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JULIAN OPIE

2021-02-08 Saisai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到哪裡去?」


——來自保安小哥的終極哲學問題。



上周拉著Vivian去外灘邊高大上的復星藝術中心,看了Julian Opie的中國首展。沒聽過這個藝術家不打緊,但上面這張專輯封面你一定覺得眼熟。2000年,他為英國搖滾樂隊Blur設計了《The Best Of》的專輯封面,名聲大噪。這張封面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幅標誌性的藝術作品,被收藏在倫敦的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今兒帶大家認識這「四臉懵逼」背後的男人。



▼藝術家



「我最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我的創作意味著我們如何感受這個世界,如何感受現實。」                                                                    

—Julian Opie


Julian Opie,英國當代藝術家,1958年出生於倫敦,1982年畢業於倫敦金史密斯藝術學院,曾師從觀念藝術家Michael Craig-Martin。


這都不重要。


V-「帥嗎?」 

S-「帥!」



▼展覽


這次展覽Julian Opie精心挑選了50多件作品帶來上海。可能是由於票價略貴的原因(100/人),我們來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人。於是兩層的展廳被我倆獨享了。展廳被分成兩個主題:都市生活和鄉村生活。有掛畫,雕塑裝置,馬賽克拼貼,掛毯和數碼動畫等,都是藝術家不同時期的經典代表作。


-都市生活-



入口首先看到的就是藝術家的「肖像大臉」系列。這些由黑色粗線條和大色塊構成的臉上,我們看不到任何表情,一切都被縮寫,被符號化了。然而每一個符號般的作品旁卻都標記著真實的名字。藝術家如是說,「人們認識一些公司是從它們的標誌開始,我想我也可以為每個人找到一個符號。我開始發展這些想法。我坐在火車上,看到對面的人,就想像他們的符號。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個通用的語言去改變他們每個人。



對Julian Opie來說,運動的圖像是自然的,靜止的圖像反倒不自然。他帶著相機上街,觀察在金融區穿梭,公園裡慢跑,商業區閒逛的人們。在這些無止盡行走,奔跑的人群中,我腦海裡浮現出文章開頭那三個「終極哲學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


人群中,我好像看到了自己。



藝術家還將高科技運用到相對傳統的繪畫和雕塑裡,利用3D列印,數碼動畫,馬賽克拼貼等技術創作了一系列作品。然而對他而言,科技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讓觀者更好的感受到他想傳達的信息。科技與網絡世界構成的虛擬世界已經讓人們產生了一些所謂「疏離感」,他希望人們更加關注作品,而非背後的技術。



-鄉村生活-



離開都市的人群,來到三層,轉身看到積木堆成的牛群與從容不迫的草原,一下子回到了自然之中。



駕車駛離,夜路上是否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

面對隧道,一動不動,身體卻感知著強烈的速度感。



▼展覽信息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每天10:00-18:00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中山東二路600號

電話:021-63055118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開了留言功能,撒花花~

讓我看到你們的雙手!





相關焦點

  • Julian Opie|朱利安·奧培
    The portrait gradually becomes the protagonist of the landscape of opie.Since he graduated from 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1982, the earliest works of opie focus on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artificial objects, and the style tends to be minimalist.
  • 英國藝術大師Julian Opie,成為新一輪投資新寵?
    他的作品曾在2006年參加過上海雙年展,給國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又參加了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未來總動員: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珍藏展」。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他的這種風格漸漸廣為人知,當你看過他的作品之後,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朱利安·奧培在今天的英國藝術家中會有相當高的國際認知度。畢竟,他那種鮮明的形體,簡潔而規矩的線條,凝練了人物形態和動作的最本質特徵,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
  • 傑出人物 | Julian Opie 用線條的形式思考
    Numéro:你花了多久準備上海復星藝術基金會的項目?你之前去過這個空間嗎?當時的印象如何?Julian Opie:自從上次2016年5月訪問上海以來,我一直在為這次展覽而工作。復星藝術基金會邀請我來看看這個即將成為展覽空間的建築工地,幾周後,建議用第三層樓作為展覽的延伸部分。
  • 朱利安·奧培 Julian Opie | 符號化的眾生相
    在當代藝術中標定身份的符號化作品,是那種粗黑輪廓線界定的人物形象,在這些作品中,造型元素被藝術家作了最簡化的處理,只留下了基本的一些線條和色塊。那個時候,杜尚對當代藝術的影響還隨處可見,而沃霍爾和波普藝術也同時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求學期間,英國波普藝術家派屈克·考菲爾德(Patrick Caulfield)、比利時著名畫家埃爾熱(Herge)、日本版畫大師安藤廣重和喜多川歌麿的作品都對朱利安·奧培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他也同樣喜愛古代埃及的圖像和古代亞述的浮雕。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不同的觀眾總是能夠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東西。
  • 給朱利安(to Julian)
  • Julian Wainwright:婚禮攝影師是記錄婚禮,而不是偽造婚禮!
    可以做嚴格的紀實攝影師,可以做「創意紀實」攝影師,藝術攝影師,或者介於兩者之間「。 在婚禮攝影發展的進程中, Julian認為「經典的紀實攝影」是唯一不變的!「這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它永遠不會被捏造,只是真實。真實的時刻,真實的情感」。他說,「雖然不時地嘗試一些有創意攝影技巧很不錯,但最最重要的是練習經典紀實攝影。它永遠無法真正的掌握,值得終身的追求」!
  • 「靴皇」之稱的Julian Boots,是如何同時演繹出優雅和粗獷的?
    所以,年少的Julian Imrie就讀紐約藝術大學時,主修了美術專業。因為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都會修哲學藝術類專業。Julian Imrie在大學裡練就了雕刻等技藝,培養了高層次的審美觀。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對靴款樣式有著非同一般的個人想法。而且Julian Imrie本人非常喜歡戶外以及復古風格的東西,因此造就了Julian Boots的獨特氣質。
  • 為何Julian Jordan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用才華證明了自己?
    MV 極具創意的現代畫藝術畫面製作,極具貼合整首歌曲帶給人奇妙的深夜之旅,十分值得一看。
  • 純藝術 | 概念藝術與裝置藝術研討會
    如果一定要給純藝術定性的話,那它就應該是建立在美學範疇之上的藝術形式,分為裝置藝術、概念藝術、行為藝術、造型藝術等。概念藝術的很多例子(著名的藝術品或聲明)質疑藝術本身的概念。有的概念藝術家認為藝術是由觀眾而非藝術家或藝術品本身創作的。由於觀念和概念是藝術的主要特徵,對於審美和材料的關注在概念藝術中則處於次要地位。概念藝術家認識到所有藝術在本質上都是概念。為了強調這些術語,概念藝術家儘量減少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有人將這種傾向稱為藝術的去材料化),這是概念藝術的一個主要特徵。
  • 藝術傳播與藝術變遷
    但是,長期以來,研究藝術的理論家和藝術史學家們,習慣性地把藝術看做一種高度自主、獨立性很強的文化現象,從而關起門來鑽研藝術的內容和形式、風格和流派等等「重要問題」,很少有人從媒介與傳播的角度去解決藝術史上留下的諸多懸而未決的難題。
  • 藝術是包容的,但是什麼樣的藝術,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藝術呢?
    前兩天一個朋友問我,你認為什麼才是「藝術」,你心裡的藝術是什麼樣子的?這一下把我問的有點懵。因為從來沒認真思考過「藝術」。多年以來積累的知識,自我感覺也算勉勉強強踏進了藝術圈,但當這個問題出現的時候,又為答不上來而臉紅。後來我便問自己,藝術是什麼?我心裡的藝術到底是什麼樣的?為此還刻意去搜索了「藝術」這個名詞。很奇怪啊!
  • 藝術概論-藝術的門類論
    一、藝術門類的多樣性藝術是從生產勞動中孕育出來的。原始的藝術活動沒有離開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直接目的,因而稱不上真正的藝術。這種原始狀態的藝術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只有兩種類型:造型藝術與歌舞藝術。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化生活的演進,以及藝術本身在實踐過程中的成長壯大,藝術門類漸趨多樣化。
  • 《藝術死了》藝術畢竟活過
    沒想到影片很完整而理性地展現了所謂「藝術」在當代面臨的艱難格局。粗略地劃分下來,影片前半段在講藝術是怎麼死在娛樂至死、自以為是的「藝術評論家」手裡的,後半段在講藝術是怎麼死在市場運營中的。我認為「藝術死了」這句話在片中是站得住的。而根據深焦對導演的採訪,影片前半段令人震撼的真實感來源於真實的人對虛假信息的反應。導演發布了偽造的新聞,然後拍攝下收到新聞的人各式各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