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戰爭中的一場奇葩戰役,吳王竟因此而死

2021-01-18 智晨讀歷史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尤其裡面關於西施與範蠡的愛情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等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西施

我們一般人只知道吳王的名字叫夫差,至於夫差他爹是誰似乎知道的人就沒那麼多了,夫差的爹名字叫公子光,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諸樊有三個弟弟,一個叫餘祭,一個叫餘昧,最小的一個弟弟叫季扎。吳王諸樊死後沒有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公子光,而是傳給了他弟弟餘祭,餘祭死後王位也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把王位也傳給了自己的弟弟餘昧,餘昧死後也堅持要把王位也傳給自己的弟弟季扎,結果季扎不願當這個吳王就跑了,那麼餘昧的兒子僚就當上了吳王。那麼這樣一來公子光就不服了,他的爹諸樊那是老大哥,是最先繼位的,如果自己的叔叔季扎不當這個吳王,那他就應該是吳王,怎麼就讓這個僚當上了吳王,於是就有了怨氣,就想找機會造反。

不久機會就來了,吳王僚十三年,吳國攻打楚國,被楚軍截斷退路,吳兵不能退回,於是就給公子光取得王位製造了機會,公子光抓住機會殺了吳王僚,自己當上了吳王,也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

闔閭當上吳王后任用了伍子胥這樣的能臣,同時啟用了天才的軍事家孫武做將軍,孫武也就是中國著名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闔閭有了這兩位人才之後自然是如虎添翼,在對楚國的戰爭中,大敗楚軍。

吳王十九年夏天,吳王闔閭討伐越國,越王勾踐迎擊吳軍。上演了一場在筆者看來很奇葩的一戰戰爭,也不知道越王勾踐是怎麼想的,竟然組建起了一支敢死隊,分成三行衝向吳軍,但是這隻敢死隊不是去跟敵軍拼命的,而是跑到吳軍面前集體自刎,估計吳軍也被這波操作看傻了,沒見過打仗還有這麼打的,於是吳軍都爭著觀看越軍敢死隊自殺表演了,疏遠防備,越軍這邊看好時機一路衝殺過去,竟然打得吳軍大敗,吳王闔閭也在戰爭中受傷,吳軍後退七裡,吳王闔閭後來創傷發作竟然就死在了軍營裡了。

相關焦點

  • 吳王闔閭死因之迷:戰鬥中僅僅傷了一指,為什麼會這樣快速死亡?
    當時,吳國大將王孫駱帶兵駐守於吳越交界處的龍門山,用來防禦越國的侵擾。他探聽到越國練兵將要攻打吳國的消息後,一面分兵堅守,一面把這一消息及時地報告給吳王闔閭。可是闔閭不聽。大臣伯嚭對吳王說:"越王允常剛死,勾踐大喪未盡就要興兵伐我,這是上天讓越國滅亡啊,大王千萬不要放過這一大好時機!"吳王覺得有理,決定親率大軍攻打越國。
  • 以孫子為將,伍子胥為相的吳王闔閭,死法竟這麼清奇
    公子光,也就是吳王闔閭,他不服吳王僚,便想殺了他,自己成為國君。這時候伍子胥剛從楚國逃到吳國,勸說吳王僚攻打楚國未果,因為公子光從中做梗,勸說吳王僚不要攻打楚國。春秋戰國,人的思想都樸素,認定一個人,為他死都可以,再加上闔閭非常的腹黑,他是這麼哄騙專諸的:「我的身子就是你的身子。」可到了最後,還是專諸替他死的。從此專諸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搖身一變,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刺客。
  • 無錫考古紀錄片《吳越春秋》正式登陸CCTV-4
    春秋歷史上較為統一的說法是春秋五霸,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在這五霸之後有很長的一段時期為空檔期,天下無伯的狀態,因此也是其他諸侯國顯山露水的時候。在春秋後期的歷史中,有一段歷史被稱之為吳越春秋,兩個諸侯國都處於南方,彼此之間剛開始其實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直到晉國拉攏吳國時,才形成了對立狀態,可是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死不休呢?
  • 如果夫差重用孫武和伍子胥,「吳越爭霸」的歷史,會改寫嗎
    提起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我想,你一定能夠想到「牧野之戰」、「長平之戰」、「吳越爭霸」、「楚漢之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和其中的「吳越爭霸」有關。我們知道,「吳越爭霸」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戰爭,雙方的最高統帥,當然就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了;對於這場戰爭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那就是以吳王夫差自殺和吳國的徹底滅亡而告終。
  • 奇葩的澳大利亞軍隊,從未保衛過國家,卻參與過每一場戰役
    從戰爭中充分享受到了好處,於是二戰後的韓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一直到持續至今的阿富汗戰爭,澳大利亞軍隊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對外如此,相應的是,澳大利亞自身是通過和平的方式脫離英國而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澳大利亞軍隊並沒有為本國獨立發揮過任何作用。所以,澳大利亞軍隊奇葩就奇葩在這裡,對外戰爭一向很積極。但對於保衛本土,又從來沒有發生過實質性的作用。
  • 「吳王夫差劍」八問(上)
    吳王夫差劍銘文及拓本但是青銅器銘文中,絕少見做勾吳者,絕大多數做工吳、攻吳,工敔,等等。只有一件安徽固始堆出土春秋青銅瑚有「其妹勾吳(原做五文)夫人季子……」為什麼古籍文獻中要叫勾吳呢?王國維的《觀堂集林吳王夫差鑑跋》:「工䱷即攻吳,皆勾吳之異文。古音,工攻在東部,勾在候部,二部之字陰陽對轉。故勾吳亦讀作攻吳。」所以說將「勾吳」當做「工吳」乃是中原人所做古籍文獻中錯記吳音的緣故。
  • 吳王夫差的歷史錯位
    春秋時期句吳的末代君主夫差,在吳越戰爭中先贏後輸,最終一敗塗地,親手葬送曾經一度強盛稱雄於天下的吳國基業,自己也落得個魂歸黃泉的黯然下場,可謂是一位徹頭徹尾的人生失敗者。千百年來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後人奚落、嘲諷的反面典型。
  • 【帝王起居注】春秋——吳王闔閭
    吳國地處南方,發展較晚,一直到吳王壽夢時才有一定的發展。地理上被夾在楚國和越國之間,牽制眾多,想要稱霸,必須要先幹掉這兩個國家。越國小,可以直接欺負。楚國比較大,要聯合晉國。畢竟,敵人的敵人,那就是朋友。專諸刺王僚實際是一場因為王位繼承問題引發的慘案。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他將王位傳給了長子諸樊。
  • 赤壁之戰,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
    :它是孫權、劉備聯軍於東漢末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的戰役。 那麼問題來了,同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曹操英明神武、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曹操的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等也個個不遜於諸葛亮,為何到了赤壁之戰,曹操變成了一個類同於袁紹般的「蠢貨」,打了一場敗得一塌糊塗的戰爭?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那只是文學作品的演繹,文學作品不等於史實。
  • 生的偉大,死的窩囊,被「粉絲」坑死的吳王闔閭
    關於春秋時期的霸王有很多版本,除了齊桓公之外,還有有一個人的名字也會頻繁地出現在霸王的名錄裡,這就是吳王闔閭。自從闔閭的爺爺壽夢開始和中原文明對接上,並建立了強大的軍隊之後,吳國一步步強大起來,到闔閭的時代達到了巔峰,而闔閭的人生,也頗有一番戲劇色彩。
  • 釋讀中國歷史079:闔閭這人不地道,死的也奇葩,居然死在了自己的腳趾頭上
    吳楚柏舉之戰是春秋中後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戰爭。吳國在經過6年的「疲楚」戰略後,一舉戰勝多年的強敵楚國,給長期稱雄的楚國以空前的創傷,從而使吳國聲威大振,為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楚昭王帶領著自己的流亡政府回到了國都,照例論功行賞,封賞了一批國難期間的有功之臣。但是申包胥拒絕了封賞,他說「國家已經安定,那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細說吳越的血海深仇與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之志
    然而吳越之間的矛盾也不斷上升,從周景王到周元王,兩國相互徵伐七十餘年,早已結下血海深仇,那麼吳越爭霸是怎麼開展的?越王勾踐又是如何滅掉了吳國?吳國與越國的位置很尷尬,越國旁邊是龐大的楚國,很難與其正面抗爭;吳國上面是齊國,時不時得提防齊國的騷擾。而且吳越相連,又靠海,可以說是退無可退。
  • 吳王夫差為何捂臉而死? 原來是越王勾踐用了這種「秘密武器」
    王丹譽春秋時期,吳越爭雄最後一戰——越軍全面佔領吳國,又把吳王圍困了三年。
  • 吳王「闔閭」兩個字是何意義?
    吳王「闔閭」兩個字是何意義?吳王僚被專諸刺殺了,死的不明不白。  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們剁成了一堆肉泥。     公子光假稱去換藥,他躲在內室,暗暗的窺視著酒席上的一切,知道專諸已經得了手,便一聲令下,早埋伏在家中的甲士們一躍而起,殺了出來!  兩下交兵,好一場惡鬥!
  • 春秋五霸吳王闔閭
    吳越爭霸很多史書包括電視題材都有的,當然各版本對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解釋,我們還是選取比較熟悉的說說。 吳王闔閭(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軍事統帥。也就是吳王夫差的父王。 吳國在吳王壽夢在位時期開始強盛。吳王壽夢死後,四個兒子,前三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相繼即位,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卻無心王位,屢辭王位而不授。餘昧病故,餘昧的兒子僚即位,是為吳王僚。
  • 【考古隨筆】「吳王夫差劍」八問
    《吳越春秋》卷一載 :「吳人或問 :何據而為勾吳?太伯曰:吳以伯長居國,絕嗣者也。其當有封者,吳仲也。故自號勾吳,非其方乎?」但是青銅器銘文中,絕少見做勾吳者,絕大多數做工吳、攻吳,工敔,等等。只有一件安徽固始堆出土春秋青銅瑚有「其妹勾吳(原做五文)夫人季子……」為什麼古籍文獻中要叫勾吳呢?
  • 考古發現吳王闔閭遺物,揭開了吳鉤真面目
    漢代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吳王闔閭得了莫耶劍,又令國中作金鉤,下令「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懸賞求鉤。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個工匠為了重賞,殺了兩個兒子吳鴻、扈稽,將他們的血分別塗在金屬上,製成了兩把吳鉤上貢闔閭。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王乃舉眾鉤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鉤甚多,形體相類,不知其所在。
  • 吳王夫差為了取得「霸主」稱號竟然......
    由吳都到橐皋,均是水路,夫差曾掘邗溝以達沂(沂水,源頭為今山東沂源縣)、濟(濟水,源出今河南濟源縣王屋山,其故道本過黃河而南,東流至山東,與黃河並行入海),但吳王屬「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會期之長几追「六方會談」;從夏開到秋,會址也逐步西移,《左傳》載:「夏,(魯)公會吳於橐皋」,「秋,衛侯會吳於鄖」,最後吳軍集結於晉國邊境,臨晉示威,準備與晉定公一爭高下,爭霸登頂之路
  • 萬曆援朝戰役:一場戰役暴露出中、日、朝三國冷兵器的差異
    明、日雙方爆發了多次大戰,戰況十分激烈,平壤之戰作為萬曆朝鮮戰役中的重要一環,其涉及兵力之廣、規模之大,都成為了萬曆朝鮮戰役的重點。 此次戰役決定了平壤城的歸屬,所以雙方都是準備充分,而明、日、朝三方軍隊的武器裝備成為了影響勝負的關鍵因素。
  • 孫武為何斬殺吳王兩位愛姬
    孫武為何斬殺吳王兩位愛姬 孫武的十三篇兵法,大致對吳王闔閭講解了之後,吳王對這個年輕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吳越春秋》上記載:「每陳一篇,王不知口之稱善,其意大悅。」    吳王高興的問道:「先生,你說的雖然很好,但不知實戰起來,究竟如何,能不能找個什麼地方練練?」    「行!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