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是否討厭下雨?
實話說,我個人非常討厭,特別是那種飄雨,既沒有暴雨傾盆帶來的強烈的爽快感又沒有小雨如詩中描繪的那般朦朧的詩意,除了帶著寒意胡亂拍在你的臉上幾乎沒有半點用處。但即使是大雨或者小雨,我也不喜歡它們不合時宜地把天空侵染成灰色,總的來說,我不喜歡下雨天。
然而,當雨後的晴空出現在天邊一角時,你又會發現天氣原來是那麼奇妙的事情。
這就是《天氣之子》給我帶來的第一感受。
大家好這裡是楓月。距離《天氣之子》的首映已經過去了大概一周的時間,我想也差不多可以談談這部作品了。
自從《你的名字。》16年在全球創下新的日本動畫電影票房紀錄後,新海誠開始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也就意味著他的新作《天氣之子》必將令人期待。但時至今日《天氣之子》卻有著不小的爭議,很多人都覺得它令人失望,但也有人覺得它比肩《君名》。那它到底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在初見後我沒有過多去評價它,而是想對它有了充分的了解後才說出我的感受。因此,以下為長評,全程劇透討論,未觀影慎入。
我相信熟悉新海誠的朋友都會同意他是一位很會描寫距離感的導演。從他最早期的作品《星之聲》,就可以看出他對空間與時間的距離的演繹凸顯出的那種濃厚的孤獨感。從那以後,新海誠式的愛情與孤獨便慢慢在他的作品中陳述著。《雲之彼端》的距離,是夢與世界的距離;《她和她的貓》是語言和物種的距離;《秒速五釐米》是人生的距離;《言葉之庭》是年齡的距離;《追逐繁星的孩子》是生死的距離;《你的名字。》是時空的距離……
而這所有距離的表現形式,最後都歸結為一種距離,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新海誠對表現距離的喜愛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列車,還有常常佔據宣傳海報半個版幅的天空。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對於作品的氣氛渲染上絕對是頂級的,無論是《秒五》這樣含蓄到極致的作品,還是像《君名》這樣大眾化的作品,人物的思念與落寞總會隨著行進的列車和變化的陽光溢於言表。
很多人都說新海誠不相信愛情,在他的作品裡,男女主人公總會因為各種原因被分隔,然後在一種難以縮短的距離中相互嘗試著接近對方,但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完全重合,即使有短暫的相交,之後也會漸行漸遠甚至徹底失去聯繫。
新海誠的愛情是寂寞的,它有著文藝的浪漫卻少有浪漫的結局,男女主人公無論怎麼努力去追趕彼此卻總是一無所得,這種孤寡的失落感隨著故事的推進不斷融化在時間裡,最後再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收尾,這種感情是新海誠的作品裡獨有的。
然而,《天氣之子》卻幾乎沒有以上任何特徵。
自從《你的名字。》大火以後,新海誠開始嘗試著改變風格,試圖講述一個更大眾化,讓很多人都能看得懂的故事。而《天氣之子》則延續著這個變化,發掘著娛樂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在《天氣之子》中,沒有沉靜孤獨的氣氛,甚至也沒有從來都不曾遲到的列車,新海誠這次選擇了更加傳統的「boy meets girl」的展開,並重拾了世界系類型的故事。
所謂世界系作品,一般指主人公的命運與世界危機存亡相連的故事。事實上,新海誠並不是第一次嘗試世界系故事,他的處女作《星之聲》以及之後的《雲之彼端》,還有不久前的《你的名字。》都是世界系作品。
一般來說,世界系作品背後都有一定程度的世界觀與多種角度的敘事作為支撐,但在短篇動畫或者如《天氣之子》這樣著重描寫男女主人公的電影中,敘述與抒情的取捨則相當考驗作者的功力。
但是,《天氣之子》在這一點上卻做得不算出彩。
在本作中,新海誠似乎刻意削弱了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別有用心的距離感的刻畫。故事從帆高進入東京開始,推進節奏都不快。而當帆高與陽菜相遇後,新海誠著重描寫了兩個人之間關係推進的過程,這與《君名》形成鮮明對比,也因此帆高和陽菜之間的羈絆比瀧和三葉顯得更具有真實感。
但由此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花費大篇幅鋪墊二人情感的遞進也就意味著故事在這個階段都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慢節奏,在這個期間矛盾不集中會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向敘述本身,而敘述上出現的一些問題慢慢就會被潛意識地放大。
帆高撿到手槍,帆高救下陽菜,偶然發現她是晴女,而且發現公交車上的小學生是她的弟弟……《天氣之子》在這部分的推進確實過於都合,不過這並不是大問題。關鍵在前半部分《天氣之子》在伏筆的鋪墊上顯得有些過猛,導致後半部分的回收與觀眾預期心裡有種落差感。而到了高潮部分,新海誠這次處理的方式似乎有點太直接了,與《君名》相比缺少了故事力度,即那種由忽近忽遠的距離感所表現出來的跌宕起伏。
在這一方面,《君名》事實上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問題,但犧牲了瀧和三葉的感情推進的鋪墊換來兩人在時空中不斷追尋對方的篇幅,保證了各個小高潮的爆發,成功把觀眾的注意力完全鎖死在故事本身,而這很大程度上也讓《君名》的精彩演出足以讓人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去在意它的不足。
基於這一點,有的人詬病新海誠講故事的能力是短板,但其實不見得。世界系作品中新海誠的出道作《星之聲》是將敘述與抒情結合得恰到好處的典範,不過《雲彼》和《星追》則確實出現了格局擴大後新海誠難以駕馭這類題材的問題,在深知這一點後創作的《言葉之庭》再度回歸了他擅長的領域,即把格局縮小,著重氣氛渲染把故事融於人物與風景之中,利用鏡頭語言和旁白去推動劇情,而在此之前《秒五》同樣是這種敘事風格的代表之作,並利用了大量的留白延伸了故事的深度。
而之後大火的《君名》,新海誠講了一個更加讓人能懂的故事,既有出色的故事架構也有他一貫擅長的氣氛渲染。《天氣之子》事實上也延續了這一點,只不過處理方法上並不算高明,但也不能算糟糕,然而批評聲確實層出不窮,甚至批判它過於膚淺,難道它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或許,這部電影要講的東西並非那麼簡單。
很明顯,這部作品遭受大量爭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故事的結局。在結尾帆高為了陽菜不惜讓東京遭受三年的雨,這是事實上就是電車難題的一種,只不過,帆高直接選擇了陽菜的做法看起來似乎並不成熟,這種為了一個人放棄大局與大眾的傳統觀念乃至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了尖銳對立。
在此之前,我曾經建議各位可以在觀影前後補一下《雲之彼端》,是因為我覺得兩部作品的聯繫很耐人尋味。同樣也是女主角的命運與世界相連,同樣也是男主角面臨電車難題,《雲之彼端》和《天氣之子》在劇情上可謂是有著很多相像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雲彼》中浩紀為了重新見到澤渡同時保全世界可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天氣之子》中帆高的做法卻更加直接毫不猶豫,甚至你可以說他自私,不成熟。
我想,如果是之前的新海誠,或者說想創作一個有著不算完滿的結局的他來操刀這部電影的話,《天氣之子》的結局應該就會是《雲彼》的那種,既沒有與主流價值觀對立,同時也能讓結尾的遺憾打動人心。但相比於早期新海誠採用的SF風去描述沉重的世界觀,在《天氣之子》中他轉而使用神話去解釋設定顯得更加直白,也給了他盡情書寫另一種結局的可能性——一個少年為了一個少女不顧一切。
很明顯他知道這樣的故事會引起巨大的爭議,這一點也在他的訪談和小說的後記中提到,但他依然試著去講述一個,沒有在世俗的標準和教科書般的框架下被束縛的東西。
本作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帆高用來壓泡麵的書本是《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霍爾頓離家出走的故事,這與帆高本身的經歷有很多相像之處。值得一提的是,《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包含著二十世紀存在主義思想的作品,當然,說新海誠想要表達存在主義哲學未免過度解讀,但他的創作目的中確實包含著類似的意識形態——在一個標準化的社會中,自由地遵循自我的選擇。
在電影開頭,帆高臉上的繃帶實際上暗示著他離家之前遭遇的家暴,而在進入東京後他嘗試著進行獨立自由的生活,陽菜同樣也是在失去母親後開始與弟弟相依為命。尚未成熟的少年與少女,為了生活不得不融於社會的框架中拼命生存。他們是尚未成熟的年輕人卻試著以自己的方式改變自己命運的代表。
而本作中另外兩個角色的塑造也非常重要,即須賀和夏美。須賀的人生經歷與帆高几乎如出一轍,但在經歷叛逆期之後他有著成年人的成熟,也為了現實與社會做出了妥協。這一方面夏美也是一樣的,她一方面在不斷的求職中迷茫著,另一方面也保存著對未被枷鎖化的青春時期的留戀。他們是已經被社會規則束縛的成年人代表。
如此一來,大人與小孩,成熟與不成熟,兩邊形成了有趣的對照。事實上,這並不是新海誠第一次嘗試這樣的角色設置,早在《雲之彼端》中便出現過,而這次他也採用了差不多的方法去推動劇情。早已成熟的須賀和妄想反抗社會規則的帆高形成對立,而羨慕著陽菜有著非凡青春的夏美則想幫助她成為大人。
而須賀與帆高的聯繫,影片從須賀在帆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收留他開始,到後面兩個人的對立都著墨不少。須賀以大人的姿態訓責著帆高,但他真正在斥責的卻是過去未諳世事的自己,正因為他在帆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才想改變這個無可救藥的少年,把社會加給自己的規則套給他。但當他看到即使如此也想為了純粹的夢衝破束縛的帆高的時候,那一刻自己這個向世界妥協的大人又有什麼資格去看不起敢於對抗命運的孩子呢?我想,他或許代表著曾經的新海誠,也或許是《秒五》的貴樹,《言葉》的孝雄,那些曾因為現實的分隔只能無動於衷的人們,因為一位少年做出了與自己不同的選擇發出了內心對世界的吶喊吧。
最後,看到了少年少女身上活出自我的真實與面對現實的勇氣的成年人們終究選擇站在了另一邊,四個人共同反抗著這個瘋狂而麻木的世界。
這或許就是新海誠想傳達的感情——在標準化的社會中重拾自我,朝著規則的枷鎖發出遵循內心自由的心靈吶喊。
事實上,本作中包含著相當多的隱喻。帆高撿到的槍枝讓他有了與成人和這個社會對抗的籌碼,但同時也可能是把他帶入歧途的雙刃劍;而在結尾作為阻礙力量的警察則是社會規則的代表,投射著這個社會讓人屈服的力量;天氣本身則代表著世界本來的形態,是人類無法左右的。
因此,這真的是一部單純地宣揚反抗讚頌青春的作品嗎?並不是。在片尾反抗的少年少女最終還是被社會收納並加以修正,但在那之後不管是帆高和陽菜,還是須賀和夏美,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
新海誠試圖講述一個給自以為成熟的我們,或者說被標準化的社會人們聽的故事。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被條條框框束縛著,只管扮演好自己應該有的角色。當我們慢慢地接受這個枷鎖的時候,把向現實的妥協當做成長,自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成熟,但這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催熟。我們只是拼命地在這個世界中掙扎著,不斷去迎合別人,看清了現實卻慢慢忘記去尋找自己的方向。
因此,《天氣之子》實際上講述了很多東西,當然很多人說新海誠並沒有很好地傳達到,這方面在敘事上確實要負一定的責任。或許依然是為了給觀眾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新海誠在這部分的敘述也有著不少的留白,但似乎並沒有《秒五》在傑出的氛圍塑造的助力下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反而讓人覺得過多的要素分散了電影的力度,沒有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因此,在這樣的濾鏡下評價呈現兩極分化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也就註定了這並不是適合大多數人的故事。
但即使如此,我卻依然被它深深地打動了。
在談及《天氣之子》的時候,不少人都去詬病它的劇情,也常常拿它去和前作《你的名字。》去比較。說實話我並不敢苟同把劇情當做衡量一部作品好壞標準的做法,儘管它確實很重要,但一部電影它包括了畫面、音樂、分鏡等諸多的要素。而且把《你的名字。》作為本作要求的準線我也覺得有些不妥,在前文我之所以拿《君名》以及其他新海誠作品作為《天氣之子》的對比並不是想說明它相比這些作品差了多少,而是想說它們其實都有自己的特點,在不同的方式中作出取捨都有相應的優缺。
而事實上,《天氣之子》在其他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喜愛的地方。
新海誠被稱作「壁紙狂魔」,毫無疑問是因為他的作品裡那精緻的畫面與美到讓人窒息的風景。然而,在過往新海誠的作品中其美麗的風景更多是為了氣氛渲染。但在本作中,他那精美的畫面成為了劇情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他的畫面支撐著這個故事。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這次選擇的主題——天氣。
新海誠本人也說過,在《君名》之後想做一部描繪天空的作品。實際上我覺得他對描寫天空的喜愛不亞於列車,不管是早期的《雲之彼端》還是之後的《秒速五釐米》,他都喜歡用天空表示空間距離感和深邃的人物內心。
這次,他選擇「天氣」作為重點,不再讓天空作為陪襯的工具而是直接成為了電影的主角,因此,在這部作品中他可以把自己向來擅長的對天空的刻畫發揮到淋漓盡致。
而除了天空,還有另一個主角——雨。其實,新海誠對雨的描繪早在《言葉之庭》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目的更多是氣氛渲染,豐富情感的變化與張力。而在《天氣之子》中,由於「天氣」這一主題的存在,雨更多地表現出它原本大自然的面目,即狂暴、猛烈、陰沉。
影片前期,席捲東京的陰沉雨天讓畫面一直處於一種偏暗的色調,伴隨著帆高獨自一人在城市中漂泊的孤獨渲染出一種壓抑的氣氛。然而,當帆高遇到陽菜後,隨著劇情的推進,畫面的陰霾迅速消散。
在陽菜祈禱過後,輕雨漸停,烏雲漸散,天空中露出藍天一角,溫暖的陽光終於照射大地的那一刻,配合著森七菜溫柔細膩的聲音演出,還有新海誠本人對天空與光影獨到的描繪,陽菜宛若雨中閃閃發光的少女,整個畫面呈現出細膩的美感。
也就在那一刻,真正能讓我第一次從螢屏中感受到:
天氣原來如此不可思議。
當大雨傾盆的時候你覺得大自然是如此狂暴,但當天空逐漸平靜,你又會驚嘆那碧藍的晴空和彩虹般的光芒。而這一切,全都凝聚在在新海誠引以為傲的畫面中,體現出天氣難以想像的美麗。
「整個天空都是與陽菜相連的」,這不僅是劇本中的一句臺詞,也是電影中天氣的變化與陽菜這一角色結合的體現。陽菜的每一次祈禱,天氣就會產生變化,而隨著這一變化天空與陽光的就會描繪在螢屏中。可以說陽菜能在本作中迅速收穫大量人氣,有一半要歸功於新海誠的畫面。
新海誠本人透露,《天氣之子》有著1700多個鏡頭,比《你的名字。》還要多,而這也體現在對天氣的描繪中,你能感受到每一幀都包含著他的感情。這也正如RADWIMPS的主唱野田洋次郎在小說後面的解說中說的那般:
新海誠知道新宿這個地方原本的美,知道都市天空獨特的光芒,也知道享有盛名的大菜不如某人出乎意料的溫柔滋味。
——野田洋次郎
而提到野田洋次郎,則不得不說繼《君名》之後再度與新海誠合作的RADWIPS與他們的配樂。
《天氣之子》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RADWIPS與《君名》合作時那種天衣無縫的默契:開頭過場時流行風格的歡快節拍,高潮時洋次郎極具感染力的聲音,以及過渡階段穿插其中的鋼琴曲……音樂與畫面結合在一起形成同步,情感走向也隨著節拍發生變化,歌曲仿佛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融入新海誠的畫面,也正因為每次恰到好處的插入和音畫的完美搭配,每一次天氣的改變才會有著那種夢幻的美感。
而這,都是一開始就安排好的。
從《君名》開始,RADWIPS就早就已經是這個故事創作的一部分,無論是音樂還是每一首歌的歌詞,都與插入曲子時的每一個畫面和故事有著極高的契合度,在《君名》中新海誠有時會給RADWIPS提意見對歌曲做出修改,而他也會根據歌詞對劇本臺詞做出改動。而這次RADWIPS則有了更大的影響力,劇中的插入曲《愛可以做到的事情還有什麼》和《不要緊》的樣曲都是新海誠劇本寄給洋次郎後不久就已經誕生了,而這也對後來電影的製作提供了很多靈感。
相比於此前新海誠合作的天門那訴說寂寞般渲染力極強的配樂,RADWIPS增添了更多積極向上的活力,而這一點也在《天氣之子》高潮處的插曲《グランドエスケープ》發揮到極致。在帆高與陽菜在雲上相會時,兩人穿過雲層不斷下墜,洋次郎的和聲仿佛在為畫面積蓄著力量,而兩人在空中雙手相牽的那一刻,合唱一瞬間把所有的情緒全部提升到極點。
「為了那個夢我們揚帆起航,為了理應到來的那天跨越無盡黑夜。
滿懷著期待上吧,我們肩並著肩,無論什麼困難總會有辦法。」
這才是愛情。
這才是新海誠。
那一刻沒有遙遠的宇宙,沒有雲端的高塔,沒有打斷目光的列車,沒有傾盆的大雨,喜歡的人就在眼前,只需要全力以赴地伸出手就能抓住她。不要顧慮什麼天氣,天氣本來就是瘋狂的,它時而憤怒,時而溫柔,我們沒辦法左右它,但即使如此在風雨無常的日子裡人們也依然按照規律生活著。晴空固然美好,可這不是犧牲一個少女的理由,她小小的肩膀不應該承受沒有人能體會到的殘酷,任何人都不應該覺得這種理性的犧牲是理所當然甚至心安理得的。
而這樣的感情,也被RADWIPS寫進了《不要緊》中,也給了新海誠完成最後一幕分鏡的靈感。
整個世界都承載在你小小的肩膀上,目睹這一切的我都快要哭出來了。
——《不要緊》RADWIPS
我知道很多人或許覺得《天氣之子》沒有了新海誠過往那種寂寞憂傷的氣氛,也沒有了他文藝風濃厚的對白,這部作品已經不再有新海誠的影子了。是的我喜歡以前新海誠的作品,喜歡《星之聲》穿越宇宙傳達的思念,喜歡《雲之彼端》那深邃的天空,喜歡《她和她的貓》中超越語言的守護,喜歡《秒速五釐米》的櫻花和它靜靜訴說的寂寞憂傷,喜歡《言葉之庭》中公園亭子裡詩意的邂逅,喜歡《你的名字》在交錯的時空中彼此的呼喚,但我,同樣也喜歡《天氣之子》,那種對天氣不可思議的描繪,那種衝破枷鎖追逐自由的感性,還有一個少年能為一個少女奮不顧身的老掉牙的童話。有人說這不是新海誠的愛情,但我覺得相反,新海誠他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表達了他骨子裡的浪漫主義:
愛,可以超越距離和時間,甚至一切。
也許《天氣之子》有著一些不足,也許有人會對它冷嘲熱諷,我也知道它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也有著很多值得我深愛的地方,能讓我覺得這些毫無所謂。或許在這個文化作品爆炸的時代,我們慢慢地忘記了怎麼看動畫,而不斷地想看做動畫,從理性的角度講這其實沒什麼問題。但我們是否還記得,曾經也許有這樣的作品,它或許不完美,甚至它的評價可能很爛,但它讓我們產生了共鳴,這份感情是純粹的,超越任何對角色、劇情、作畫、製作的分析,以至於別人的評價或者某瓣上的評分我們都會覺得無關緊要。儘管《天氣之子》有瑕疵,但也許有的朋友其實覺得它不錯甚至喜歡,只是因為別人的評價去掩飾自己,在輿論中暗自改變內心對它的印象。如果要是這樣的話,那請大可扔掉別人的想法吧。
因為所謂的喜歡,就是不管別人怎麼說,你都覺得
——它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