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報告文學)——記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功臣徐振明

2020-11-19 青少年愛國主義網

  【中國故事·時代楷模】

  作者:景鳳鳴(吉林省作協副主席)

  志願軍用血肉之軀澆灌了鋼鐵長城。這句話每被提及,屢屢讓人感動。只是表達此意的更多是廣大的後來者,而那些真正的老兵,似乎更多地沉浸在具體的戰鬥情節與回憶之中。外人看起來,他們的歲數越來越大,話卻越來越少。

  可是有誰知道,他們從未沉默,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訴說。對於所經歷的一次次偉大的保家衛國的戰鬥,對於長眠於地下的戰友,他們以默默的奉獻和可貴的堅守在說,以不懈的鬥志和長久的精神傳承在說,以和平年代的不平凡事跡在說。

  插圖:郭紅松

  哪一項工作都需要人,哪一項都是革命工作。可他不假思索地選擇了第三項,為烈士守陵。因為他還活著,而他們都犧牲了

  1958年10月,33歲的老兵徐振明從營職幹部崗位轉業了,來到吉林通化市民政局。當時地方很缺幹部,轉業時選擇也多,招待所所長、福利院院長、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楊靖宇烈士陵園)所長,哪一項工作都需要人,哪一項都是革命工作。尤其是,立功受獎的徐振明,多年戎馬倥傯,閱歷豐富,許多地方都歡迎他。可他立刻不假思索而無比明確地選擇了第三項,為楊靖宇將軍及抗聯烈士守陵,為在各個戰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戰友們守陵。

  幾乎沒什麼猶豫。因為他還活著,而他們都犧牲了。

  當然出以公心的同時,也包含著個人信念。1942年徐振明參加八路軍時,部隊正大力宣講楊靖宇將軍及諸多抗聯將士的英雄事跡,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戰鬥中犧牲,令每一位革命軍人動容。感謝這樣一個無可猶豫、即刻選擇的崗位,讓他有機會在莊嚴聖地,親近英雄,敬崇英雄,有機會與楊靖宇將軍及東北抗聯戰士們相遇,與通化這座英雄城市和紅色革命熱土重逢。他可以騰出時間陪一陪他們了,每日與他們對話,告慰他們的英靈,擎起信念的火炬與精神的明燈。

  彼時的徐振明,已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是小有名氣但甘願默默無聞的戰鬥英雄。小有名氣是戰鬥中英勇頑強,默默無聞則來自可貴品格。如此的理想境界與精神質地,來自革命軍人的責任與動力、共產黨員的初心。

  時間漸次漫漶,記憶卻愈加突顯。讓我們梳理一位革命老兵、英雄的志願軍戰士,曾經的戰鬥經歷。1950年10月22日,徐振明隨英勇的38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的近三年中,38軍在戰場上留下了太多感人的故事,而作為戰鬥在一線的步兵連長,徐振明參加了第一、二、三、四、五次戰役,在炮火中挺進,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無論經典戰鬥998高地攻守戰、飛虎山抗擊戰,還是著名的松骨峰阻擊戰,徐振明和他的戰友們都戰鬥在最前沿。1953年7月,在朝鮮停戰協議籤訂前夕,徐振明隨所在的38軍112師回國。

  這份英雄老兵徐振明的紀實表述,來自通化市作家志願者們的採訪挖掘整理。於戰鬥英雄徐振明而言,這只是他戎馬生涯的一個階段。從1942年入伍,到1958年轉業,16年的軍營生涯和戰鬥經歷,每一段抻出來,都足以構成一部英雄傳奇。

  這部傳奇,與成千上萬部英雄傳奇一起,構成歷史與時代的精神圖譜,預示著正在開始的新階段與新徵程。

  彼時的靖宇山,一棵樹也沒有。他帶著陵園職工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片一片地綠,一點一點地啃

  靖宇山原來叫東山,地圖上沒有,是通化城的老百姓起頭,約定俗成地叫成東山的。靖宇山的對面是玉皇山。站在玉皇山上面的望江亭向對面看,可以看到靖宇山。

  1937年,玉皇山下,抗日名將王鳳閣被砍下頭顱。王鳳閣夫人抱著四歲的孩子,站在為她們母子準備的坑前,盯住鬼子說,我們是一家人,要死死在一塊兒。經歷50米的漫坡,走到土坑前,看了一眼坑裡的丈夫,跳到坑內,再伸手接過孩子。她撫上孩子的眼睛,平靜地等待槍殺。

  王鳳閣部隊壯烈激戰時,壯闊的渾江另側,楊靖宇將軍正率領抗聯戰士趕來。英雄凝望江水,耳畔陣陣松濤,最終化為頓足遺憾。

  這就是東北,紅色歷史厚重的土地,十四年抗日最早發生的戰場。這就是吉林,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的根據地和遊擊區。這就是通化,解放戰爭中四保臨江的主戰場、三年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支前的功臣地區。它轄下的集安,繼丹東的大橋被炸後,成為抗美援朝運輸的唯一通道。

  作家志願者們說,連接中朝的鴨綠江大橋是火車橋。一部分志願軍戰士從橋上徒步過去。江面有幾座浮橋,都是架設在水裡,志願軍們踩著浮橋,蹚水過去。鐵路橋隨炸隨修,更多的人力、物資運輸、後勤保障,都是從浮橋過去的。

  徐振明轉業就分配到了這片綿延起伏的大地上。

  徐振明是1958年2月23日楊靖宇安葬大會之後,擔當起陵園的守護管理任務的。盛大的安葬大會啊,哈爾濱的軍民護送來將軍的頭顱,靖宇縣人民送來將軍的骸骨,身首終於合上,將軍終得安葬。接下來陵園的日常管理維護、傳播發揚,就看徐振明他們怎麼幹了。

  彼時的靖宇山,山頂一棵樹也沒有。莫說山頂,整個山都沒有。作為管理者與守陵人,徐建明知道怎麼辦。他帶著陵園職工踏查山前山後,規劃設計綠化方案。揮鍬掄鎬,栽植松柏,種花種草。讓成蔭的綠樹,配得上雕梁畫棟的建築,讓整個的山體,放眼的山巒,緊鄰的溝村,均綠樹成蔭。讓參天樹木及莊嚴的建築,陪伴楊靖宇將軍和革命烈士,讓春天的新芽、夏天的濃蔭、秋天的五花、冬天的雪壓松枝,以及整潔的路面、簇新的廊簷、山頂通透的長風,共同迎接瞻仰者。

  彼時用水,需要到陵園外一個水窖挑。多年後水窖的水檢測出大腸桿菌嚴重超標,可是陵園日常維護及家屬區生活依然用它。不用也可以,那就買水。

  趕上春秋綠植,一天得四五十挑子,那是很大的勞動量。徐振明及幾位園工從不懈怠,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片一片地綠,一點一點地啃。

  徐振明的兒子徐永軍,是打小在陵園長大的孩子,熟悉陵園地面的每一棵樹,每一束花,每一株草,甚至每一道磚縫。他說,那個水窖,基本都是冬天的雪水和夏天的雨水。從春天集攢到秋天,到深秋時水位最低,不過下雪時又接續上了。栽樹大部分是在春天,水大。秋天就不行了,吃水像吃油似的,冬天需砸碎冰眼子往出拿。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在老水窖的隔壁打了眼地下深井,87米深。好了,問題解決了,不過相當長時間裡,仍得靠人來挑。

  為使陵園承載更多英雄的記憶,徐振明想盡辦法搜集歷史資料和實物。一有空閒時間,就坐牛車、坐爬犁,徒步深入深山密林,採訪當地百姓,踏訪抗聯舊址,尋找當年楊靖宇的珍貴遺物,偶有收穫,興奮異常。

  陵園外部環境完善得差不多了,徐振明又向有關部門建議,劃定陵園保護區,不允許取土、挖礦、放牧、佔地、建屋。建議得到批准了,這意味著陵園管理與保護的法制化,或者說法制化的進一步落實。

  徐振明容不得別人對楊將軍和陵園不敬。有一次,一位參觀者略帶不屑地說,一個陵園有什麼可守的?徐振明急了。要是沒有這些英雄,你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若不是那個人紅著臉不停道歉,徐振明跟他們沒完,一定要把道理講透,告訴他們什麼是英雄,應該怎樣紀念英雄,什麼是民族之魂,應該怎樣敬仰民族之魂。陵園可不只是英雄安眠之地,還是煥發英雄氣概之地。

  只為對陵園精細,對家裡事情就容易粗疏。徐振明讓煤煙燻了,人事不省,都到了失禁的地步。徐永軍在院子裡哇哇哭,因為做醫生的二姐都說不行了。結果八點鐘送醫院,十二點鐘醒過來了,徐永軍又哇哇哭。徐振明說,我能死嗎?這樣死可窩囊死了,那我還不如重上戰場,以身殉國。

  不過這樣的事情,終究令徐振明感懷。感懷的時候,來到楊靖宇將軍的石像下,覺著英雄炯炯有神的目光望向他。有稜角的顴骨、長方形的臉膛,永遠三十五歲的英氣面貌。徐振明仰起頭,請求一場關於革命的、生命的、傳承的對話,站在精神高地上的對話。徐振明想說,他胸前佩戴的十幾枚軍功獎章,與其顯揚著曾經立下的戰功,不如說只是佐證一名軍人炮火硝煙中的出生入死。一次次衝鋒與戰鬥,跟他一起走過生死的人,有的永遠長眠在深情大地,有的未留下任何蹤跡,哪怕一個名字。依然健在的戰友們,此生唯有一個任務,就是踏踏實實做事,兢兢業業工作,祝福國家更加強大、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英雄眼裡洋溢著親切的笑意,仿佛知悉與讚許。

  月朗星稀,徐振明內心平靜堅定。英雄每天都這樣望向他們,看他們以高地的標準要求自己。生死契闊,誰說皆系過眼雲煙,此刻在這裡,關於生命與革命、奉獻與傳承,讓人有了更深的領悟。

  烈士遷移儀式上,有人哭了,輪椅上的徐振明沒有眼淚。對於親歷者而言,那些英雄事跡,早刻在了他們的生命中

  地理學的意義上,通化諸山屬於龍崗山脈,是長白山脈的分支。相對於磐石地區的山巒地勢,這個山脈更加廣大縱深,與鬼子作戰,機動性更強。這也是楊靖宇將軍率第一路軍開闢此地的原因。和整個長白山脈的樹木毫無二致,龍崗山脈的樹木此時仍綠,是深秋的老綠,到了冬天,它們就變成黑色了。摹畫它們需要工筆,而不只是氣勢磅礴的潑墨。雪一旦下來,一般就上不了山了,但那是對於不懂山勢、山體、山情的人而言。對於戰士們,那些陡峭到難以攀爬的山,才是戰鬥的途徑、勝利的要素。

  陵園的山後,還有一些散葬烈士。抗美援朝時期的、38軍駐防時因公犧牲的,以及其他時期的。栽植樹木,掃拂塵土,規劃道路,細心守護,他們早已成為靖宇山的整體。按國家統一規定,烈士們要統一遷到東昌區革命烈士陵園了。這樣也好,徐振明歲數大了,雖然人生尚遠,但仍願看到烈士們有更好的歸宿之地。遷移儀式隆重。有位無名烈士,身上的軍服見風即碎,唯有軍功章完好如初,軍功章遮住的地方,那指甲大小的綠布,透露出軍服本來的顏色。另一位無名烈士個子很高,也許有兩米,骸骨的旁邊擺著球拍和六個桌球。

  有的女士落淚了,輪椅上的徐振明沒有眼淚。憶起崢嶸歲月,心中升騰一片豪邁蒼涼。

  懷念那些戰役,懷念部隊,懷念戰友,懷念38軍。

  只是如今許多人,並不知道38軍是怎麼回事。歲月日漸遙遠,英雄事跡越來越成為國家記憶。可對於親歷者而言,那些英雄事跡,早已刻在了他們的記憶裡、心坎上、生命中。

  參加爭奪394.8高地的拉鋸戰,他們加強連270人。1952年10月6日開打,10月15日撤出戰鬥,打了9天,打剩7個人。敵人狡猾兇狠,天上的飛機、地上的坦克協同作戰。我們的士兵勇猛無比地迎著山頭、迎著子彈往上衝。是攻山頭呵。

  發起衝鋒的時候,突然一發機槍子彈把腿穿透,受了貫通傷。加上幾天的連續戰鬥,他昏迷過去。後來在炮彈爆炸聲中被驚醒,他的腿已被戰友包紮上。看到敵人還在瘋狂射擊,他拄著槍站起來,指揮身邊的戰友往上衝,與敵人血戰到底。那次的作戰,屬於白馬山戰役呢。那個白馬山,離著名的上甘嶺不遠。

  而那個松骨峰阻擊戰,他所在的部隊從黎明到日落,打出了戰爭史上的奇蹟,打出了一道美軍無法逾越的血肉長城。

  著名長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也從那裡誕生。

  徐振明要做兒子的主,徐永軍知道這個班不接不行了。他接續父親扎進陵園建設中,一幹就是40年

  1980年,徐振明要離休了,他勸說即將參加工作的兒子徐永軍到陵園工作,繼續守護陵園。徐振明以為會順利。這可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工作了。而且就家屬房的孩子們而言,陵園和家是緊挨在一起的,他們對它的感情像家一樣深。家屬房裡長大的孩子都有著同樣的記憶,清早打開家門,不過十多步的距離,即可抵達陵園。陵園與家屬房就是牆裡牆外,相互融洽,一派肅穆而明亮。

  當然這都是小時候,不是現在。現在陵園的圍牆外,濃密有致的樹下,修起長長的甬路,供人們休憩、散步、沉思。而靖宇山的一側,楊靖宇幹部學習學院建立了,已迎來了第一批學員,而且要逐步迎來全國各地學員。大家將在理想的臺地上、精神的星空下,接受教育,一同成長。

  視陵園為家的孩子們,生活在這裡可以,聽說來這裡工作,卻是一萬個不願意。徐振明要做兒子的主。楊靖宇這樣的抗日大英雄,還有諸多革命烈士,徐振明心裡敬崇,徐永軍也得敬崇,而且得掏心掏肺。徐永軍說我自然百倍的敬崇,可敬崇不是在陵園上班的理由。

  吵了幾架之後,徐永軍離家出走了。徐永軍年輕時脾氣不好,他媽一打他,就半個月不回來。通化這座城市既大又小,都知道是陵園老徐的孩子,總能找到蹭吃住的地方。

  彼時,20歲的徐永軍已在外面有所收穫。幹了點買賣,一個月便是一二百塊,可是在陵園,每月不過掙二十八塊,而且恰因為從小在山上長大,對陵園太了解了,知道守護陵園意味著什麼。一句話,徐永軍是否耐得住寂寞、受得了瑣碎?再一句話,不願意幹陵園就錯嗎?想出去闖一闖就錯嗎?可他徐永軍是徐振明的兒子,不管有幾句話,徐振明不鬆口,不放手。

  徐永軍說,那次他走得不長,一個星期。徐振明不硬逼了,而是讓老伴兒勸兒子。結果這個勸,從1979年蓄謀,一直勸到1980年的八九月份,而且要不打折扣地勸下去。徐永軍知道這個班不接不行了。

  雖然想離開,但胳膊擰不過大腿。

  歸其然,是懂大事理的好孩子。

  徐振明的判斷不錯,懂大事理的徐永軍,不幹則罷,幹就像個樣兒。一旦上了道兒,攔都攔不住。他扎進陵園建設中,一幹就是40年,從青蔥少年幹到人到花甲。

  漸漸地,徐永軍不可遏制地愛上了父親和職工們苦心經營的這個陵園,不可遏制地理解了父親對陵園、對將軍、對英烈們的那份難以割捨的情結,並在父輩們的基礎上,加了一層後輩的敬崇與膜拜。

  但是血壓高了,血脂高了,糖尿病多少年了,帕金森病也有了。發言講話時,雙腿偶爾不自覺地抽搐,需要媳婦在跟前兒。媳婦在跟前有依靠,話說累了,有人給兜著。

  有人覺得徐永軍跟父親越來越像。

  徐永軍不服氣,不認帳,不吱聲。

  媳婦賢惠加聰明,說道,也像俺媽。看徐永軍一眼,補充道,脾氣暴。

  徐永軍沉吟一下:俺父子倆,再早不像,現在越來越像,連坐都像。

  是的,連坐都像,無非徐永軍臉色過紅,而徐振明稍微疲累一點,臉色便有些發黃。早過了耄耋之年了,還要怎樣呢。過去牆上鑲有若干把手,現在有把手也不行了。坐在輪椅上,卻擋不住身體越來越重。兒媳婦每餐餵食,糊狀的、流質的,菜肉魚,一次能吃一兩碗。常常吃到一半不吃了,告訴兒媳婦,給小軍吃。

  小軍是徐永軍,堅決不肯接續守陵,最終卻是守得無比堅決的那個。雖已六十了,可在徐振明眼裡依然是孩子。知道那傢伙喜歡動物,看非洲動物大遷徙,更知道他對陵園守得盡心上心。徐振明放心。

  那些肅立在空曠的風中接受精神沐浴的人們,不只是瞻仰他們,更是在瞻仰一個時代,瞻仰那不能忘懷的大義與犧牲

  健在的志願軍英雄,都已經老了。

  但是人可以老,精神不老。

  在通化的幾日,正逢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組織了採寫老兵故事徵文活動;通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推出一本書,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每人收錄一個手模、一幀照片、一段文字。作家志願者們已自發進行了十來年的採訪整理,開展民間抗聯研究、搜集抗美援朝故事,加入的志願者越來越多。有的買了米麵水果到老兵家裡慰問,不留名姓。這座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英雄城與紅色城,在愛國精神的傳承與播揚上,產生了很好的呼應。

  初任陵園園長,徐振明便應邀為學生和部隊官兵上革命傳統教育課。烈士陵園與各類公益場所,也留下他被年輕人簇擁的身影。

  徐永軍小時候淘氣,老師經常將徐振明找去。接著就被延請到班裡,義務給孩子們講楊靖宇,講抗美援朝革命故事。每次徐振明總強調一句話:我們一定不能忘本,今天的生活是無數鮮血和犧牲換來的。這些話,深深地吸納進孩子們的內心。時間一晃兒,講故事的老了,聽故事的不僅長大了,而且也可能老了。當年與徐永軍一起淘氣的小孩,如今多數已經退休,但他們都承認,那樣的故事,從小就在心裡埋下了紅色種子。縱然未必成長為英雄,但報國之志始終滿滿。

  徐永軍說,有兩樣事老頭子可喜歡了,一個是抓蝨子,一個是戴帽子。說這話時,他流露出對父親滿眼的欣賞。

  輪椅上端坐的徐振明,手指若有所思地動,徐永軍問道,爸你幹啥呢?徐振明說,抓蝨子呢。徐永軍問,抓幾個?徐振明說,抓兩個。哪裡來的蝨子啊!可徐振明一直在捉。在朝鮮戰場上,打開綁腿,裡面都是血,全是蝨子啊。徐永軍說,說一千道一萬,老頭子經過的事太多了。

  徐振明喜歡軍帽,喜歡軍服。80歲的時候,部隊軍分區首長親自頒發的,掛在那裡,經常拿手去拭,一輩子沒穿夠。

  至於每年栽植的那些樹,緊靠著圍牆的紅松都這樣粗了,徐永軍環抱起胳膊比畫。有一棵紅松,打了三百多顆的紅松籽。銀杏長得太慢了,從丹東引過來的,小時候不成材,長得歪歪扭扭,現在越長越直溜。這些年,他們開始栽花楸樹、紅豆杉。紅豆杉上結的紅豆真好吃,滿樹都是,通紅的,上糖的時候焦黏。

  時光總像刻錄機,記載了老兵轉業後的激情歲月和熱血人生,記載了長達六十餘年的歲月中,他們如何點燃信念的火種。

  徐永軍說,每次經過那片陵園的最高地、安放楊靖宇將軍遺體的靈堂,每次經過兩側的四個陳列室,經過院中昂首遠眺的戎裝銅像,大家的腳步都放得輕輕。輕輕地清掃庭院的落葉,輕輕地清除厚厚的積雪。陵園的笤帚大,整齊地鋪在石板地面上,以低低的聲音,拂過,再拂過。這是每天必做的功夫,需帶著敬崇的心情。只因為,他們所面對的不只是英勇的抗聯戰士、抗日將軍,偉大的抗美援朝英雄群體,還意味著這些英烈們所代表的民族脊梁與精神高地。

  那些肅立在空曠的風中接受精神沐浴的人們,不只是瞻仰他們,更是在瞻仰一個時代,瞻仰那不能忘懷的大義與犧牲。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30日 14版)

相關焦點

  • 今天向這兩位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
    1952年10月27日,孫景坤接到命令,帶領357團7連增援已經連續駐守161高地12個小時的戰士們。當時,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炮火力度前所未有,增援部隊很難登上高地。趁著敵人飛機貼著地面飛行的間隙,28歲的孫景坤帶著9名戰士冒著機槍的掃射衝上陣地,他看到連長抱著幾根爆破筒,準備「敵人一衝上來,就抱著爆破筒跟敵人一塊兒結束!」
  • 上饒萬年一90歲抗美援朝一等功臣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抗美援朝一等功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戰士」、江西省勞動模範 、上饒市勞動模範 、上饒市第一屆黨代會代表李親武,於2021年1月7日凌晨2點20分逝世,享年90歲。於1月12日(今日)上午在汪家鄉坑邊村舉行葬禮(追悼會)。ICU病房裡的特殊生日。
  • 傳承軍人精神 永葆軍人本色——記抗美援朝老兵劉宜濤
    點擊播放 GIF 0.0M在伊州區二堡鎮老噶克裡克村,有一位8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劉宜濤,提起他,村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但是他在戰場上經歷的那些艱難險阻卻無人知曉聽說記者的來意,劉宜濤讓孫子將其引進屋,開始緩緩地述說著當年的歲月,一旁的劉飛虎也搬了個凳子坐在旁邊認真傾聽,他說:「小時候就聽說過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但是在戰場上的經歷,從來沒聽爺爺說過,今天終於有機會聽一下當年的故事。」劉宜濤出生在江蘇省徐州市,從小跟著奶奶一起長大。1951年,劉宜濤入伍,光榮的成為了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軍。
  • 難言再見,願永葆本色...
    難言再見,願永葆本色......▌來源:消防救援局全媒體中心原標題:《難言再見,願永葆本色......》
  • 這位93歲的老公安,當年是抗美援朝大功臣!今天,聆聽他的故事
    這位93歲的老公安,當年是抗美援朝大功臣!1945年1月,剛剛年滿18歲的陳大清毅然參加了革命隊伍,被編入新四軍四分區反攻營,參加對日反擊戰。同年7月,他與日寇激戰7天7夜,成功解放了故鄉如皋城。據他回憶:「這是我入伍後參加的第一次硬仗,7天的激戰使如皋城附近遍布戰友的屍體,護城河也染成了血色,很多戰友兄弟都回不來了。」
  • 這些抗美援朝經典作品都安排上了!
    (總臺央視記者石丞拍攝)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志願軍戰士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據統計,志願軍共有英雄、模範410餘人、特等功臣231人。
  • 專項督查活動及關愛革命功臣活動工作簡報 - 工作動態 - 柳州市...
    專項督查活動及關愛革命功臣活動工作簡報 來源: 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nbsp|   發布日期: 2020-12-23 17:33  &nbsp
  • 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偉大精神 東陽組織抗美援朝老兵觀影
    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0月23日,他們與駐東部隊官兵及部分退役軍人一起觀看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重溫崢嶸歲月。 據介紹,《金剛川》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描繪了志願軍戰士們「無畏炮火,人在橋在,奮勇迎戰,軍魂無敵」的故事。「看了這個電影,我感覺又回到了戰場。」
  • 專題黨課: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我講解的課題是: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講述:一是新時代艱苦奮鬥精神的的內涵,二是新時代弘揚艱苦奮鬥精神的意義,三是新時代如何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下面,我們進入第一個問題的學習。
  • 從故事中領略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這就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下面我們從5個故事中領略抗美援朝精神。
  • 【偉大勝利 英雄讚歌——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原四川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獻給邱少雲家鄉的錦旗1952年10月12日,志願軍第15軍在鐵原東北391高地反擊戰打響了。391高地位於鐵原東北10公裡處,山勢險要,南朝鮮軍有1個加強連駐守,是其安在志願軍前沿陣地的一個「釘子」。拔掉這個「釘子」不僅可以改善志願軍第15軍的防禦態勢,而且可以對敵軍前沿構成威脅。從志願軍前沿陣地到391高地,地勢較平緩,中間有3000米的開闊地,難以構築坑道。
  • 抗美援朝時期,務川出現過一名神槍手,你認識嗎?
    根據縣誌記載,出生於1922年的鄒習祥系該縣泥高鎮慄園村人,在朝鮮戰場的上甘嶺陣地上,鄒習祥和他的戰友們在537.7高地打出的狙擊兵嶺和狙擊稜線,是朝鮮戰場中最響亮的幾個地名之一。據《今日務川》報導,鄒習祥的戰績,美國軍史和朝鮮官方史籍均有記錄,這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因為狙擊活動而冠名的戰例。
  • 精神高地上甘嶺
    597.9、537.7,68年前,上甘嶺戰役發生在這兩個高地。上甘嶺,聽到這個名字,就會讓人們想起炮火硝煙、艱苦鏖戰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先烈。68年前的此時,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浴血奮戰的時刻。走進「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現場,在「血戰上甘嶺」這一重點展區,人們駐足停留,細細觀看每一件展品。這裡有戰士在上甘嶺戰役前寫下的決心書,有功臣生前使用過的器具,還有為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記功的命令和立功獎狀。一面旗幟格外醒目,這是獎給第15軍第45師第134團8連炊事班的一等功獎旗。
  • [人民公安報評論員:永葆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本色]
    [人民公安報評論員:永葆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本色] 2020-08-30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歲月無聲 英雄無悔——記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
    孫景坤(2013年6月15日攝)歲月無聲 英雄無悔——記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衛161高地的戰鬥。10月27日,已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已連續駐守161高地12個小時的戰友。彼時,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眾炮齊發,增援部隊很難登上高地。「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
  • 詹慶生丨英雄讚歌——70年的抗美援朝銀幕書寫
    一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一幅幅濃墨重彩的戰爭畫卷,形象而深刻地昭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對於新中國的重大意義,成為彰顯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載體。鮮明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抗美援朝影視作品最為突出的精神特質,使其成為絕佳的愛國主義教材。
  • 革命歷史劇《跨過鴨綠江》開機 全景展現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
    圖集 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記者白瀛)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跨過鴨綠江》15日在京宣布開機。該劇將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弘揚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