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辛棄疾,不僅寫詩還殺人?他到底殺了多少人?

2021-01-12 陳說歷史呀

說起南宋詞人,有一個人開啟了豪放派詞風、拓寬了詞的意境,用豪放而又婉約的作品風格,去大量描寫軍旅生涯、戰爭軍事,並且他開還創了稼軒詞,在詞中表現出軍隊裡的戎馬生涯、壯闊豪邁,有一種悽美的色彩,又平添了一抹悲壯。這樣大氣磅礴的南宋第一詞人,就是辛棄疾。

他留下了大量詞作,其中有很多經典。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位寫出豪放詞的宋代詞人,還是一位愛國將領,他上場殺敵,一生致力於擊退金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刻板印象之外,一個脫離書本的真正的、鮮活的辛棄疾。

早年時光

辛棄疾是南宋第一詞人,是現今山東濟南人。他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原因是他也想像漢朝的霍去病一樣,擊退強敵、保衛國家、抵禦外族的入侵。從這裡可見,辛棄疾是一個愛國之人,從早年起就有遠大的理想抱負。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國家北邊被金兵佔領,早已淪陷。而辛棄疾的祖父雖然在金任職,卻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拿起武器把金人趕走,拯救國家。辛棄疾他們家和金兵還有不共戴天之仇,受祖父的影響、家族氛圍的烘託,年幼的辛棄疾早早的就萌生出了要擊退敵軍的想法,特別是他幼年時在金人淪陷區生活,每天都能看到在金人統治下漢人的遭遇,目睹了漢人在金國受到的許多不公待遇和折辱。所以,小小年紀的他就發誓趕走金人,並把復興國家、恢復南宋的地位當成了自己的責任。這也是後來,為什麼辛棄疾的詞寫了很多家國情仇詞的原因,過早接觸外敵入侵的痛苦,讓他催生出了那種天然的俠義之氣。

起義反金

辛棄疾從小便有家國情懷,所以他從小不僅學習文化知識,還學習武功,可謂是少年天才,能文能武。他不僅喜歡習武,還特別喜歡兵書,研究打仗。自小受祖父的影響,他也同樣擁有了復興民族的遠大抱負,於是他從小刻苦鑽研,一心想報效祖國。終於, 在他二十二歲時迎來了這個機會。

在他二十二歲那年,金人貪婪,長期侵佔南宋的地方還不夠,還想要拓展勢力,意圖南侵。長期的壓迫,使當地的漢人早就苦不堪言,但是金人還想得寸進尺,這就徹底激怒了當地民眾,也激怒了正當少年的辛棄疾。當地民眾開始自行組織反抗,早就想對抗金人入侵的辛棄疾,便瞅準了機會,組建了兩千多人的民兵加入反抗金兵的義軍隊伍。在隊裡辛棄疾表現優異,還親自被義軍頭領任任命執掌帥印。而當他們奮勇抵抗之後,金軍產生內亂,開始向北撤退,辛棄疾當機立斷準備和朝廷聯絡——要知道如果他所在地的軍隊如果可以得到官方的幫助,那一定是如虎添翼的。

而當辛棄疾向朝廷聯絡返回義軍的途中,卻聽說義軍首領被叛將殺害,義軍將要潰散的消息。當時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後,依然能夠冷靜自持,率領僅五十幾個人的隊伍去偷襲敵軍幾萬人的敵營,將義軍的叛將捉拿回來,並交給朝廷處決。叛將被當街處決,辛棄疾因表現優越而名聲大震,很快,他便步入了仕途。

政治生涯

因為抵禦金人有功,辛棄疾早早的就進入了朝廷,這時候他才二十五歲,可謂是少年才俊,意氣風發。朝廷把辛棄疾派往了南方,當他去南方的時候,因為自身是因抗金有功才得以走上的仕途,所以為官之後的辛棄疾依然有著想要抗擊金人,恢復南宋銳氣的抱負,所以還寫了大量關於抗金的建議,用以保衛南宋。可惜,南宋懦弱,並不打算抗金,但他們卻在辛棄疾寫的大量建議中發現了他的才能。於是,辛棄疾先後被派往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等官員,讓他以另一種方式為國家效力。辛棄疾雖然做得也很好,但他卻感到抑鬱不得志、壯志難酬,因為他的願望就是把敵軍擊退,讓自己的國家不再受侵犯。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國家不支持他的想法。並且,他還因為自己熱情豪邁、固執執拗的性格為官場所不容,官場上的人說話都是虛與委蛇、彎彎繞繞,和辛棄疾那種北方所特有的豪邁一點也不一樣,所以他在官場做官也做得非常不如意。後來,辛棄疾認識到了這點,有意開始隱居,並在隱居時寫下了大量詩篇。

殺人無數卻壯志未酬

隱居時的辛棄疾寫下的那些詞作中,不乏也有描寫他自己的軍旅生涯。不過在隱居時他也曾被重新任用過一次,本以為終於可以再次施展抱負,可惜他卻又被官場的人際所累,被迫離職。據說,最後他在臨終時還惦記著擊退金人,臨終時還在大呼殺敵。就這樣,一代詞人走完了他的一生,壯志未酬,憤懣難平。

如果評說辛棄疾成就的話,那應該就是那南宋第一詞人的美譽以及奮勇殺敵的心吧!他奮勇殺敵的心從來不曾改變,甚至可以說這些貫穿了他的一生。而他又殺了多少人呢?他為保南宋不受金人侵擾,多次上戰場奮勇殺敵,還殺了偷襲義軍首領的叛將,一生殺敵無數,但卻都是為了保衛國家,他的行為值得讚賞。

結語

辛棄疾是一個偉大的詞人,是一個愛國的詞人,一生都在為南宋出力,甚至身處病榻之上也依然心懷天下,如此豪情壯舉真可謂是一代民族英雄了!他所擁有的這種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由陳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一代大家辛棄疾,在歷史上,到底戰勝過多少人
    前些天出了一不《辛棄疾》的電影,其中一個片段就是主人公辛棄疾追回帥印並且將通的和尚瞬間誅殺的橋段,就這裡來看來看他的功夫確實不錯。那麼這個大宋最牛的詞人,又有多少人死在他手上?在他二十一歲那年,和尚經辛棄疾引薦投奔耿京。
  • 詞人辛棄疾,說他「好色好戰」,在歷史中真實的他到底有多彪悍?
    濟南這地方也算是人傑地靈,在宋代,不僅出了李清照,還出了個辛棄疾。這兩個人,一個號"易安居士",一個字"幼安",所以,古人就把這兩位大詞人放在一起,稱為"二安"。辛棄疾本是一名文武雙全的戰將,卻最終被冠以"南宋詞人"的名號。在文壇,他與蘇東坡合稱"蘇辛",同為豪放派一代詞宗。然而比之蘇東坡,他的詞更有重金屬的質感,更有錚錚男兒的血性——因為他是一名真正的戰士!
  • 歷史上七大文武全才之人
    第七名:漢壽亭侯武聖關羽確認關羽同時期武藝在其之上的人有呂布,與關公不相上下者在三國時期更是一隻手數不過來。但是關羽最重要的特點是忠義,「月下讀春秋」,對兩位嫂嫂秋毫無犯;面對曹操上馬金,下馬銀,不為所動。
  • 《辛棄疾1162》:在武俠與歷史之間,也在娛樂與嚴肅之間
    影片中雖然偶爾會穿插點綴辛棄疾的詞表明他是有才華的,可從頭到尾,謝苗演的辛棄疾並沒有多少涉及辛棄疾流露對「文」的熱愛和交流,哪怕開頭結尾的老年形象也只是一種蒼白的敘話。換句話說,假如不是謝苗的這個角色叫辛棄疾,觀眾絲毫不可能把這樣一個人和辛棄疾聯繫到一起,還以為是另外一個江湖豪傑喜歡品味辛棄疾的詩詞而已。
  • 《辛棄疾1162》:在武俠與歷史之間,也在娛樂與嚴肅之間
    且不說是否合乎當時打敗完顏亮大軍的可能性,但對辛棄疾的能力塑造來說,的確是比較突出。儘管從觀眾角度來看充滿理想化,但考慮當時辛棄疾就二十出頭,這也算得上貼近實際的演繹,謝苗完成的不算差,但也並非多麼出眾。 回想謝苗當年跟著李連杰演戲,順便蹭紅的一代功夫童星,當他長大混跡影視圈也算多年,能讓人記住的形象實在不多。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眼看著金人再次南侵,淪陷區兵力空虛,年僅21歲的辛棄疾舉起了「反金復宋」的大旗。「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輕易組成了兩千人的隊伍。後來,又與附近有足足20萬人馬的天平軍合在了一起。總會有人,會為了榮華富貴,放棄自己的尊嚴,去做走狗、去做奴隸。同胞的土地被掠奪,家園被破壞,妻兒被蹂躪,他們通通視而不見。這才是真實的人間。
  • 紀錄片《南宋》展現南宋的歷史進程,更記住了辛棄疾和他的這首詞
    這部紀錄片一共7集,真實地還原了當時南宋的繁榮與沒落,我們仿佛曆經千年穿越到南宋時期,感受波瀾壯闊的南宋歷史。南宋,同北宋一樣,是一個文化極為繁榮的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偉大的文人,如辛棄疾、陸遊、嶽飛等,他們的出現讓南宋更多了一抹人文氣息。
  • 《小丑》電影主角殺了多少人?每一次殺人對他來說都是重生!
    據悉,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主人公亞瑟·弗萊克患有精神疾病,同時在生活著,他也過的並不順心,最終崩潰後正式成為小丑,由此開展無休止的犯罪故事。從這個劇情簡介可以看出,這部電影雖然可以算作超級英雄電影,但是電影中的血腥暴力情節絕對不會少,所以這部電影被定義為R級片,並不會在國內上映,這也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了。那麼,既然小丑這麼恐怖暴力,他在這部電影中到底殺了多少人呢?
  • 《辛棄疾1162》新春第一猛人辛棄疾,在1162年到底幹了啥牛事?
    俠義所使、激憤所驅和再凝義軍士氣所謀,辛棄疾率五十多騎突襲數萬人金軍大營,生擒叛徒南歸,寫就一段悲壯的崢嶸歷史。」不得不說,這段介紹,與歷史真實無限接近,這就徹底激起了我的興趣。而且,這部網劇的男主角是謝苗,也激起了一點興趣。
  • 電影課: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1162》
    耿京在山東聚集人馬,號稱天平節度使,調配管轄山東、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軍馬,辛棄疾在耿京手下做掌書記,就勸耿京作南歸決斷。僧人義端,好論軍事,早先辛棄疾有時跟他有來往。等到辛棄疾在耿京軍中,義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棄疾)勸他投奔耿京,讓他做了耿京的下屬。義端一天晚上,竊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殺辛棄疾。辛棄疾說:"請給我三天為期,不抓到他,再殺我也不晚。"
  • 辛棄疾:「南宋第一古惑仔」,寫詞只是愛好,將軍才是他的主業
    說到辛棄疾,我們最先想到的或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一首《青玉案》可謂是名氣至高,他在歷史上多以文業出名,實際上,他是一名武將!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他出生時剛好大宋淪為了金人的地盤,所以從小他就在金人的腳下長大的。當時的金人佔領了濟南後,為了更好的統治,讓一些大宋的俘虜做了官員。
  • 憂國詩人辛棄疾,單槍匹馬殺叛賊,軍事能力不比寫詞差
    說起辛棄疾很多人都不會陌生,畢竟在書本上關於他的詩詞比較多,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大文豪,但自古文人多柔弱,只能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憤憤不平,將滿腔的熱血展現在大家面前,但實際上辛棄疾在軍事上的能力,並不比他的作詞能力差。戰場上的他英勇無比,只是一生沒得到重用。
  • 《辛棄疾1162》: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照見了自己
    辛棄疾歸來後,招募了五十人敢死隊,束馬銜枚,闖入了金軍地盤。辛棄疾以五十人,衝進五萬人的金軍大營,生擒還在暢飲的張安國。隨後快馬疾馳,日夜兼程,將張安國押送至南宋政府,將其處斬。以上便是,辛棄疾戎旅生涯中最為光輝的時刻。也是他在日後不得志時的經常回憶。
  • 觀人:辛棄疾「目光有稜」,人稱青兕!是性格鋒芒畢露之人的典型
    目光有稜(目光銳利,似有稜角光芒)的辛棄疾,並非是一般的文弱詞人,更是一位浴血沙場的英雄,堪稱「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有人寫詩稱:「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精神此老健於虎,紅頰白須雙眼青。」說的就是辛棄疾雙眼如炬。
  • 辛棄疾,一個輸在命運上的人
    >君不見我踏破玉闌幹於是我就去了解了,歌詞講的是辛棄疾的一生不得志,在了解他的一生發生的事後,我決定把這個人物給寫下來在我們的印象中,辛棄疾是一個詩人而詩人的形象往往是文縐縐的,而辛棄疾恰恰相反,他可是一個有著八塊腹肌的男人先來說說他的生平吧辛棄疾出生時,他的家鄉已經被金兵佔領了,這正是他那麼想殺敵報國的原因
  • 歷史書上不會告訴你真實的辛棄疾
    說道宋詞,我們腦海裡都會想到幾個宋詞大家,如蘇軾、文天祥、李清照等,今天,歷史君和大家侃侃宋詞地位中一位最偉大的詞人——辛棄疾!說道辛棄疾,我就會想起初中時學過他的幾篇詩詞,如《青玉案.元夕》、《次北固山下》等,他的詞言語犀利,銳氣凌人,在文學史上,他的風格獨自創立了一個學派,「豪放派」。那麼,辛棄疾真的是一位豪放主義的文人嗎?
  • 《辛棄疾1162》辛棄疾的1162年
    網絡電影,藝術層面上本來也沒有什麼期望,中規中矩的套路,美術做得還行,小成本拍歷史大題材,算可以。鏡頭語言還可以更加凌厲些,敘事節奏因為歷史挖掘不夠豐滿而顯得劇情凌亂,變成前後矛盾,邏輯不能自洽。當然,電影是藝術創作,離不開虛構。我不知道創作團隊是否按歷史正劇拍的?
  • 辛棄疾為什麼被稱為「大宋第一古惑仔」,他到底有多厲害?
    辛棄疾被稱為「大宋第一古惑仔」,應該是某位愛看港臺電影的「熱血」青年,突發奇想的結果吧。不過,這位熱血青年還的確有點歷史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辛棄疾還真是無愧於「大宋第一古惑仔」的稱號,確實有過人之處,厲害的很。「古惑仔」,原本是一個貶義詞,指那些狡猾精明的痞子、小混混之流。但是,在《古惑仔》電影熱映之後,古惑仔又有了熱血、兄弟義氣、生死與共的正面意義。
  • 《辛棄疾1162》:粗糙的歷史武俠劇
    就辛棄疾的特點來說,其被人廣泛稱頌的難道不是他的才華?而影片中卻在表現他的草莽與俠義。作為點綴的霜花,人物的塑造的確能夠讓人記住,武藝高強,百步穿楊,辛棄疾俠肝義膽,英雄了得,的確是個良配。但這和辛棄疾有什麼關係呢?強強聯合?勇闖天涯?所以霜花僅僅是來烘託辛棄疾風流才子的形象的?畢竟文人都要有一個志同道合的紅顏知己嘛,可是這……哎!
  • 羋月傳白起真實歷史:揭秘白起殺了多少人,最後怎麼死的
    世界奇聞探索畫報與你共賞還記得曾經熱播的《羋月傳》嗎?讓小編了解到了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將叫白起,被人們稱之為殺神。正是因為這個稱號,讓探秘 志小編也是非常好奇,這白起到底是誰?在真實的歷史中,是魏冉發現了白起的軍事才華,並力主重用這個新秀,可以說,他是白起的伯樂。說起來,白起的身世眾說不一,頗有爭議,這倒為劇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