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的孤軍長官哪去了?
一個是紹興老鄉,一個是相韓本家。
管虎執導的《八佰》終於解禁和觀眾見面了。
不出意外,有人看得熱淚盈眶,有人拍磚吐槽。筆者無意站隊評判,只想說,這不是紀錄片,適當演義無傷大雅。
這裡要說一說在片中未曾出場的兩個人物,也就是國軍88師524團團附(相當於副團長)孤軍英雄謝晉元的兩位頂頭上司。
【管虎與秦漢】(網圖)
一位是紹興老鄉——國軍88師中將師長孫元良。
據《陽川孫氏宗譜》載,元末孫氏始祖塗陽公從富春遷居陽嘉龍,遂為望族。
孫氏書香門第,文武舉子輩出。孫元良的胞叔孫震軍上將為近代陽嘉龍孫氏軍人之翹楚。
孫元良,祖籍紹興縣齊賢鄉(下方橋)陽嘉龍沙田村,秉承祖訓,勤奮好學,經李大釗推薦,入學黃埔軍校,成為黃埔第一期學生。後來,他的88師成為蔣委員長的嫡系皇牌德械師。
【孫元良】(網圖)
電影《八佰》以孫元良將手下524團一營棄於四行倉庫抵禦日軍的悲壯故事而改編。
當時,蔣委員長下令88師整師留守上海,反擊日軍,向國際表明抗戰決心,以爭取同情與支持。孫元良老早軋出苗頭,認為這只是作秀抵抗,徒增犧牲(關鍵是身家性命難保),於是抗命只留一個加強營400餘人(號稱800人)退守上海蘇州河邊的四行倉庫,作最後的抵抗,而自己「轉進」去了南京。
人稱「飛將軍」的孫元良的腦瓜特別好使,總能審時度勢,丟卒保車,使自己化險為夷。無論身陷怎樣的險境,他總能神奇般地脫險,全身而退。
像孫元良這麼聰明的人,確實打不了硬仗的,做個「師爺」或許綽綽有餘。
【孫元良與戰友】(網圖)
1935年,孫元良來齊賢認族祭祖。1946年中秋,他再次帶來一幫部屬來祖籍地小住,把個陽嘉龍小地方弄得很是轟動。可見,孫元良還是比較認同紹興血統,尋根念舊的傳統觀念頗深,還算是個有情懷的人。
孫元良有本自傳《億萬光年中的一瞬》,有人說他搞不懂「光年」,其實也未必。如果把「億萬光年」喻為「歷史長河」的話,人的一生何嘗不是「一瞬」?只是孫將軍享年103歲,比大多數人的「一瞬」更持久一點罷了。
孫元良將軍有個兒子叫孫祥鍾,而我們更熟悉他的藝名——秦漢,說到秦漢又會聯想到林青霞,他倆在75年臺版電影《八百壯士》中均有參演,嫩得不要不要的。
【秦漢與父親孫元良】(網圖)
另一位是相韓本家——國軍88師524團上校團長韓憲元。
相韓在海南一支,稱瓊韓。民國歷史上最顯赫的宋氏家族——宋氏三姐妹的父親宋耀如原名韓教準,即為海南文昌韓氏。
韓憲元,相韓琦公30世孫,海南省文昌市邁號鎮水北村人,同樣出生於書香世家。韓家五兄弟,四人黃埔軍校畢業,一個少將、兩個上校、一個少校。長兄憲元為黃埔軍校三期、中央軍校高教一期畢業生。其胞叔韓定遠任國民革命軍中將副軍長。
【韓憲元夫婦】(網圖)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韓憲元親率國軍88師524團防守閘北,經兩個月的浴血奮戰,守土未失。《申報》記者火線採訪,作《韓團長訪問記》的報導,韓憲元有親筆題詞:「抗戰圖存」。
11月,孫元良下令留下524團一營謝晉元部死守四行倉庫,韓憲元奉命退守南京,駐防雨花臺。
【韓憲元與戰友】(網圖)
12月10日,日軍大舉進犯南京。蔣委員長等中央要員早已撤離,時有部屬勸言:「南京危在旦夕,宜速撤退」。韓憲元嚴責:「你們願為亡國奴嗎?我誓與陣地共存亡」。
雖經兩晝夜苦戰,終因彈盡援絕,韓憲元與全團官兵一起壯烈殉國,時年32歲。國民政府追授其陸軍少將軍銜。
而此時的孫元良師長再一次神秘失蹤,幾日後,孫師長神色得意地孤身出現在了武漢。可是這一次扮演難民出逃,其一貫出色的演技恰好被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發現,並收錄於他的日記中。
韓憲元殉國時,他的獨子韓為光才滿周歲,母親帶他投奔西貢外家。丈夫犧牲五年後,韓夫人因日夜思念亡夫,憂鬱而終。
【韓為光與父母】(網圖)
韓為光成年後,移民美國,現任南加州海南同鄉聯誼會秘書長。
【韓為光(左)與堂叔、堂姑父(韓定遠中將的兒子、女婿)在雨花臺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