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從朋友群裡看到張寶貴老師的一段話:
春秋時期南方還有一個人物與孔子齊名。稱為「南季北孔」。這個人是吳國君王的第四個兒子。歷史上專諸刺吳王就和他有點關聯。
這個人叫季札,無意官場的公子哥。
他的父親與三個哥哥都想讓他繼位,他堅決不同意,後來大哥為了讓他繼位就傳給老二,老二傳給老三,這回輪到他了,他堅決不接受,結果老三就傳給自己兒子了,結果老大兒子心裡不平衡了,最後刺殺了吳王僚自己繼位,這個老大的兒子就是闔閭。
闔閭後來又派刺客要離刺殺了想復仇吳王僚的兒子慶忌。歷史上兩大有名刺客故事皆出於吳國。
「兩大有名刺客故事」,這是一個帶點俠義的悲情故事(從人性的角度看)。為何這麼說,請你往下慢慢細看。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何為「南季北孔」?
「南季北孔」是儒家思想源的一種說法。這些年爭議比較大,本文暫且擱置不述。南季指季札,北孔指孔子,民間傳說南季是孔子老師。
其實歷史上的真相應該是:魯國的孔子很仰慕於年長25歲的吳國公子季札。在其儒家思想形成中借鑑了季札的許多理念,從而使「孔子思想」具有十分鮮明的季札因子。後來孔子思想又吸收了老子的部分思想,豐富了儒家精神內涵。
現有的史籍中記載孔子和季札只有過兩次直接的接觸。可見,季札在當時的名望。
第一次是公元前544年。孔子8歲,季札33歲。季札聘魯觀周樂,孔子是小小的看客,《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和《史記·吳太伯世家》均有詳細記載。
第二次是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孔子37歲,季札62歲。季札在聘齊途中,長子不幸病逝,孔子帶弟子現場觀看了季札葬子的全過程,《禮記·檀弓下》中有詳細記載。
而季札是何許人呢?
當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
其中季札是壽夢四個兒子中最知書達禮、仁愛賢明的一個,也是最受壽夢喜愛寵溺的。
壽夢始終想要把王位傳給他。這位季札就是「南季北孔」中的南季。
生性散淡、志向高遠的季札怎麼會接受皇位承繼呢!於是,他百般拒絕和躲避。
吳王壽夢臨終前,把兒子們都叫到身邊,反覆囑咐長子諸樊,王位一定要兄終弟及,以便最後傳到季札的手中,諸樊等兄弟感泣而應。
吳王壽夢去世後,諸樊繼位(史稱吳王諸樊)。
諸樊去世後,餘祭繼位(史稱吳王餘祭)。
餘祭去世後,夷昧繼位(史稱吳王夷昧)。
夷昧臨死時,他重申父兄之命,要季扎接替王位,季扎再度拒絕並遁逃到邊邑延陵躲藏起來。
當時社會及後人對季札評價頗高:認為季札是世間高士,視富貴如秋風,是不羨王位的千乘王,人間的神仙。
季札隱匿後,國不可一日無君,群臣遂奉夷昧的嫡長子僚為王,史稱吳王僚。
此時,闔閭出場了。
闔閭影視形象
闔閭原名公子光,老爸是吳王諸樊(吳國第22任國王)。
此時,公子光不服,常私下發牢騷:「按兄弟排,應該是季子禮當國君;如果一定要按兒子排,應該我才是真正的嫡嗣,應該做國君呀。」
心有不甘的闔閭開始偷偷豢養門客以謀求當國君,不久便招納了兩個著名門客:
伍子胥(作吳王闔閭軍師後,為吳興盛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屈死小人讒言)和專諸(生卒不詳,死於公元前515年,又作鱄諸,春秋時代吳國棠邑人,為當時著名的刺客。專諸是屠戶出身,對母親非常孝順。和伍子胥是肝膽相照之友)。
終於等到機會,公元前515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鎧甲的武士,備辦酒席宴請凱旋歸來的吳王僚。
吳王僚做事一向縝密仔細,可是這天有些大意,也許是得勝回朝,意氣奮發,大意了。
他雖然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裡,門戶、臺階兩旁,也都安排了親信,夾道兩邊站立的侍衛,也都舉著長矛。可是,如同擺設。
酒晏到高潮時,公子光藉故離開,專諸出場獻魚,到僚跟前後,專諸從魚中抽出魚腸劍,刺殺了吳王僚!吳王僚當場斃命。
雖然他的侍衛人員也殺死了專諸,但群龍無首,吳王僚的手下此時混亂不堪。公子光趁機放出埋伏的兵馬,誅殺了吳王僚的全部部下。
公元前514年,公子光登基,成為吳國的新君主——吳王闔閭。闔閭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此為吳國內第一刺殺故事,也是史上有名的。
公子光如願當上了吳王。
僚的兒子公子慶忌逃到了艾城,開始廣招死士,遊說並邀請其他的國家幫助,準備攻打吳國,替父報仇。
吳王闔閭聽說後,日夜難眠,便召見伍子胥商議對策。
此時,伍子胥又推薦一門人刺客:要離。(生卒不詳,死於公元前513年,春秋時期吳國人,生活在吳王闔閭時期。其父為職業刺客,要離為屠夫,後由於成功刺殺慶忌,為春秋時期著名刺客。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餘,腰圍一束,形容醜陋,有萬人之勇,是當時有名的擊劍能手。足智多謀,以捕魚為業,家住無錫鴻山山北。)
闔閭、伍子胥和要離見面後,便商議一計,伍子胥帶要離上朝,要離假意請吳王出兵伐楚,吳王大怒命左右砍掉要離的右臂,關進監獄。
緊接著伍子胥吩咐獄卒放走要離,吳王便殺了要離的妻子和兒女。(要離為了忠義,不惜犧牲妻女,可見其愚)要離逃出吳國。
慶忌雖然聰明,卻難以想像會有如此殘忍的苦肉計!非常信任要離。不久慶忌的密探來匯報要離的妻子兒女都已經被吳王殺了,慶忌便完全相信了要離。
三個月後,慶忌出兵伐吳,慶忌與要離同船出行。
行至中途,後面的船跟不上了,要離勸慶忌到船後面催促一下!慶忌坐下後,要離左手持短矛站在一邊,忽然江上起了大風,慶忌借風力挺矛刺入慶忌心窩!
慶忌忍著劇痛,一把抓住要離,將他提離地面,說:」敢行刺我的也算是個勇士了,我死後不要殺他。「
說完慶忌氣絕身亡。
慶忌的手下不敢違背命令,就放了要離。
回到吳國後,吳王闔閭興高採烈地要為要離慶功,要離卻淚流滿面地拒絕說:」我因為貪圖一時之名,妻子兒女被殺,自己身殘,還殺了信任我的人,我還有何面目活下去。」(要離臨終醒悟,也算不晚。雖然他成就了吳王闔閭的大業,但自己也因成功行刺而成了著名刺客。史上有名,也算喜悲共攤了)
說完橫劍自刎。這是吳王闔閭在位時第二次刺殺。
最終雖然吳王闔閭成為春秋五霸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霸主,但他的爭霸戰績遠沒他兩次僱人刺殺而揚名而成為傳奇。
由此可見,一將功戰萬骨朽,真言也。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創者。
文字參考:百度,一切是浮雲、講故事的翁老頭、趣知道、歷史人物故事會等公眾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