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一個出生於沿海城市的高級知識分子,不選擇在沿海城市工作,而是選擇留在相對邊遠、貧窮、落後的西部城市。郭鳳根的人生軌跡有點讓人不可思議。
郭鳳根出生於1964年,家在浙江省平湖市。
1985年,他從杭州師範學院生物系畢業。
1988年,他從西南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獲植物學專業理學碩士學位,分配到雲南農業大學工作。
1998年,他獲得南京農業大學植物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
郭鳳根的人生軌跡,就這麼簡單。
在回答「你當初為什麼不回浙江任教而選擇留在雲南」這一問題時,郭鳳根的答案很直接:「雲南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在雲南工作,作為會更大一些。」
別人研究的是飛機大炮,是電子信息,是高科技,而郭鳳根研究的卻是草,看上去很不起眼。
然而,郭鳳根說,草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草。可以說,草,貫穿於人們的所有衣食住行。
是的,我們吃的糧食,蔬菜,哪一樣不是「草」?我們穿的衣服,無論棉花也好,麻也罷,哪樣不是「草」?我們抽的煙,還叫「菸草」呢!過去,我們睡覺用的草蓆、秧被、枕頭,哪樣離開過「草」?我們穿在腳上的「鞋」,也是稻草編的,叫「草鞋」……至於救命的藥,也叫「中草藥」。
發展畜牧業,那就更離不開草了。養牛羊,需要草;養豬,也要把「草」很好地利用起來。因此,把草研究好,研究透,對於發展經濟,那是大有作為的。
「雲南有草原植物4958種,能夠作為飼料的有3200多種,還有6157藥用植物。」郭鳳根說。
對於外來入侵物種的治理,郭鳳根說,最好的治理就是把這些物種利用起來。比如大家都比較頭疼的紫莖澤蘭,把它利用起來,就不至於顯得這樣泛濫了。「紫莖澤蘭可以製作襯衫,可以生產纖維板,還可以提取黃色染料生產扎染產品……」郭鳳根說。
聊起這些草來,郭鳳根說個幾天幾夜都說不完。
他說,草和人類的關係這樣密切,人類就不該小看草。
事實上,人類對於草的輕視已經由來已久。「草」,一直被人們當成了貶義詞。地位不高的人叫「草民」,做事馬虎叫「草率」,無能的人叫「草包」……總之,與「草」有關的,多數不是好東西。
「過去人們忽略了對草原的治理,這是不對的。江河湖海,山川森林和草原,構成了地球上綜合生態系統,必須加強綜合治理,全面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強調『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求我們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更加注重統籌兼顧,這是非常切合實際的。江河是大地的血脈,森林是大地的肺,溼地是大地的腎,草原是大地的皮膚,構成地球生態系統的每個『元素』都不能有問題。因此,我們要更加注重對草原的保護。」郭鳳根說,對草的研究,最終要應用在對草原的保護上來,要應用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上來,保護好人類家園,人類才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走進郭鳳根的「世界」,可謂五顏六色,五彩斑斕。30多年來,他走遍雲南的山山水水,採集標本,搞研究,主持完成了20多項科研項目的研究任務,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培育植物新品種3個。在教學上,他開設了博士生課程《草業科學研究進展》,碩士生課程《野生植物資源學》《植物資源與分類》,本科生課程《植物學》《Plant Biology》《野生植物資源學》等多門課程。
在擔任省政協委員後,他積極參政議政。省政協組織調研視察,只要通知他,他都克服困難,積極參與,認真做好準備,積極建言獻策。郭鳳根呼籲,要在我省高寒山區發展藜麥產業。為此,他還在迪慶州開展了5年的藜麥規範化種植技術指導服務。
2019年6月11日,他被民盟中央授予「中國民主同盟高校基層組織盟務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20年6月,他被民盟雲南省委會表彰為「2019年度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由其任主委的民盟雲南農業大學委員會於2018年11月被民盟中央授予「中國民主同盟思想宣傳工作先進集體」。
目前,他是雲南省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帶頭人、雲南農業大學教授、草業科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生物學碩士點導師、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植物學》的負責人;他還擔任民盟雲南省委常委、民盟雲南省委會高等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民盟雲南農業大學委員會主委。
儘管如此,郭鳳根仍然很謙虛地說:「我只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在茂密的草叢間做著一個常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郭春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