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幹支以定日月度"。中國古人從很早開始就研究天地之間的運行規律,他們在定數與變數中不斷的探索找尋,希望能夠窺探出宇宙的奧秘。
同時,又有一定的實際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飯的農民適時的進行農業生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測出人的命運。
(一)、萬物發展,有據可循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並不是單純的迷信,而是古人經過長年累月的摸索尋找出來規律。《易經》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認為雖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變化莫測,但不論如何都有其內在的規矩。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古人的智慧是今人所難以想像的,譬如子平八字、六爻這些常見的佔卜方式,前者可以用來推算人生大體的軌跡,後者則可以具體到某一件事,只要心誠,加之佔卜師又有爐火純青的技藝,就可做出精準的預測。
中國文化裡,除了佔卜和預測以外,古人還總結出了"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經》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一就是陰,而二則是陽。三其實就是陰陽相合的產物,既符合道家所講述的適勻的狀態,又符合《易經》中所提到的萬物相反相成,既對立又統一。
這個陰陽若是將它具象化,則可以理解為女為陰,男為陽,這是最容易讓人想到的陰陽關係。男女交合,自然就會產生下一代,也就是"三"。
這其實是在表達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不論是專制的社會也好,民主的社會也好,基本的組成單位都是個體的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是水,政權則是那個舟。
其實陰陽涵蓋的部分絕非人這麼簡單,地為陰則天是陽;月為陰則日為陽;母為陰則父是陽。如《易經》所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平衡不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整個自然都是一種最佳的狀態。
因此三生萬物中的三,代表著的就是陰陽平衡。"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世間的一切都是在"三"這個陰陽平衡的條件下產生的,他們背陰而向陽,並在激蕩中不斷的產生新的和諧之體。在中國古人的認知裡,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由"三"得來的。
這就是實際道理,陰陽交合所以才會產生下一代,就這樣不斷的延續下去,人類社會才有了發展。而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在日月轉動這個陰陽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也是陰陽平衡。
如果它們不再遵循這種規律了,那麼地球上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無法適應,萬物自會蕩然無存。
(二)、時間迴圈,產生變數
那麼,逢七必變該作何解釋,它又是怎麼來的呢?按照《易經》的思維方式,世間萬事的發展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到了第六步就已經功德圓滿。
具體可以對應上文提到的"六爻",還有人們常說的六六大順之類。這六六大順,就是希望每一步都能走得很好最後達到最好。
而到了有"七"這個序數的時候,它是一個特定的時間單位,可以是年、月、日,亦或者具體到某個時辰,如果這個"七"是起始點,那麼時間繼續往前走,碰到與"七"這個起始點的差距數時,就一定會產生變化。
因此,人們將其看作成是一種變數,如果學習復卦就會發現七是運數。運者動也,如此就不受規律的限制會產生變化,因此人們也把七視作成是一種劫數。
比如近代的"九一八事變",它是公曆9月18日,而傳統的中華歷則是辛未年八月初七,這個變,並非是都往壞處變,有時也會是好事,細細想來,這並非是虛妄之談。通過古代王朝的興衰,就可參透其中之理。
"周公恐懼流言日",在周公的治理下大周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開創了一番盛世,此時為公元前1043年;七百年以後漢武帝橫空出世,他北擊匈奴又撻伐西域,是無可匹敵的民族英雄。
正因為有他,才有了漢族這個稱呼;再過近七百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在今天的外國都將華人聚居區稱為唐人街,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其實不僅是中國人發現了七身上的奧秘,就連西方人亦是如此。比如上帝創造世界,會在第七天休息,因此一周有七天,到第八天的時候就會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三)、信則有,不信則無
三生萬物,是古人對陰陽和諧這種平衡的環境之追求,而逢七必變更多的則展現了古人對未知的"變"的恐懼,害怕它變,又害怕它變得不好。同時,它又不一定是那麼的準確,雖然有些事情的確可以對上,但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機緣巧合"。
那麼,在今天的人們應當如何看待"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一千古不變的定理呢?
可以不信,但一定要敬。它們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即使沒有那麼準確,即使與現在的很多科學觀點相悖但拋開其所謂的迷信那一面不言,它們都是教人積極向上的。比如說"三生萬物",這體現了古人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同時又勸導人們一定要注重平衡。
這個平衡涵蓋的內容有很多,可以是身體內的陰陽平衡,就像很多中醫都不是治病更多的是調理,通過調節身體內部的循環來達到消除病症的目的;也可以是讓人對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不能輕易破壞否則就是毀壞了陰陽平衡。
除了這兩個以外還有很多,而逢七必變,則讓人對未來充滿了嚮往,也令人學會了變通。
中國古人的智慧值得後人敬畏,即使"三生萬物,逢七必變"對實際生活沒有任何作用,但它們無不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科學的嚮往,這種精神值得後人學習。你還知道哪些老祖宗的智慧嗎?快來評論區和大家一起討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