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中出現兩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為之嗎?

2021-01-18 一往文學

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中出現兩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為之嗎?

都說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在李商隱《夜雨寄北》這首七言絕句裡,卻出現了兩處 "巴山夜雨"。從詩歌藝術的角度來說,這當然是有意為之,因為這絕非平庸的重複。"詩者,吟詠性情也",從情感抒發的角度來說,也可說並非有意為之,也許只是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詩人李商隱下意識的一種遣詞抒懷行為。

從詩歌的本意來說,這並非一首難解的古詩。秋夜漫漫,詩人一人獨處,想到的是在北方的君,前些日子來信,最觸動詩人的莫過於信上"君問歸期",這是夫妻之間最平常的問候,可現實的殘酷,讓"我"只能以"未有期"作答。為何?都怪這天氣,巴山夜雨第一次上場。而事實呢?男人在外奔波,總有太多不好說出口的苦悶,那就讓這滿漲秋池的"巴山夜雨"作為託詞。他將抽象、不可聞、不可睹的愁苦情思,通過想像和聯想,轉化成也寄寓在可睹可知的具體景物景象——"巴山夜雨",由此化為一個高度凝結的意象,寫出了詩人當下的孤苦悽涼寂寞。此時此刻太痛苦,對北方妻子的思念也如這泛濫秋水,秋雨滴滴下落,心底湧上的愁思卻從心底一點點升騰,化為詩人對未來的期盼。"共剪西窗燭",重溫夫妻二人秉燭夜談的美好時光,這既有希望,又有回憶。"卻",把停在回憶裡的溫情瞬間撞碎,那個時候兩人說些什麼好?還是講講彼此現在備受煎熬的處境,如果此時一切不值一提,那麼未來兩人談的該是更美好的話題。但正因為這夜的巴山夜雨,難熬而重要,所以只能忍受,這是比較悲觀的一種解讀。另一種理解則是,站在未來,與你回看這夜的巴山夜雨,此時的痛苦會成為將來你我共剪西窗燭時的笑談,這就算是詩人的自我調節和排遣。

"巴山夜雨"並非此詩中重複的唯一一處,第一句 "歸期"而"未有期",字詞的對稱安排,帶來音節上的迴環往復,在感情上也就此奠定基調,這裡迴蕩著一種悠悠的惆悵。第二句的"巴山夜雨"到結尾處的重複,一次次的苦悶湧起,一次次的自我寬慰,這一夜巴山夜雨憂愁幾多,從此刻綿延至未來,不可斷絕。

李商隱為何會有這樣的愁緒,或者說為何會有這樣的表達?其實,這一種對稱式(或者說鏡像式)的藝術美,不僅體現在他這首詩裡,在其他地方也有跡可循。

文章憎命達:仕途碌碌無為,詩才八鬥潑墨

年紀尚幼,李商隱的父親便去世。身為長子的他只得"傭書販舂",補貼家用。貧困生活裡,一直有一位燈塔式的長輩鼓勵和器重他。這位長輩是李隱居在鄉的同族叔父,在他的影響下,李 "能為古文,不喜偶對"。

前期積累並非徒勞無功,在十九歲那年,李的文章《才論》等吸引了一波關注,其中就有李商隱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令狐楚。令將其視為兒子般照顧,文學上給予指導,物質生活予以保證,還讓兒子令狐綯帶其進入上流社會交往。"學而優則仕",改變生活處境的辦法唯有中舉做官。令所做也是讓李終有一日能謀得一官半職。等李最後考上進士,已耗去十年光景。"百生終莫忘,九死諒難追。"是李對令狐楚先生的肺腑感激之詞。

春風得意之時,李商隱遇到了第二位貴人——王茂元。王的欣賞讓李一時暈頭轉向,一是許以幕府要職,二是決定下嫁女兒。也許因為家境貧困,李商隱當時已有二十八九歲,仍未聘娶。作為老單身漢,能夠一次性解決工作飯碗和娶老婆兩件人生大事,豈不快哉!所以,當令狐楚老先生寫信,召喚他回太原,他也一直找藉口拖延。直到年末,令狐楚病危將逝,"吾氣魄已殫,情思俱盡,然所懷未已,強欲自寫聞天,恐辭語乖舛,子當助我成之。"這封信是令狐楚先生對李商隱最後的請求,所謂"助我成之"只是託詞,只是為了見自己培育成材的年青人最後一面。李商隱最後終於匆匆趕回,但這番"白眼狼"行徑,已讓令狐綯等一家人都十分不悅且心寒。這也為李商隱最後"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的人生埋下了悲劇性的伏筆。

此後,從授官考試被除名,到第二年復考,隨著牛李之爭幾經浮沉,小官不斷,大官無望是他的仕途寫照。《夜雨寄北》便是寫於到巴蜀做官時期,這是他在外地擔任幕府官員的最後一任。在歷史長河裡,與眾多仕途不得意的讀書人相比,李商隱還是幸運的,他還有八鬥詩才可揮毫潑墨,最終在晚唐詩歌裡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藝術:從字詞的重複到凝練意象的迴環

在《迷人的詩謎:李商隱詩》中,葉嘉瑩先生說:"我們評賞一首詩,主要是講這首詩在美學上的價值"。

《夜》詩像李其他詩歌一樣,帶著一點淡淡的憂愁與感嘆。他與杜甫是完全不同氣質的兩類詩人,杜甫悲則憂國憂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喜則狂放不羈,"……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而李商隱一直是壓抑猶豫憂思綿延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悵惘,"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憂思,"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 的不得志,如果說杜甫是夏天,李商隱則是秋天。

而這份愁緒的氛圍營造,首要在於用詞的迴環往復。在他的詩歌裡,這並非孤例。如《天涯》中"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詩仙李白也曾嘗試這種方式,如《上三峽》"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詩中 "青天" "巴水" "三朝" "三暮"等的重複出現。而《夜雨寄北》的經典之處在於在此基礎上的藝術突破,李商隱將重複的"巴山夜雨"化為最凝鍊的景語,又是最深切的情語;既寫景,又抒情。儼然,這四字是詩人內在的人生體驗與感受所形成的心象融合眼前或來源於記憶與想像而得的物象的統一體。

鑑賞:詩人方陣裡的字詞情感 小說家眼裡的時間流轉

《唐宋詞十七講》中,葉嘉瑩先生說:"因為我們每一個追尋的人都有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教育背景、社會文化背景、時代背景。每個人的性格感情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讀一首詩歌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就是我們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在這首詩裡看到了不一樣的倒影。

在詩人眼裡,諸如《夜雨寄北》中傳達的情感、情景交融之類的鑑賞評論已非常之多,顧隨先生就曾評,"這首詩技術非常成熟,情調非常調和,可代表義山,此詩如燕子迎風,方起方落,真好"。

對於千年後的小說家們來說,他們為詩歌所穿梭的時間軌跡而驚嘆。如果詩歌講究一字一詞的推敲,那麼小說家往往更關注敘事的策略和小說裡時間的排布。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起一個叫博爾赫斯的外國小說家。格非曾說:"在80年代中後期的文學圈子裡,博爾赫斯這幾個字仿佛是吸附了某種魔力,閃耀著神奇的光輝,其威力與今天的村上春樹大致相當。"在博爾赫斯的影響下,上世紀末"先鋒文學"這個名號在文學圈熱鬧了許久。博爾赫斯小說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其作品裡對時間的獨到把握—— 一種對時間的近乎遊戲的任意拼接和挪用。在其名作《小徑分叉的花園》裡,時間的線性特徵消失,無數的"分岔"代表著時間的無限的可能性,整體時間成了一張錯綜複雜的網,構成網的經緯,是各種時態的具體時間,他們不再只是平行,而是在一定的情況下彼此交叉,交叉點便是紛雜擾攘的個體時間體系,並且彼此牽涉,互為循環。循環與輪迴,或者說個體時間體系的多元化,最終瓦解了整體時間的具體意義,博爾赫斯的時間觀念,也因此從微觀齊整,經由宏觀混亂,終於走向了整體迷失。引用作品裡的話來說,便是"您的祖先和牛頓、叔本華不同的地方是他認為時間沒有同一性和絕對性。他認為時間有無數系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複雜的網。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幹擾的時間織成的網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並不存在;在某些時間,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你我都存在。"

早在唐朝,李商隱便已作出這樣的嘗試。詩歌裡的時間並非線性排布,而是聯結成一張網。具體的分析見下面兩位小說家的分析。

劉震雲曾在接受南方周末的訪談時,誇讚李的《夜》,"我覺得在中國文學史上,包括放到世界範圍內都是絕頂的。四句詩裡面有三個結構,一個是他在蜀地,洛陽的妻子問他什麼時候回來,他說不知道。而巴山的狀況是秋雨連綿,池水不斷上漲。他特別期待在洛陽跟妻子一夜一夜說話,說的正是現在巴山夜雨的生活境況和心情。一個現在時,一個將來時,將來想說的是現在,最重要的是他妻子已經去世了。他想像妻子還在洛陽,還問他什麼時候回來。從文學結構上講,這二十八個字是非常偉大的。"

在2017年清華大學時代論壇上,畢飛宇則談到從《夜》一詩中,窺探其到與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著名開頭,異曲同工的時間互文之妙。

他稱,"李商隱創造了一項金氏世界紀錄,是一項文學記錄,——他描繪了中國詩歌史上最漫長的一場秋雨。"除去重複的5字,他用了23個字寫成了文學史上最為漫長的一場雨,秘訣是天才地處理了詩歌內部的時空關係。與物理時間不同,心理和文學意義上的時間則充滿了彈性,也構成了藝術的難度。

"在《夜雨寄北》裡頭,他在時空的處理方式上已無限接近於小說,甚至是電影。前兩句是現在進行時,何當共剪西窗燭——時間譁啦一下拉到了遙遠的未來,將來時,彼地。卻話巴山夜雨時——將來過去時,彼地,也是此地。時間繞了一個巨大的圈子,回到了原點。"卻"是回過頭來的意思,很肯定,把一切都落到了實處,但是,由於它對應的是"何",它又不能肯定了,這個"實"還是"虛"的,是"畫餅充飢"裡的餅。在這裡,時間變得很魔幻了,像拉麵師傅手裡的面,一會兒是麵團,一拉,成了麵條,再一拉,又成了無數的麵條,無限地紛繁。"

再說《百年孤獨》的開頭: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的面前,一定會記得他的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小說敘述者的敘述時間是現在,它描繪的卻是將來;站在將來的角度,所謂的"多年以後",又成過去完成時了。

《夜》詩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壓縮了時間,用畢飛宇的話來說,這裡頭藏有一部長篇小說的容量,有顛沛的人生,有蒼茫的、鬼魅的、神龍擺尾的、身不由己的命運。詩歌內部充溢的時間彈性,能夠產生多大的爆炸當量,完全取決於你我作為讀者的想像力和人生閱歷。而不管你的想像力如何,其間必定伴隨著潮溼,伴隨著無窮無盡的秋雨。

最後,以詩人的《有感》作結,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芳醪不得嘗。

妻子王氏離開人世八年後,李商隱也匆匆隨之而去,終其一生鬱鬱而終。在眾多詩歌裡,這首算是無數無題詩的謎底或者底色。他不得志的一生裡絕大部分時間在後悔,如果人生有如果,那麼……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次單程旅行,在特定時代,特定地點,當下時空特定的自己已做了似乎最正確的選擇,遺憾錯失由此而來。倘若李商隱未與王氏喜結連理,其後半生必定是晴空萬裡嗎?倒也未必。

人生漫漫,莫不是一場巴山秋雨。

相關焦點

  • 李商隱之《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山雨欲來這首詩又名《夜雨寄內》,內就是古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人,是作者在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今河南滎陽人,唐末著名詩人,進士,因受當時政治波及,被排擠,一生不得志。因他的詩追求唯美動人而廣為流傳。
  • 楊雨:李商隱《夜雨寄北》
    李商隱和妻子王氏結婚之後,感情非常好,即便在他四十歲正當壯年的時候妻子去世,他的上司好心好意張羅著給他納妾,也被李商隱委婉拒絕,他將對妻子的愛一直保持到了生命的終點。而且李商隱很有可能是唐代詩人中給妻子寫愛情詩最多的一位詩人了。所以,在我看來,李商隱正是滿足了這兩大條件的唐代詩人中的唯一情聖。不過,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卻是最不像愛情詩的一首愛情詩。
  • 未來講堂|李商隱《夜雨寄北》 誦讀:肖玉
    未來講堂|李商隱《夜雨寄北》 誦讀:肖玉 2020-12-14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商隱《夜雨寄北》兩處「一無所知」的哀傷
    奈何天認為,《夜雨寄北》是稀缺的回覆格式詩詞,在唐詩浩瀚的星空裡,能夠散發出自己的光芒,實屬難能可貴。這一首詩的情緒飽滿,作者李商隱的深意溢於言表,讀來意味無窮。一、職場失意、親人離散,是作者創作《夜雨寄北》的歷史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一首覆信。說是回信也好,或者是詩詞也好,李商隱創作時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因為看不到歸期,不知何時才能與妻子見面。
  • 我愛記詩歌|李商隱《夜雨寄北》
    今天和大家一起記憶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起欣賞李商隱這封寫給妻子的家書。 #唐詩#一、說文解字在記憶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時,第一步是理解《夜雨寄北》全文的意思。如果不了解李商隱的基本情況和《夜雨寄北》這首詞的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夜雨寄北》就無從談起了。
  • 李商隱《夜雨寄北》:人生何如,如此悲涼
    我停了停,看著他的眼睛說道: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他看著我認真的表情,不像在開玩笑,很是疑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是這首嗎?」,他熟練背完後問我。「是的」,我答道。「這是李商隱寄給妻子的家書,怎麼會和殘酷絕望扯上關係?」,他更是疑惑。
  • 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有感,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範唏文在《對床夜話》中指出,「唐人絕句,有意相襲者,有句相襲者」,並認為李商隱的這首《夜雨寄北》襲自賈島的《渡桑乾》詩,為「襲其句而意別者」。施補華在《蜆傭說詩》中也說:「李義山『君問歸期』一首,賈長江『客舍并州』一首,曲折清轉,風格相似。」兩人所舉的賈島詩如下: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威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 李商隱《夜雨寄北》,道不盡的是對家人的殷切思念
    秋雨飄落,往事成風,記憶中的苦與甜,都是一份對家人的思念。綿綿秋雨之中,詩人李商隱在以詩代信盡顯身處巴山的自我對妻子的殷切思念與急於相見的迫切心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夜雨寄北【唐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唐代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長安親友而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李商隱簡介: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
  • 《夜雨寄北》,寄與誰人?
    最近李商隱被熱議。起因是某博主發文問:「李商隱是誰?抄襲了霹靂的《夜雨寄北》。」經人指正後又說:「對不起,不知道李商隱是個冷門詩人。」這一下子激起了眾多網友的討論,把「冷門詩人李商隱」送上了熱搜。唐朝詩人李商隱七言絕句《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作為他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最打動人心的應該還是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因為對比前兩句,後兩句的想像更加能夠表露出他在這首詩歌當中所寄託的情感。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李商隱對此時此刻所在時間和環境的一種描繪。
  •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千年後被罵抄襲上熱搜,網友:讀過歷史嗎
    ——《夜雨寄北》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時,寫給遠在長安的友人(或是妻子)的一封覆信,也是一首抒情七言絕句。現今我們也會在語文課本上學習到這首詩,此外李商隱的《常娥》、《無題》、《錦瑟》等詩皆被選入進過各個年級的課本。
  •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1千年後被罵抄襲現代人,網友:書白讀了
    他的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素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在清代孫洙的《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詩作共收錄了32首,僅此杜甫,位居第二位,雖然他的詩在社會意義上不及李白、杜甫,但是李商隱卻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
  • 《夜雨寄北》:李商隱寫下的絕美情詩,千年之後卻被人罵抄襲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客居巴蜀時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一共二十八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的前兩句,通過對當前環境的著力描寫,表達了對妻子的深深思念。詩的後兩句,通過假想的方式,構築了一幅與妻子重逢的畫面,用來反襯自己當下的孤寂。所以,這是一首非常絕美的情詩。
  • 唐詩《夜雨寄北》背後李商隱和王晏媄的悽美愛情
    就在昨天(6月12日)新圖文:【《夜雨寄北》別解及其他】發布,我閱讀幾遍,覺得師兄的別解另闢蹊徑,很通暢。也引發了我的幾點思考,不吐不快,寫出來和師兄交流並分享給大家。願以我們師兄弟二人討論交流,走出簡單的點讚,評論小圈,開直抒胸臆,坦誠討論的清流之風。
  • 史上最悲傷的詩——《夜雨寄北》與一生只愛一人的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在遊歷巴蜀期間寫下的一首愛情詩,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首普通的表達思念的愛情詩,但你知道這首詩前後的故事嗎,如果你知道了,是不是會像我一樣認為這其實應該算是一首最悲傷的詩。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到長安,回到家中,可我也還不知道我的歸期在何時。
  • 李商隱被噴抄襲《夜雨寄北》很荒唐?還記得那一年「三毛抄四」嗎
    但是李商隱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千年之前他被冤枉結交朋黨,千年之後,又被「誰家的小可愛」冤枉抄襲了偶像的《夜雨寄北》,可謂是何當共剪西窗燭,話不盡李商隱內心的愁苦。李商隱被指抄襲的是霹靂布袋戲,是一種新型的布袋戲,以電視動漫為呈現形式,最早的一部《霹靂金光》播出於1988年,深受一些觀眾的喜愛。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高級的詩意:用圖畫詮釋期待,回答期盼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唐詩當中的名篇,在文學史上自然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正如那句著名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的同時,也預示著他的人生必將經歷各種風雨。李商隱的這篇精彩的唐詩就寫於他想要歸京(或者回家)而不可得的窘境之時。
  • 2020中考語文文言文翻譯:《夜雨寄北》
    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遊。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 《夜雨寄北》為寄友的一條內證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名作《夜雨寄北》,一題《夜雨寄內》。今人劉學鍇根據對此詩歷代版本異文的辨析,以及對李商隱大中年間梓幕行跡、其妻王氏卒於大中五年(851)等考證,判斷該詩詩題應為《夜雨寄北》,乃「寄給身居北方(當是長安)的某位親友」之作,並認為該詩最有可能作於大中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