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地處南方,發展較晚,一直到吳王壽夢時才有一定的發展。
地理上被夾在楚國和越國之間,牽制眾多,想要稱霸,必須要先幹掉這兩個國家。
越國小,可以直接欺負。
楚國比較大,要聯合晉國。
畢竟,敵人的敵人,那就是朋友。
專諸刺王僚實際是一場因為王位繼承問題引發的慘案。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他將王位傳給了長子諸樊。按照春秋時期的王位繼承順序,應該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專諸是春秋時期有名的刺客,他因為刺殺吳王僚被記入史冊。
專諸刺王僚實際是一場因為王位繼承問題引發的慘案。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他將王位傳給了長子諸樊。按照春秋時期的王位繼承順序,應該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諸樊認為他的四弟季子十分賢明有才幹,於是想將王位傳給季子。
但是受制於當時的繼承順序,季子作為最小的弟弟並不能直接繼承王位,於是,諸樊想出了一個絕佳的主意。他將王位傳給了二弟餘祭,又要求餘祭去世將王位傳給餘昧。這樣一來,當餘昧去世後,王位自然應該傳給季子。
但是事情並沒有完全按照諸樊的設想發展。餘昧去世後,大臣推舉季子當新王,但是季子不願意接任,為了逃避大臣的要求甚至跑到了別國去。吳國的大臣們看見季子實在不願意接受這個職位,只好讓餘昧的兒子僚來繼承王位。
此時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已經長大了,他認為王位若是傳弟,那自然無話可說,可既然王位傳子,那麼他才應該是嫡宗,是最應該繼承王位的人。為了奪回屬於自己的王位,他暗中積蓄力量,收買刺客。
吳王僚對於公子光的野心也是有所了解,因此對公子光十分防備。但是這種防備只能是暗中的防備,公子光同樣作為王室的重要成員,光明正大的邀請吳王僚時,僚是不能屢次拒絕的。於是公子光邀請吳王僚來府做客,並提前在地室中埋伏好的殺手。吳王僚對於這次的宴會抱有一百二十個小心,隨從帶了很多人,就是擔心公子光會突然出手。他的侍衛把守住了各個要塞,但還是讓公子光找到了破綻。
吳王僚十分喜歡吃魚,於是公子光就讓手下的刺客專諸師從一位著名的廚師,從他那裡學來了烤魚的技術。宴會開始時,專諸將一把短劍藏在烤好的魚腹中,藉口要親自給吳王獻魚,從魚腹中抽出了短劍刺殺了吳王僚。
吳王僚當時就死在宴會上,專諸隨後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所殺。但是事已至此,一切都成了定局。公子光繼位成為新一任的吳王,就是吳王闔閭。
專諸刺王僚不只是將公子光推到了王位上,也帶來一些其他的影響。專諸刺殺所用的劍因此得名魚腸劍。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為魚腹中藏劍,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江南吳越之地愛吃魚的都克制了口腹之慾,而宴會上的魚,也不再出現整魚了。
孫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在好友伍子胥的介紹下進入吳國宮廷。此時闔閭正在為缺少領兵打仗的人才而煩惱,孫武的出現恰似及時雨一般。
公子光繼位後,對於吳國正處在幾個大國的包圍中而感到十分不安,於是選賢任能,立志強盛吳國。
孫武原本是齊國人,後來來到楚國,和伍子胥交好。在伍子胥的引薦下,孫武來到了吳王闔閭的面前。《孫子兵法》使得闔閭對於孫武的能力十分驚訝,但是為了考驗孫武的水平,闔閭還是希望能夠見識一下孫武練兵的能力。
對於自己的看家本領,孫武自然是十分有信心,他並沒有選擇兵士,而是讓吳王后宮中的宮女妃子來進行演示。
中國古代的士兵生活都是十分的辛苦。這些在後宮中嬌生慣養的妃嬪自然接受不了這樣的苦楚。一開始還因為新鮮感保持興趣,但是很快枯燥的練習就讓這些妃嬪們叫苦連天。明明一開始學習的時候都表示已經懂了學會了,但是在孫武下命令操練的時候,都是交頭接耳,雜亂不堪的。
見到這種情況,孫武並沒有表示很驚訝,或許一開始他就早已預想到這樣的情況。他沒有對這些不聽話的士兵大發脾氣,而是十分乾脆的將兩隊的隊長拖出來斬首。這兩位美人是闔閭十分寵愛的妃子,眼看孫武要拿這二人殺雞儆猴,闔閭著急了,急忙派人前來阻攔,勢要將兩位愛妃的性命保下。
但是在孫武看來,作為軍隊的長官,他為了保證軍隊的水平在某些時候是可以不用聽從君王的命令的,也就是所謂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他沒有理會來勸阻的大臣,直接將兩名妃子斬首。此舉效果十分出眾,在之後的訓練中,這些宮女妃嬪無不配合,孫武很快就將這支「娘子軍」訓練的有模有樣的。
闔閭雖然對孫武的能力十分滿意,但還是因為他殺了自己的愛妃有些不高興。但是闔閭作為一國之主,到底還是分得清楚輕重緩急,還是十分看重孫武。
孫武也通過這次實際行動,向闔閭展示了他的治軍思想。
吳楚兩國在地理位置上極為接近,兩國的戰略目標相似,楚國是吳國無法避開的擋路石。
吳國崛起時已經處於春秋晚期,此時秦佔西方,燕居北部,齊在東,晉佔據了中原之地。南方的大片土地上比較強盛的是楚、吳、越三國。三國之中,楚國實力最強,越國次之,吳國最弱。這是因為吳國的發展比較緩慢,一直到吳王壽夢時才獲得了一定的發展。
弭兵之會雖然使得各個諸侯國之間不再進行戰爭,但是並沒有緩解各國之間的緊張情緒。國家之間的聯盟極其穩固又極其脆弱。
秦晉失和,秦國聯繫楚國共同壓制晉國。隨著楚國實力的強大,晉楚之間的關係又產生了裂痕。楚莊王曾經圖謀中原霸業,但是鄢陵之戰的失敗最終打消了他這個念頭,不得北進。
但是晉國的大夫們卻十分憂心,晉國雖然強大,可以抵抗楚國的進攻,但是在戰爭中也會不斷損耗自身的實力,而一旦晉國實力衰敗,就像是一塊肥肉落在了群狼之中。為了牽制楚國,晉國找到了吳國。
吳國雖然在南方的大國中實力最弱,但還是因為發展的時間比較短。吳國直到吳王壽夢時才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相較于越國,吳國和楚國之間的距離更近,自身的危機也比越國要大,所以吳國毫不猶豫的答應了這個請求。
隨著吳國實力的增強,吳楚兩國的摩擦也越來越多。吳楚之間六十餘年中大大小小戰爭不斷,結成世仇。
吳王闔閭繼位之後,重用伍子胥、孫武進行改革,使得吳國的軍事力量更加強盛。恰逢此時楚國國內政局不穩,闔閭便躍躍欲試,想要出兵伐楚。
但是在孫武看來,此時並不是大舉進攻楚國的最好機會。楚國作為春秋一來吞併諸侯國數量最多的國家,它的實力不容小覷。
現在楚國雖然因為楚昭王內政腐朽,但是楚國多年的積蓄還在,此時大舉伐楚,路途遙遠,人困馬乏,即便能夠攻下楚國,自身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
伍子胥建議不如採用疲兵之策,將吳國的兵馬分為三支,這樣每一支的數量恰好讓楚國感到威脅又不到全力以赴的地步。這樣輪番騷擾,長此以往,楚國必然心力交瘁,屆時攻擊楚國,必能事半功倍。
闔閭採納了伍子胥的建議,對楚採用了疲兵之策。長達6年的不斷騷擾,使得楚國國內財政空虛,士兵疲憊不堪。
公元前506年,楚國出兵攻打蔡國。吳國認為時機已到,以救蔡的名義出兵。
為了讓楚國措手不及,孫武挑選了三千餘名精銳士卒突擊,深入楚國的腹地。楚國內部方寸大亂,打算合圍夾擊,滅掉這支軍隊。但是楚國內部為了爭權奪利,冒進出兵,結果中了吳國的陷阱,雙方在柏舉決戰。
闔閭的弟弟公子夫概是軍隊的前鋒,他認為楚國的主帥子常為人不義,手下的士兵並不信服他,於是帶領前鋒營衝擊,在中軍的配合下,一舉擊敗了楚軍。主帥潰逃,士兵沒有信心抵抗,吳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郢都,楚昭王出逃。
此時的郢都在吳軍面前就是身懷巨寶的孩童,吳軍在這裡肆意虐奪,搶的盆滿缽滿。但是闔閭的開心沒能維持多久,他的弟弟夫概眼見此時的闔閭已經被楚國的財富眯了眼睛,並沒有回師的打算,於是乘機回國掌權。
另一邊楚國的大夫申包胥不遠千裡來到秦國求救,七天七夜的長哭終於借到了復國的兵馬。秦軍在沂擊敗吳軍,又有楚國的將領滅掉了吳的附屬國唐,內憂外困之下,闔閭只能班師回朝。
柏舉之戰吳軍大勝,一舉攻入郢都,使得吳國聲名大振,奠定了爭霸中原的基礎。但是對於楚國來說,這一戰的失敗使得楚國大傷元氣,自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回到楚莊王時期的巔峰。
文:郭亞楠
編輯:樊曉東
內容合作:加微信「rrdh2020」
微信號|csjkeji
官網|renrendong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