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笑先生談歷史」每天更新有趣的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等等內容
探究歷史的真相,挖掘過去的故事,聽聽老一輩講述腳下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
正文
《管子·形勢》中有一句話「天不變齊常,地不易其則,春夏秋冬不更其節,古今一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的常規不會改變,地的法則不會變化,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規律也不會改變,這是從古至今不曾改變的規律。
天地萬物四季更替都存在著規律,包括社會規律、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而在我們上千年的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也同樣存在這種規律——逢七必變,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每七百年就出現一次大的變革,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這種規律猶如魔咒,又猶如時刻準備敲響的警鐘,一直懸掛在我們的心頭。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歷史上的「逢七必變」
一、 姬旦攝政公元前1043~1036年,周公旦,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在世的時候,周公十分孝順,在周武王登基之後,周公也是十分勤懇,協助周武王治理朝政。
同時作為周武王的弟弟,生活上的事情或是軍政大事,武王皆會詢問周公的意見,而此時正是商周矛盾激化的時間點,武王日夜思慮如何獲取諸侯的幫助以剿滅商,而周公此時便提出「順德謀事」,這也成為了後世許多君王的行事守則,也幫助武王推翻殘暴的商統治,而周武王也因為日夜憂心國事操勞。
短短四年就已經耗盡了畢生精力,在武王去世,成王登基之後,由於成王年僅十二歲,尚不懂朝政大事,周公只能挑起這份重擔,殫精竭慮輔佐帝王,稱為「攝政」,但未曾想到一片忠心卻被汙名化成了野心,正是管叔、蔡叔、武庚三人散播的謠言,這三人還一起造反,是歷史上有名的「三監之亂」。
周公平定叛亂之後,各諸侯皆臣服於周朝,周公建都洛邑,改善禮制,在遭到成王懷疑後自請退休,在成王病重時悄悄為其祈福。周公也被後世尊為「良相佐國」的歷史的典範,忠於國家、忠於君主,忠於自己。
二、 漢武帝登基西漢歷史上的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41年正式登基。漢武帝登基時,竇太皇太后仍然在朝,竇太皇太后熱衷於黃老之學,而年輕的漢武帝在頒布新政的時候就被竇太皇太后阻撓鎮壓,這時他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天子。
在竇太后去世之後,漢武帝立刻就改了年號,而後開始了自己勵精圖治的一個時代,三次召見董仲舒,董仲舒所發表的天人三策觀念被漢武帝所採納,他並不是因為認同董仲舒的理論,而是他認為這些,理論可以作為滿足政治需求的工具來對付古老的黃老理論和縱橫技術。
再往後多年,在漢武帝的勵精圖治下,大漢朝的名聲威望傳遍世界,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聲音在外,所以即使到了後面改朝換代之時,外國人還是喜歡叫我們為漢人。
漢武帝在在位期間將嶺南,福建,西南等多個地區重新收回中央的管轄之下,並且將統治範圍擴展到了朝鮮半島,越南、西域等大部分地區,塑造了儒家漢文化政治意識形態,不斷地招攬人才進行內政改革,建立自己的一套貨幣制度和財政制度,不斷擴大外交範圍,漢武帝的深謀遠慮,為後來中國直到清皇朝時千年間的君主制度提供了一套十分完備和成熟的模型。
三、 貞觀之治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極為繁盛的一個朝代,尤其是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期間。貞觀之治出現在大唐王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統治期間,唐朝建國初期,隋朝留下的是一片民生凋敝,人口銳減。
天下大亂,百廢俱興的一幅場面,唐高祖李淵在位時沿用隋朝的制度,並未有什麼大的創新和發展,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親眼目睹著隋朝的衰敗滅亡,所以他深知農民階層的重要性,意識到人民的重要性,十分重視民生的改善,聽取百姓的意見,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糾前朝的弊端,從諫如流,不計人才出身,注重德才兼備。
貞觀之治時期是一個基本上不存在貪汙的時期,皇帝垂範,官員一心為公,並且制定了一套科學的政治體系來防止貪汙的出現,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在此時期也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在貞觀之治期間,大唐帝國成為東亞地區最強的國家,並且唐太宗尊重外族的文化,使得四方服悅,被周邊的諸侯稱為「天可汗」,也把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一個鼎盛時期,不歧視商業,並且給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商業城市,同時由於唐朝的強大。
因此,唐朝對外開放程度很高,絲綢之路興盛,以和親的方式強化與周邊其他民族的關係,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種族隔閡,也增強了民族之間廣泛的互補和血肉的融合,奠定了我們如今的中華民族的基礎。
四、 明朝建立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說起草根皇帝,就不得不提在中國帝王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朱元璋,許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支配慾極強,猜疑心極重的皇帝,但這位草根皇帝也有著天生的領導才能,可以說他為之後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作為草根出身,身為農民的他深知貪汙腐敗對百姓的傷害有多重,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間制定了十分嚴苛的反腐方式,只要官員貪汙金額達到60兩銀子,就必須立即處死,並且在針對貪汙腐敗方面還制定了像剝皮、抽筋這種十分嚴苛殘酷的刑罰,可以說是以鐵血方式來反腐。
元末明初的中國,是群雄並起的時代,在朱元璋的統治下,漢族經過許多年的徵戰討伐,終於結束了由蒙元的統治,再一次重新的建立了由漢民族主導的政權,在蒙古統治的期間內,實行的是種族歧視的政策,漢民族被看作最低等的民族。
甚至失去了取名字的資格和權利,而明朝的建立也是中華民族、漢族再次邁向繁榮和富裕的開始,讓我們漢人的風骨和節氣重現於世,極大地增強了我們漢族人民的地位和自信心,還將我們漢族文化發揚光大。
在長期的戰亂之中,朱元璋施行的是人口遷移的政策,免費發放種子給農民,並且鼓勵農民拓荒,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了一套農民的保護政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讓人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在政治上,地方政權進行分化,避免地方和中央分庭抗禮,後來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就是從朱元璋這裡學習到的。一系列的措施穩定了民心,讓明朝能夠順利發展。
五、 逢七必變,歷史趨勢從周公攝政到漢武帝登基、貞觀之治,再到明朝的建立,這中間都是隔了700年的時間,這幾次的「逢七」,似乎都是我們國家迎來大轉機的時刻,都標誌著我們國家在越來越強大。
而下一次700年就是近在咫尺的2041年,或許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而現在,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要為了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而努力奮鬥。
點擊下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吧,每天更新不一樣的奇聞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