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中音,男高音,女高音,女中音……
我們能隨意選擇自己的聲部和曲目嗎?
歌者的音色往往取決於他們的生理條件或者體態結構。所以,不,我們並不能選擇自己的聲部,只能去順著它原本的樣子去發展它,去找到最理想的作品。
1
理解關於音域的概念
怎麼判斷不同的男女聲部分類,最通俗的說就是根據最容易去唱到的音符去判斷。而作曲家也可以根據每種不同的聲音性能去創造作品。
舉個例子,比才認為女主人公卡門會用深沉而用性感的聲音來吸引唐·何塞,他也知道米凱拉的年輕高音會迷惑觀眾。
了解聲音的類型對歌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對於演唱者來說,他們的音域決定了他們的曲目,才能意味著他們的曲子和角色可以得到認可。
2
各種各樣的聲音
我們會在合唱中,聽到男低音和男高音,女高音和女低音。他們只有四個類別嗎?
並不是,光一項女高音就可以分為,抒情女高音,輕型抒情女高音,抒情兼花腔女高音,戲劇花腔女高音,戲劇女高音等等。
在莫扎特著名的歌劇裡《魔笛》中就可以聽到三種類型的男性聲音,力量型的角色薩拉斯託來唱男低,帕帕格諾的音線又很適合男中音,至於塔米諾是一個男高音,這很適合靦腆害羞的歌劇演員。
有的時候甚至精確到了某些詞語,比如「light」,是指輕型也有音色聽起來「純淨」的意思,有著閃亮而又輕鬆的高音。納塔利·德薩帕特(Natalie Dessay)的事業就從light soprano開始的。
抒情的音色是圓潤又有力量的,就像安娜·奈瑞貝科(Anna Netrebko)的聲音一樣。
Natalie Dessay演唱的「從暴風雨中歸來」
3
聽聽自己的聲音
而這樣的一個準確的判斷,聲音的潛力也很少在第一節歌唱課上就被發現。這需要起碼六個月以上的時間去調整準確的發聲方法和呼吸方式。這才會正確地評估他們最容易唱的音域,以及聲音中那一部分有最飽滿和諧的音色。
但是也一定要避諱去模仿歌唱家,因為這樣的模仿往往會帶著不自然或者和使本身聲音緊張成分。所以回到現實中,歌者要時常確保自己的聲音保持原有的自由和靈活性。
所以最終的最終,不管作品的大與小,找到與自己音域和音色契合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不是貪圖自己可以一時完成一些大的作品而迷失了方向。
有的時候,科學系統的學習,比一步登天有利我們發現自己聲音的潛力。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始終保持譜面的嚴謹,做到精確的歌曲演唱,才能每天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