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一條紅色編繩始終伴隨著少女三葉。三葉的祖母在編著繩結時說,「仔細傾聽線的聲音,只要一直纏線,人與線之間就會產生感情。」
『被當作禮物的繩結』
這不禁讓我想到,結繩作為人與人的情感維繫,在中國也早有之。古人所說的同心結,即是用錦帶編成連環回文來表達相愛的情愫。而日常中的玉佩、印章、荷包、墜飾等,也都離不開繩結。可以說,繩結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維繫、關聯、甚至親密關係的代名詞。
『傳統的編繩結工藝』
紅繩結不僅是串聯起男女主的夢境,更是他們在經過記憶的重重交疊後認出彼此的線索。
在前往隱世時祖母曾說:「連接人與人的是結,時間的流動也是結,我們做的結繩,也是神的作品,正是時間流動的體現。它們聚在一起、成形、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接」。
『區分三葉和瀧的紅繩結』
是繩結讓兩個原本無關的生命產生羈絆,繩意味著交織、結意味著無法輕易分離。
正如三葉與瀧進入彼此的生命片段難以輕易抽身一樣,「結」除了帶有神性的指引,更隱含了這層關係的複雜邏輯,如絲線在祖母手中翻飛一般,看似找不到規律卻暗藏道理。
『有人說,這是他們命運的紅線』
《易傳》中記:「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在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依據在繩上打結來傳遞信息、幫助記憶。「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當然,也許你的兒時記憶裡也還有那麼些編手鍊的情節,小姑娘用細細的線繩纏繞出花紋,不僅是巧手的彰顯,更是真誠禮物的表達方式之一。
而正當二人生命重合的記憶模糊不清時,正是繩結在暗暗指引。這與自古便有的結繩記事傳統又有諸多相似之處。
『電影中出現的繩結編織工具原型』
『被當作禮物的繩結』
電影中,瀧將三葉送的編繩當作手鍊戴了三年,在謎底層層揭開時,那些巧合的意味也才更濃烈。
『關於編繩結的書籍和工具』
好奇的手藝君,當然也去查了一些關於日本編結繩工藝的資料,在這裡小小的分享給大家。
所謂編結繩,也可以叫織帶、絲絛,日語稱「組紐( K U M I H I MO )」,是一種由3組以上絲線組編拼出各類花色紋樣的傳統技術。既精美又牢固的編結繩在日本自古就被用於和服、佛具上,在歷史長河中與日本人的生活共同發展至今。
『被當作飾品的繩結』
京編繩起源於平安時代,被用於貴族的裝飾和日用品,戰國時代被運用於盔甲和茶具等。隨著時光變遷,編結繩漸漸普及到一般平民,開始用於製作和服專用的系腰繩,或製作成伴手的禮物,點綴日常的生活。
在維基百科braid的英文詞條中,有這樣一段介紹。
Braiding is traditionally a social art. Because of the time it takes to braid hair, people have often taken time to socialize while braiding and having their hair braided. It begins with the elders making simple knots and braids for younger children. Older children watch and learn from them, start practicing on younger children, and eventually learn the traditional designs. This carries on a tradition of bonding between elders and the new generation.
Braid有穗帶和辮子兩個意思,同詞條的日文便是「組紐」,當然在這裡指的是編辮子的傳統。編織髮辮是耗費時間的過程,人們經由編織的手藝延展出社交,美的意涵在老一輩向年輕一輩的傳承過程中延續下來,這不正應了我們所常說的「心手相傳」嗎?
- 關於舊俗 -
在電影的開篇,女主角三葉就對小鎮的守舊氛圍、不便利與身為神社後人所須承襲的舊俗表示過不滿。小鎮沒有咖啡廳,沒有夜生活,三葉想到京都去當個男孩子,父親則熱衷政治與選舉。
而在祖母口中,即便文字消失了,傳統卻不能消失。「口嚼酒」,用少女口嚼過的大米自然發酵來釀酒,這一早讓三葉尷尬的敬神習俗引來他人的指指點點,也激化了舊俗與年輕人之間的矛盾。手藝君也是在查資料後才發現,無獨有偶,口嚼酒的習俗在中國竟也有記錄,只是現代生活方式的演變,讓這樣的習俗顯得尤為突兀而已。
在老一輩眼裡,哪怕小鎮什麼記憶都沒有剩下,卻不能忘了舊俗。而在年輕人眼中,他們不知道自己所尊敬的長輩做某些堅持的理由。我也不禁思考,當傳統與當下生活脫節,記憶漸漸淡卻、意義感不再清晰時,傳統又將去到何方,如何被傳續,會否被取代?
這與手工藝面臨的現狀不也很相似嗎?越是斥巨資投入保護,傳統手工藝越與正常人的生活脫節,凝聚時間與精力打磨完成、卻成為高高掛起的「工藝精品」。手工藝守著情懷卻不敢接受市場檢驗,對於曾佔據記憶的某些事物,也許老一輩還有情愫,但卻難以強迫年輕人認可接受。
等傳統手藝的存在感逐漸被時間抹去,商場充斥著生產剩餘的廉價工業品,那些被當作稀有動物來表演欣賞、接受喝彩的手藝人的尷尬,與三葉在敬神儀式上面臨的處境有什麼差別?
當然,此處只是個人理解。僅供思考,接受辯駁。
👇 另,此處附編繩工藝小視頻一個,希望大家看過後對它有更確切的了解。😊(戳閱讀原文也可以)
如果你也看了這部電影,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