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博社記者/鍾霜霞)「非遺與旅遊融合,在進一步提高區域知名度,促進人文類旅遊的融合、促進區域城市文化發展、有效保護提升民間工藝、連接周邊產業共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永新華韻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執行董事、中國文旅康養度假聯盟副理事長張軍在近期舉行的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上表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旅遊」 引領了文旅產業的新風尚,也顯現出融合發展的重要價值。
本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的主題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旅遊開發」。旨在推廣中國與東協各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踐經驗,探討文化遺產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的形式及路徑。論壇上,張軍分享了企業自身在「非遺+旅遊」融合發展上的創新實踐,深挖「非遺+」產業跨界融合的創新模式,為共同構築文旅融合新模式拋磚引玉。
永新華韻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執行董事、中國文旅康養度假聯盟副理事長張軍
文旅服務貿易助力「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以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文化「走出去」擔負著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互鑑的重要使命。如何進行文化內涵挖掘,如何更好促進中國與東協服務貿易中文化旅遊資源的交流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張軍認為這不僅是有關領域專家學者,也是文旅企業需要長期思考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現下,中國部分地區,尤其像廣西,與東協國家利用地緣相近、人文相似等特點,持續合作深挖雙邊文化旅遊經濟,創新旅遊模式,積極開展「非遺+旅遊」「網際網路+ 旅遊」「體育+旅遊」等創意活動。
文化旅遊服務貿易已成為中國—東協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永新華韻在促進「非遺+旅遊」融合發展,帶動中國—東協文化旅遊經濟貢獻著企業力量。長期以來,永新華韻在文化和旅遊部指導下,與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等專業研究機構保持長期合作,逐漸成長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多元化平臺型領軍企業。
張軍介紹,企業以非遺為內容,以產業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大眾為根本,形成了文旅資源創新、IP及產業孵化、文旅建設運營三大平臺,擁有2000餘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資源庫,更與高等院校、文創教育機構、多元化媒體平臺建立了長期的夥伴關係。
永新華韻擁有2000餘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資源庫
文旅融合企業實踐有道
在實踐中,永新華韻文旅融合發展形成了四大實施路徑:一是場景革命,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和文旅消費升級;二是城市更新,非遺與城市文旅發展相互賦能;三是文化創意,讓非遺文創IP融入旅遊生活;四是文明互鑑,搭建國際化非遺交流合作平臺。
在非遺精準扶貧方面,永新華韻舉辦貴州、西藏、新疆等省的文化扶貧展
在非遺國潮時尚領域,永新華韻舉辦國風玩創市集等創新活動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復興,「非遺+旅遊」 「非遺+教育」 「非遺+康養」 「非遺+新零售」……非遺與多個產業進行跨界融合,進而激活整個文旅產業鏈。永新華韻也在「非遺+」戰略下形成了全產業鏈一體化的非遺創新體系,在全國選址布局,建設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文創園區,進行文化產業的投資和孵化,一手抓非遺博覽園,打造以非遺為核心的多功能文化產業集群,一手抓非遺特色小鎮,打造以非遺為核心特色的華韻非遺文旅小鎮。
永新華韻非遺小鎮
中國與東協國家經貿往來不斷深化,雙方文化交流合作也在提質升級,文旅融合,為中國—東協旅遊產業發展注入生機。國潮復興,為中國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增強了活力。「在『非遺+』萬億市場新經濟,新賽道,永新華韻願在中國—東協自貿區《服務貿易協定》框架下,在文化和旅遊部領導下,與廣西及全國更多區域、及有社會擔當和文化品質的企業,在文旅產業領域攜手共進、合作共贏。」張軍這樣說道。
來源:東博社
編輯:鍾霜霞
審定: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