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期一個多月的努力,境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但是隨著境外疫情升級,本市的防控重心有了變化。
由於國際航班全部轉場至浦東機場運營,上海浦東新區成為防疫前線,一舉一動無不牽動著全上海乃至全中國人民的心。
其實,在浦東這條戰火前線,疾控人已經在工作崗位上堅守2個多月。此刻,他們深知階段性戰疫成果的來之不易,此時的不後退對於將疫情禁錮在閉環之中,防止輸入性病例的擴散具有重大意義,在這樣又一個防疫的關鍵時刻,堅守戰場是他們的選擇。
市疾控中心下沉區疾控中心,形成市區兩級協同作戰體系,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打造了堅實的壁壘。
01 螺釘精神,服從調配
在3月初海外疫情初起時,輸入性疑似病例冒頭,浦東新區的疫情接報審核和監測隔離點管理的工作量瞬間飆升,原工作組人手告急,頻頻呼叫支援。上海市疾控中心支援小分隊成員服從調配,迅速加入隊伍,加班加點完成工作。
隨著新政策全面鋪開,上海對所有入境來滬人員實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前線樣本量激增,送樣組的隊員周轉不開,隊員也是臨危受命,連夜冒雨支援標本轉運。
病例數量持續攀升,接觸者名單也隨之加長,及時追蹤到接觸者們並做好隔離工作,是阻斷疫情傳播鏈中的關鍵一環。接觸者的排查任務重重壓來,隊員們來不及休息,轉身又投入完成緊急的追蹤調查任務。
疫情發展瞬息萬變,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應急任務,疾控人沒有絲毫怨言,如同一枚枚螺絲釘釘牢在前線: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02 外語流調,難度升級
疾控的流調隊員是一群「神探」,他們通過認真細緻的調查,推斷每一個病例的疾病來源和感染方式,從而採取最佳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一次成功的流行病學調查離不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但是隨著境外輸入型病例的增加,調查對象變成了外籍人士、留學生和海外華人,語言不通讓溝通變得支離破碎,對於個人隱私的顧慮和公共衛生知識的缺乏也讓彼此產生信任危機。這些都成了流調隊員不得不翻越的一座座大山。
為了幫患者回憶起發病前14天裡每日活動軌跡,抓住任何一個可能被感染的細節,流調隊員們做足準備工作,認真梳理會診單上的信息,根據不同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英文流調表,列出重要問題清單,保證信息無遺漏,對關鍵信息反覆確認。因為語言問題,單次調查時間變長,加班至凌晨成為了大家的工作常態。
除了細緻全面的前期準備,耐心也是流調人員必不可少的條件。有一位叛逆期的外籍小男孩,最初因不配合治療,被臨床醫生稱為「小魔王」,隊員迎難而上,一邊耐心地和他談心,安撫焦躁的情緒,一邊見縫插針地調查,最終花了三倍的時間才搜尋到所需的全部信息。
4月10日俄羅斯飛滬航班讓人印象深刻,在那一架飛機上,目前已經有60人確診新冠肺炎。在這場歷時兩天的激烈「戰鬥」中,他們奔赴醫院,通宵達旦地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找出可疑的感染來源和可能的密切接觸者,為後續的病毒追蹤打下基礎。
在之後的抗疫戰鬥中,這種鬥志昂揚的調查處置工作仍可能時不時地出現。從最初的不被理解,到越來越多地被調查者說出「您辛苦了!還有問題隨時聯繫我」。大家都收穫了深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看著每日疫情通報數字的點點下降,心中的那盞燈就亮了。他們堅信:國門必能守好,戰疫終將勝利!
圖為上海市疾控中心抽調浦東小分隊與浦東新區疾控中心相關領導的合影。小分隊成員為:周毅彬、陳靜、寧晨曦,蒲立力、丁文彬、楊鳳、齊辰、張霞,齊文娟、吳菲。
撰 稿:寧晨曦
編 輯:何倩影
審 稿:張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