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牡蠣產地價1斤不足10臺幣 蚵農颱風前無奈搶收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臺牡蠣產地價1斤不足10臺幣 蚵農颱風前無奈搶收
2015-09-28 09:48:13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2015年09月28日 09:4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參與互動 

    中秋節烤肉風氣盛行,牡蠣也是民眾喜愛的食材之一,「杜鵑」颱風來襲,盤商看準蚵農入袋為安的心態,從中剝削獲取暴利。(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秋夜吃烤蚵了嗎?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8月「蘇迪羅」颱風重創雲林、嘉義的蚵棚,心血盡失的蚵農期待中秋節烤蚵多少彌補損失,無奈「杜鵑」颱風攪局,盤商表明無喊價空間,蚵農擔心與其被「杜鵑」收走,不如能賣就賣了。帶殼牡蠣零售價漲到1斤140元(新臺幣,下同),產地價格還是1斤50元(9.625元人民幣)。

  零售價大漲近3倍

  雲林主要孕育蚵苗,全臺六成蚵苗來自雲林,嘉義沿海則是養蚵重鎮,「蘇迪羅」颱風重創蚵棚,兩縣蚵農都慘兮兮。颱風後有人預言,今年中秋節要吃到烤蚵很難。

  最近牡蠣不太大,剝殼人工更缺,剝好殼的牡蠣1斤150元,但幾乎沒貨可出。蚵農以為物以稀為貴,帶殼牡蠣今年也能大漲,但這兩周來雲林的帶殼牡蠣產地價是每斤50元,只比颱風前小漲10元。

  蚵農鄭慶隆表示,農人當然希望漲價,也不希望消費者吃不起,但颱風前一斤40元,颱風後的中秋節,大盤商來採購也才小漲10元是有點意外。鄭慶隆說,即使知道市場帶殼牡蠣賣得很貴,農人也只能接受,「因為他們有通路,我們不能比。」

  盤商稱沒喊價空間

  多數蚵農不知道零售價多少,透過管道問聽了也只能嘆息,3個一斤的帶殼大牡蠣,賣到基隆市場1斤140元,一般規格的也有每斤80元。蚵農們表示,牡蠣無法提前搶收,「收了賣不出去是要等它開嘴嗎?」大盤商知道蚵農在搶收,不賣也不行,價格就會壓低,大家都急著脫手,價格就漲不高。

  有一位蚵農向盤商反映,市場價格漲那麼高,產地價多少跟著漲一下,盤商稱「今年價格太高,銷量不大。」「現在不收是要等颱風收喔?」蚵農語塞,還是照舊訂貨多少收成多少。

  「你現在來海邊看看!」鄭慶隆說,「杜鵑」颱風要來風浪很大,即使牡蠣沒收成完,也沒法出海,擔心蚵仔被颱風收走,擔心也沒用。

  儘管節慶買氣旺,但對天災損失慘重的蚵農來說,並沒太多喜悅,尤其蚵架及人工成本雙漲,緊接著又有「杜鵑」颱風來襲,哀嘆只能祈禱老天爺下手不要太重。(李寧)

相關焦點

  • 牡蠣價格飆漲致蚵民擴養 嘉義養殖棚近千座
    原標題:牡蠣價格飆漲致蚵民擴養 嘉義養殖棚近千座  中新網11月25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受到今年牡蠣價格飆漲的激勵,嘉義縣不少蚵民今年紛紛增加牡蠣放養量,希望「乘勝追擊」。不過,嘉義縣府農業處長林良懋還是提醒蚵民,要有控管風險的觀念,不宜盲目擴養。
  • 颱風致嘉義牡蠣損失8億元 部分蚵農無法獲得補助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姓蚵農拉起殘存蚵串,說大半已成空殼,根本無法採收。(中時電子報圖 呂妍庭攝) 中國臺灣網8月11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為了解嘉縣沿海牡蠣養殖風災受損情況,嘉義區漁會上午會同縣府和水試所人員出海。
  • 畝產1000斤,今年沒熟就被搶收,價格飆升到10元1斤,太瘋狂了
    畝產1000斤,今年沒熟就被搶收,價格飆升到10元1斤,太瘋狂了。大家好,我是小喬,與你每天分享有趣的三農知識。在北方地區,農民一般選擇種植玉米和小麥,因為這兩種農作物價格都比較穩定。青麥仁一經出現在市場上,就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售價更是直接一路飆升到10元一斤。農村的朋友都知道,小麥的畝產量其實特別低,平均畝產也就1000斤左右,市場收購價只有一元錢左右。
  • 豬肉供應不足,豬價卻持續「暴跌」,咋回事?老豬農的說法很現實
    也就是說目前我國的豬肉供應不僅是不足,甚至可以說依舊非常緊缺,其緊缺程度甚至超過了2019年豬價最高的10月份,可在豬肉供應嚴重不足的當下,為何生豬價格卻持續「暴跌」?
  • 彰化王功蚵車翻覆 蚵農手腳骨折
    ▲彰化王功蚵車翻覆,蚵農手腳骨折。(圖/海巡署第3岸巡隊提供)唐詠絮/彰化報導彰化1名林姓蚵農上午駕駛蚵車,行經王功蚵道岸際邊與其他蚵車會車時,疑似操作不當不慎翻覆,人也被蚵車壓住無法動彈,被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王功安檢所新寶守望哨勤務人員發現,緊急通知消防人員到場送醫急救,發現左手左腳骨折,所幸無生命危險。
  • 臺灣鳳梨大陸年銷13億 售價貴5倍仍供不應求 果農盼兩岸關係穩定
    近來亞馬遜、阿里巴巴集團分別領先推出的「無人商店零售方式」,陳映延認為,這對臺灣高檔農特產品,反而可以帶來較大優勢。陳映延指出,通過計劃生產、穩定價格,可望改善因應,譬如這幾年的鳳梨鮮果離岸價格,每箱10公斤依品級在300至500元(新臺幣,下同)之間,到岸後加上報關運輸及利潤等,價位較高。
  • 被臺當局玩了!臺農看著堆成山等著爛的鳳梨想哭 拒再當冤大頭
    被臺當局玩了!臺農看著堆成山等著爛的鳳梨想哭 拒再當冤大頭 2018年07月06日 21:5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為平定廣大農民怒火,臺「農委會農糧署」2日通過雲林、嘉義縣3家集貨場(合作農場)以每公斤8元(新臺幣,下同)收購次級品,雲林縣古坑鄉永興合作農場4天來向農民收購5萬臺斤(1臺斤=0.6公斤)鳳梨,但由於加工廠飽和無法消化,所以拒絕購買,最後連一顆鳳梨也送不出去,氣得合作社炮轟民進黨當局跳票,並拒絕再配合收購。
  • 牡蠣沒有生蠔高貴?嘖嘖嘖,我海蠣子第一個不服
    :生蠔、蚵、蠣黃,最接地氣的肯定是青島人的叫法——海蠣子!,同時也能夠成功適應冬天冰凍天氣,在離水露空條件下可存活1—2周,甚至1個月的時間。這樣的特徵讓牡蠣成為世界性的貝類,全世界瀕海各國幾乎都有生產,更是成為中國沿海各省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那生蠔到底和牡蠣是什麼關係呢?其實很簡單,人們將牡蠣品種中個頭比較大的、能生吃的品種稱之為生蠔,通過養殖,讓生蠔更大更肥美。
  • 溫柔的蚵仔
    蚵仔,彩鉛,22✖️29溫柔的蚵仔·文\木馜說起牡蠣,沿海沒有不識的。北地稱海蠣或蠣黃,廣東人叫它蠔。種類多樣,叫法不同,品質、口感亦有所差。然圖個鮮,圖個便利,吃進肚,吃得好,到了閩南,大家也就囫圇地稱之為蚵仔了。以蚵入饌,自古名餚頗豐,由北至南,以羹、以湯、以餅、以粥。
  • 臺灣香山溼地賞蟹零距離,伴最美日落吃牡蠣
    不久前在一次網路票選中,北臺灣的新竹被選為全臺灣最難玩的城市,當中甚至有新竹在地人都投了自己家鄉一票。可是,新竹真的有那麼不好玩嗎?新竹雖然沒有臺南的豐富美食、花東的山海景致或臺中的熱鬧商圈,不過卻是個適合放慢腳步,細細感受在地風土的地方。
  • 牡蠣、生蠔、海蠣子……在吃法上有什麼不一樣?
    咱們平常說的牡蠣,其實是統稱,比如那種又大又長的巨牡蠣屬的太平洋長牡蠣,高端西餐店裡那種帶著大西洋氣息的牡蠣屬歐洲平牡蠣。在咱們國內,牡蠣有N種叫法,北方地區叫海蠣子,福建閩南和臺灣地區一般叫蚵仔,港澳地區一般叫蠔。牡蠣和其他貝類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斧足嚴重退化,乾脆就不動了,在淺海的潮間帶固定下來。有的地方,牡蠣一個挨一個,甚至會附著在死去的牡蠣殼上,於是形成了牡蠣床,甚至會形成牡蠣礁盤。
  • 水蜜桃採摘不及 一天爛千斤急壞桃農
    大量掉落的水蜜桃。鎮江丹徒區榮炳勝利村的桃農沈奎這幾天急壞了。據桃園的承包人沈奎介紹,他在鎮江榮炳勝利村承包了這片桃林已有七八年了,以前桃子成熟一來沒有這麼密集;二來天氣好,隨便就能找到附近地區的村民人工採摘上市,而今年桃子大豐收了,但說破嘴皮子只找到幾個村民來採桃,大量成熟能上市的好桃子由於人手不夠,只好眼睜睜看著它們一個個往下落。
  • 用蚵仔做成的羹,這樣做,味道鮮美無腥味
    ,這個在南方還好一點,恐怕在北方那邊室內開著暖氣都得多添幾件衣服,不過即使這樣小編南方這邊也好冷啊,而且江西省既然下了雪,江西省在這一兩年好像沒有下過雪,所以啊各位小吃貨們要都穿衣服,同時可以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如羊肉湯啥的,多吃一些這樣的食物可以有禦寒作用,不過想禦寒還是多穿衣服哈說到禦寒的食物小編今天就給各位小吃貨們分享分享哈,小編想告訴你們的呢就是牡蠣
  • 搶收早稻為民忙
    此前,因為秋收農忙時節無法回家的緣故,吳金海就麻煩過黃婉婷,請她幫助家裡收稻子。 「喂?是黃書記嗎?」或許是心中有些過意不去,吳金海的語氣也是弱了許多。 「吳金海,你好啊!最近在工地怎麼樣?」 話筒裡傳來黃婉婷親切而又熟悉的聲音,這讓吳金海膽子壯了些許:「黃書記,這是一個新工地,每天都有活幹,我在這裡很好。」 「很好啊!
  • 泉州蟳埔百年蚵殼厝就要被拆了!你怎麼看?
    「牆體很漂亮,只是屋後有些坍塌了,看到附近更加破敗的蚵殼厝,我覺得這樣保存相對完整的蚵殼厝被拆掉,有些可惜。」這位網友回家後將他所拍到的蚵殼厝美景上傳,並在微博發布「拯救蚵殼厝」的博文,呼籲保護這些具有民俗特色的建築。小陳的微博引發關注,數小時內轉發和評論數破百。有網友認為:「蚵殼厝是老一輩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 1月10日豬評:春節前豬價能跌多少、漲多少!豬價還能上漲嗎?
    2021年1月10日(星期五),中國養豬網豬價系統數據監測如下:生豬(品種:外三元)均價為36.08元/公斤(18.04元/斤),價格較昨日下跌了0.28元/公斤(0.14元/斤);豬價環比上漲0.74%,同比下跌0.28%;內三元生豬價格為35.67元/公斤(17.83元/斤)
  • 寧海58歲大姐一天撬肉30斤,月入近萬!手上的傷口讓人心疼…
    眼下正是吃牡蠣的時節! 咱們餐桌上的牡蠣,基本上來自西店,西店牡蠣養殖面積1.8萬畝,是浙江最大的養殖基地。而西店人工養殖牡蠣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朝,距今7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