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2020-12-27 網易

  

  "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幹支以定日月度"。中國古人從很早開始就研究天地之間的運行規律,他們在定數與變數中不斷的探索找尋,希望能夠窺探出宇宙的奧秘。

  同時,又有一定的實際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飯的農民適時的進行農業生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測出人的命運。

  (一)、萬物發展,有據可循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並不是單純的迷信,而是古人經過長年累月的摸索尋找出來規律。《易經》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認為雖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變化莫測,但不論如何都有其內在的規矩。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古人的智慧是今人所難以想像的,譬如子平八字、六爻這些常見的佔卜方式,前者可以用來推算人生大體的軌跡,後者則可以具體到某一件事,只要心誠,加之佔卜師又有爐火純青的技藝,就可做出精準的預測。

  

  中國文化裡,除了佔卜和預測以外,古人還總結出了"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經》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一就是陰,而二則是陽。三其實就是陰陽相合的產物,既符合道家所講述的適勻的狀態,又符合《易經》中所提到的萬物相反相成,既對立又統一。

  這個陰陽若是將它具象化,則可以理解為女為陰,男為陽,這是最容易讓人想到的陰陽關係。男女交合,自然就會產生下一代,也就是"三"。

  

  這其實是在表達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不論是專制的社會也好,民主的社會也好,基本的組成單位都是個體的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是水,政權則是那個舟。

  其實陰陽涵蓋的部分絕非人這麼簡單,地為陰則天是陽;月為陰則日為陽;母為陰則父是陽。如《易經》所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平衡不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整個自然都是一種最佳的狀態。

  因此三生萬物中的三,代表著的就是陰陽平衡。"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世間的一切都是在"三"這個陰陽平衡的條件下產生的,他們背陰而向陽,並在激蕩中不斷的產生新的和諧之體。在中國古人的認知裡,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由"三"得來的。

  

  這就是實際道理,陰陽交合所以才會產生下一代,就這樣不斷的延續下去,人類社會才有了發展。而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在日月轉動這個陰陽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也是陰陽平衡。

  如果它們不再遵循這種規律了,那麼地球上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無法適應,萬物自會蕩然無存。

  

  (二)、時間迴圈,產生變數

  那麼,逢七必變該作何解釋,它又是怎麼來的呢?按照《易經》的思維方式,世間萬事的發展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到了第六步就已經功德圓滿。

  具體可以對應上文提到的"六爻",還有人們常說的六六大順之類。這六六大順,就是希望每一步都能走得很好最後達到最好。

  

  而到了有"七"這個序數的時候,它是一個特定的時間單位,可以是年、月、日,亦或者具體到某個時辰,如果這個"七"是起始點,那麼時間繼續往前走,碰到與"七"這個起始點的差距數時,就一定會產生變化。

  因此,人們將其看作成是一種變數,如果學習復卦就會發現七是運數。運者動也,如此就不受規律的限制會產生變化,因此人們也把七視作成是一種劫數。

  比如近代的"九一八事變",它是公曆9月18日,而傳統的中華歷則是辛未年八月初七,這個變,並非是都往壞處變,有時也會是好事,細細想來,這並非是虛妄之談。通過古代王朝的興衰,就可參透其中之理。

  

  "周公恐懼流言日",在周公的治理下大周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開創了一番盛世,此時為公元前1043年;七百年以後漢武帝橫空出世,他北擊匈奴又撻伐西域,是無可匹敵的民族英雄。

  正因為有他,才有了漢族這個稱呼;再過近七百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在今天的外國都將華人聚居區稱為唐人街,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其實不僅是中國人發現了七身上的奧秘,就連西方人亦是如此。比如上帝創造世界,會在第七天休息,因此一周有七天,到第八天的時候就會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三)、信則有,不信則無

  三生萬物,是古人對陰陽和諧這種平衡的環境之追求,而逢七必變更多的則展現了古人對未知的"變"的恐懼,害怕它變,又害怕它變得不好。同時,它又不一定是那麼的準確,雖然有些事情的確可以對上,但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機緣巧合"。

  那麼,在今天的人們應當如何看待"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一千古不變的定理呢?

  

  可以不信,但一定要敬。它們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即使沒有那麼準確,即使與現在的很多科學觀點相悖但拋開其所謂的迷信那一面不言,它們都是教人積極向上的。比如說"三生萬物",這體現了古人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同時又勸導人們一定要注重平衡。

  這個平衡涵蓋的內容有很多,可以是身體內的陰陽平衡,就像很多中醫都不是治病更多的是調理,通過調節身體內部的循環來達到消除病症的目的;也可以是讓人對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不能輕易破壞否則就是毀壞了陰陽平衡。

  

  除了這兩個以外還有很多,而逢七必變,則讓人對未來充滿了嚮往,也令人學會了變通。

  中國古人的智慧值得後人敬畏,即使"三生萬物,逢七必變"對實際生活沒有任何作用,但它們無不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科學的嚮往,這種精神值得後人學習。你還知道哪些老祖宗的智慧嗎?快來評論區和大家一起討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句話?
    導讀:如何理解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的一、二、三,指道道教創生萬物的過程。地球上生命有數千萬種,而只有人才具有智慧。如果離開了人,那麼一切都將沒有意義。所以古人講:天地人三才。才能構成我們人類眼中的自然萬物。
  • 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我們常會有特別喜愛的數字,或者覺得幸運的數字,在《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一即是太極初始,二則是陰和陽,陰陽矛盾統一相交從而產生第三者,三即是陰陽後代之道,由此構成了世間萬物,既符合道家所講述的適勻的狀態,又符合《易經》中所提到的萬物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
  •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萬物生成的原理。
  • 古代講究「逢七必變」,現代一周有七天,數字7有啥神奇之處?
    你有沒有聽說過「三生萬物,逢七必變」,怎麼說?一是太極初始,二是陰和陽,陰陽矛盾統一,相交從而產生第三者,這就是「三」,三是陰陽後代之道,由此構成萬物。這是來自《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我就有個問題問大家了?《易經》中每一卦是幾個「爻」呢?沒錯,是六爻,那麼六爻之後到七,就會發生轉變。
  • 歷史回顧:中國文化中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
    天地萬物四季更替都存在著規律,包括社會規律、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而在我們上千年的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也同樣存在這種規律——逢七必變,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每七百年就出現一次大的變革,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這種規律猶如魔咒,又猶如時刻準備敲響的警鐘,一直懸掛在我們的心頭。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歷史上的「逢七必變」
  • 三生萬物:六十四卦如何演繹世界
    第五講:三生萬物:六十四卦如何演繹世界觀物吟[宋] 邵雍地以靜而方,天以動而圓。既正方圓體,還明動靜權。靜入必成潤,動極遂成然。潤則水體具,然則火用會。水體以器受,火用以薪傳。體在天地後,用起天地先。二、萬物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數學上,常常把任意一個事物都看做「1」。《易經》上的太極就是一,是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八變六十四,六十四變三百八十四。
  • 古人講:「十九年頭七年寡,鼠年難逢雙春年」,具體有什麼講究
    因為農村的老人們都會說「十九年頭七年寡,鼠年難逢雙春年」,可能很多年輕人看不懂是什麼意思,但就單憑這個「難逢」就知道明年的鼠年是特別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十九年頭七年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19個年頭裡邊,會有7個年頭是我們農村所謂的「寡年」。何謂寡年呢?
  • 古人常說「守身如玉」,為何不是「守身如金」?古人的智慧令人嘆服
    古人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意思說只要是漂亮的石頭,具有玉的五德,都可以稱之為玉。玉在人手心,人在玉心裡,玉戴久了,成色會越來越油亮,越來越滋潤。玉是人人敬仰,人人喜愛,是因為「集天地之精靈氣,凝日月之光輝,孕萬物之丰采」的自然界之精英。可見古人把玉看得和自己的貞操一樣重要,所以,古人才會說「守身如玉」。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仔細品讀簡短的7句話,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天地的那份熱愛,以及對於自然規律的研究程度之深入。整段話的意思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既然春夏秋冬能夠通過曆法計算出來,那麼萬事萬物都應該也有一定的邏輯可以推斷。在我看來,這應該就是古人卜筮邏輯的源頭之一。從《序卦轉》的內容來看,64卦其實表達的就是天地萬物由混沌初開,成長、變化的一系列過程。
  • 《道德經》智慧 | 靜生百慧,虛容萬物
    一、靜生百慧靜,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教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 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1、子時對應的是現在的北京時間晚上11點到凌晨12點59分。我們知道地支「子」代表老鼠,為什麼要用老鼠來代表這個時間呢?
  • 王陽明:「善不可盡言」,下一句更經典卻很少人知,道出說話智慧
    而對於說話的智慧,古人早已有總結。比如古人常說「言多必敗」,就是這個道理,而古人的智慧流傳了上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處世的哲學,而且這些哲學都經歷了數代人的驗證,可以說是真理。其中哪怕僅僅一句,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
  • 古人藏在成語裡的智慧,醍醐灌頂
    這個成語蘊含著古人對於不同學習階段理解的智慧。要是把「登堂入室」理解為從大廳進入內室,或是進入人們的家裡,就顯得有些粗鄙了。 典故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擅長彈瑟。
  • 佩服古人智慧
    在古代時期,由於人們缺乏對現代科學的認知,往往會將很多自然現象,自然規律,改編成很多俗語,並且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人們的經驗。這些俗語,儘管看起來十分庸俗,但是其中卻也包羅萬象。這其中包含了古人對科學,文化,風俗,人性的探索與認知。
  • 古人對這些事物的雅致別稱,驚豔了時光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產生了太多美好的東西,從最初的沒有語言,到現在享譽全球的漢字,可以看出,古人憑藉他們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智慧的結晶,特別是古人對身邊事物的雅稱,真的是溫柔了歲月,那種言語中帶著綿綿感情的潤物細無聲的別稱,不像現代的詞彙那樣,簡單淺顯,太細膩了。
  • 三生萬物 | 之翡翠串珠項鍊,手把手教你搭!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連綿不絕點擊圖片或文字查看文章詳情一經推出,收到了姐姐們的一致認可,紛紛在我們後臺留言,「吊墜太多啦,有選擇困難症,都想要,趕緊出搭配...等等」今天我們的三生萬物翡翠串珠系列也上線啦~
  • 馮翼陽:數字3連接著宇宙萬物,連接著最初與最終
    爻就是天地萬物變動、生生不息的規律,怎麼說呢?爻分陰陽,算是宇宙常數吧。 另外再多說一點,關於3的問題。 易學以三爻為卦,稱為單卦。八經卦,八卦都是三爻卦,為什麼要用三爻呢?因為3是寓意很深的數字,古人認為3是神秘的數字,於是經常用3概括文化現象,有三光、三綱、三寶、三元、三生三世、三位一體、天地人三才等等。
  • 古人言:「伏久者,飛必高」,下一句更是經典,道出人生大智慧
    這本書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深入淺出的為什麼我們講述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和哲學,是難得的一本奇書。今天這句「伏久者,飛必高」,就是出自《菜根譚》。古人言:"伏久者,飛必高",下一句更是經典,道出人生大智慧。
  • 古人講:「兄弟盼窮,親家盼富」,很現實的一句話,道出人性黑暗
    今天我們說一個俗語「兄弟盼窮,親家盼富」短短幾個字道出了情親冷漠的一面。「兄弟盼窮,親家盼富」表面意思指的是如果是作為兩兄弟分別成年之後,各自有了家庭,會盼著對方家庭過得並不富足。而後半句指的是如果是作為男女雙方的親家,則盼望著對方能夠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