
那麼只需28元你就可以了解他的創作生涯
如果你還是希區柯克的死忠粉
那麼你可以52元通曉兩位藝術家的生平
如果你想了解全部七位藝術家哲學家
我們將給你全套八折的優惠價
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知人系列 /小文藝口袋文庫
膠囊式傳記 記取一個天才的靈魂
共七本。七個曾經甚至至今都飽受爭議的天才靈魂。
��深焦書店還有其他好書供你挑選��
成為進階影迷,從閱讀這些書開始
-FIN-
本文系頭條號特色內容-
上映半年就入選影史最偉大女性電影,名副其實還是榜單廉價?
看完他的隔離日記,別忘了看看他最動人的巔峰作
三十年黑暗影像,締造世界影壇最鬼魅大師
天下大亂錯在警察?但這就是法國人公認的年度最佳
半個世紀,從世界最高顏值到影壇最高演技
監控無所不在,造就了恐怖片復興?
請為深焦口碑榜投票
原標題:《用一天時間,讀懂本世紀最偉大導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