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張怡微四年前獲得中國古典文學的博士學位後,回到了母校復旦大學,任教於中文系的創意寫作MFA專業。2017年,她開始接手學校的現代散文寫作課程,面向的學生既包括創意寫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也上普通本科生選修的大課。在備課和教學實踐中,因為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散文寫作教材,她開始在對既有材料的整理基礎上,自己撰寫課程實踐方案,並於2019年1月開始在《萌芽》雜誌上以專欄的形式連載。近日,這本針對現代散文的寫作指南《散文課》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散文的文體流變及散文的創意寫作教學等話題採訪了張怡微。
張怡微澎湃新聞:近年來,國內出版引進了大量創意寫作的教材,但確實主要集中在小說和劇本方面,您也說了撰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散文教材,那麼在您看來,為什麼散文教材無論上溯我們的近現代還是求諸國外,都是這麼稀缺的狀況呢?張怡微:首先,「創意寫作」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舶來學科。2009年,復旦大學才開始正式招收創意寫作MFA專業碩士,這也是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的第一個創意寫作MFA碩士點。2009年,復旦中文系在制定藝術碩士戲劇(創意寫作)學科培養方案的時候,分成兩大方向,一、小說創作的敘事研究與實踐;二、散文與傳記創作研究與實踐,這得益於復旦中文系優質的教學資源,小說方向我們的師資有王安憶、嚴鋒、王宏圖、梁永安等老師,散文和傳記方向有李祥年、龔靜老師。在散文方面,我們有學位基礎課「散文寫作實踐」、學位專業課「散文經典細讀」、「傳記經典細讀」等等,在MFA專業之外,中文系還有其他老師開設散文研究課程,如「周作人散文精讀」,我們的散文研究力量一直是很強的。
《散文課》,張怡微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我於2017年接手「散文寫作實踐」課時,李祥年老師已經退休,陶磊老師上過傳記課,龔靜老師上「散文經典細讀」。出於一個新手教師的下意識,我當然會著手尋找可用的教材,然後我發現可以直接使用的材料非常少,每周四小時課程備課花費的精力極大。我們有非常多的周作人研究、朱自清研究、汪曾祺研究,也有總體性的當代散文研究,但就是沒有可以每周上4課時,足以上滿16周的實踐課綱。在市面上海量的「創意寫作」引進教材裡,有非虛構的幾本,但沒有「創意寫作散文課」這樣的叢書。我最近聽說,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評論叢書」引進了一本哥倫比亞大學的寫作課,是菲利普·羅帕特(Philip Lopate)的《大師之路》,宣傳資料上寫,他曾經受邀在南京理工大學講授散文課,而這本書「會成為國內散文課書籍興起的肇始」。書還沒有上市,目錄上看不出是一個「教材」,可能也是美國散文作者的創作手記。現代散文教材稀缺,和高校課程建制有關係,我們的古代散文理論是很強的,無論是項目、專著還是論文、課程都不缺。此外,中國人說的「散文」(無論是古代散文,還是現代散文),和英美文學傳統說的「散文」也不是一件事(可以參考王佐良《英國散文的流變》)。其實,臺灣地區高校反倒是不缺現代散文課,我所交換、求學的學校都開設散文課,鄭明娳出版過《現代散文欣賞》、《現代散文》等專著,黃錦樹、高嘉謙編選過《散文類: 新時代「力與美」最佳大學散文課讀本》,周芬伶出版過《散文課》,張瑞芬出版過《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逢甲大學、東吳大學的現代散文課程講義,我都找來看過。那是一個漢語語境下,在高校進行現代散文教學且可以完成一年教學工作的散文寫作實踐課程方案。唯一的問題是,臺灣地區高校教師選擇拿來分析詮釋的文本,我們不太熟悉。有些臺灣地區的作家,我們也不了解。國內當代散文研究,我關注到《東吳學術》這幾年來開設了專欄,而且對「非虛構」文體表示了相當的關切。在我的書裡,我列舉了目前能找到的參考資料,方便從事現代散文教學的老師們參考。我也不敢說我寫的是散文課教材,我僅僅做了一個資料爬梳,和課程方案的參考。這是我三年以來教學工作的一部分總結,肯定是不夠完善的,勉強可以拿來使用。
澎湃新聞:與此相關,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承認,散文這個文體在當代的式微,包括原本散文發表的重要渠道文學類刊物和報紙副刊的沒落?您覺得散文這個文體在當代的需求和生存空間何在?
張怡微:如果說是廣義上的「散文」(只要不是小說、詩歌,就都算上)的話,每天在手機上閱讀人物稿、新聞稿、旅行紀實的人還是挺多的,大學生也有喜歡看散文的,他們會喜歡汪曾祺、李娟、張愛玲、北島等等名家的散文。報紙和期刊的沒落可能是文學生態發生轉化的重要契機,畢竟上海連書報亭都沒有了,疫情期間圖書館也長期不開放,發表在紙質刊物上的文章,除了網絡版,根本看不到,或者說,不方便看到。人總是有情感需求的,也有一些人對漢語具有一定的審美要求。簡而言之,總有人喜歡看好看的書寫,總有人喜歡看真實的、高質量的人的感情,只要這個需求還在,散文寫作就有閱讀和寫作的需求。除了《散文課》中提到的情感教育,還有一些散文的門類,會有心理學意義上的療愈功能,比方書信寫作、日記寫作,對自己的情感經歷、家庭內部的人際衝突做一些書面的整理,對於我們認識自己是很好的訓練。
又如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莫嶽三十六景:旅行寫作教學與葛飾北齋和梭羅式專注》,原載Caliban: French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是2018年的一期特刊,主題是「英語國家的旅行與探險寫作:人與自然界的相會」(Anglophone Travel and Exploration Writing: Meetings between the Human and Non-Human)。它介紹了美國愛達荷大學(University of Idaho)英語系主任斯科特窯斯洛維克(Scott Slovic)曾開設的一門「梭羅式旅行寫作」課程。這門課程當然有它發生的依據,即梭羅及其《瓦爾登河》背後依靠的自然觀作為哲學基礎。通過自然觀察和散文書寫讓學員重新思考人、自然和神之間的關係,連帶訓練年輕人觀測、探險、合作等荒野生活技能。這一方面,清華也有類似的實踐,讓大學一年級的學生第一年暑假下鄉勞動,當一個禮拜農民或者當一個禮拜工人,找一個沒有手機信號的村子。花蓮的東華大學寫作課程,也有類似的自然書寫訓練營,有的專門看鳥,有的專門看蝴蝶,有的看鐵道,代表作家有劉克襄、吳明益、徐振輔。徐振輔是臺大昆蟲學系的學生、地理系的研究生,他已經寫了很多自然書寫的專欄,有的也在《萌芽》雜誌發表,培養了自己的年輕讀者。他寫過一篇《漫遊者們》,開篇寫在爪哇島最西端,一個名為烏戎庫隆(Ujung Kulon)的三角形半島夜宿,他們的目的是尋找(也許是犀牛的)獸徑,他在溪水裡洗澡的時候,許多螃蟹幼體字紋弓蟹逆流上溯,無畏他作為障礙物的存在。這令他想起以色列邊境上的貝都因人(Bedouin),「他們是拒絕國家收服的遊牧者,在沙漠中合力建造短暫的居所,不久後自行或者被政府拆除,人群蜉蝣似地流散。等到偶然的機遇下再次聚合,短暫交會,然後再次流散。貝都因人是洄遊的蟹,或者說,蟹是大海的貝都因人」。在這裡,他打通了人和物的差別。這種寫作方式,並不是通過文獻差異比對後形成的知識,而是發明了新的情感聯結方式,重置了自然之物之間的關係。人要謙卑地退到自然之後,通過平等,重新感受其他自然之物,在生命的運行中,訴求是什麼、困難是什麼、難以割捨的又是什麼。這一類寫作,經由通識教育的展開,其實也是會有新作者和新讀者誕生的。而且他們的寫作方式,一般會是散文。
所以我反而不太會為「散文」擔心,我覺得散文這個文體在當代的需求和生存空間在於重新看待人的情感與自然萬物之間的聯結方式,這裡面可能需要調度一些哲學知識、動植物知識、心理學知識,我們是缺乏一些本土化的教材和新穎的訓練方式,但它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危機。散文大有可為,因為它真實,它在無中生有,在不斷地經由外界、經由心靈內部拓荒和命名,近似於發明。散文寫作也完全可以和通識教育各學科結合在一起,寫作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
澎湃新聞:就散文文體本身而言,原本的所謂「美文」,原本的重要大類比如書信,可以說都已經消失了,從題材來說,單純的詠物、寫景也比較少見了,以前強調的散文的「文筆」,散文的抒情性,都好像不是原先理解的那麼回事了,所以,當代的散文寫作是不是存在文體觀念的重新定義和典範的重新樹立呢?
張怡微:其實還是有很多人在詠物寫景的,尤其是在報紙副刊上,它是純粹休閒的、自娛自樂地分享生活情趣的文學文化方式。白話文運動之後,中國精英的知識分子對於白話散文的未來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且對於這個新文體有很強的自覺。戰前的現代「散文」是探索性、實驗性的,關於文類的界限和定義,要等到戰後才慢慢確立下來。我在很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余光中先生在1963年提出過「創造性的散文」(creative prose),他認為好的現代散文是「超越實用而進入美感的,可以供獨立欣賞的……」這是他的標準。我的理解是,它是現代散文在白話文運動之後本應抵達的審美目標,因為戰爭而擱置了,在當代進入到了一個復興還魂的階段,但已不再具有理想主義色彩,而是降落到藝術與生活的關係中去了。也有人沒有放棄。朱光潛在《詩論》中談詩和散文的不同,認為「詩宜於抒情遣興,散文宜於狀物、敘事、說理。懂得散文大半憑理智,懂得詩大半憑感情」。這種對於知性的要求其實是傳承到了1995年王安憶的《情感的生命》一文中對散文審美的要求,就是「理性地運用感性、對思想有感情」;「情感的質量就是散文的質量」、「尖銳和痛苦是情感的質量的來源」。
澎湃新聞:從前,我們比較習慣將散文和小說對舉而論,現在更通行的可能是非虛構與虛構的界定,但是所謂的非虛構寫作似乎更偏向於紀實和敘事的面向,您覺得非虛構的大行其道對於傳統散文文體有覆蓋嗎?兩者的區隔又在哪裡?
張怡微:「非虛構」在當代是不缺教材、經驗和導師的,無論是國外引進,還是國內原創,我們都能找到很好的資源。這說明「非虛構」訓練的可傳達性要大於「現代散文」。王安憶教授今年就在復旦創意寫作MFA開始了「非虛構寫作實踐」課程,從美國紀實文學名作《冷血》、《被仰望的與被遺忘的》講起。她認為中國早期的調查報告如《尋烏調查》,其實對中國當代非虛構寫作影響也是很大的。非虛構大行其道說明讀者對「真實」的渴望在增強。比方捷克作家基希(EgonErwinKisch 1885—1948)曾經舉過一個被多次引用到的例子:遊記在描述錫蘭這個地域時會寫道:「珍珠島的美麗,衝激海岸的波濤的音響,永遠在顛簸的木筏,往昔的王宮廢墟,以及其他關於自然的美及古代文化的遺蹟諸如此類的東西,對於可厭而又可怖的日常生活,隻字不提。」而面對同一描述對象,報告文學的論述方式是:「從十月到一月之間,有三萬以上的兒童因疾病和營養不良而死亡。這裡的百分之八十的兒童,餓得連走到學校那樣的力氣都沒有……這裡的人民吃著草根樹葉,每日繼續有人走著由乞討到餓死的道路。」前者就是散文,後者會在「非虛構」寫作中很受歡迎,它有明確的時間、數字、社會關懷、全球化視野和批判性。散文的眼睛是藝術家的眼睛,非虛構的眼睛是新聞記者、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的眼睛,他們當然都看到了「真實」,但前者的藝術真實是創造出來的,後者沒法創造,它一定是現實生活提供的素材,它一定是發生過的事。
澎湃新聞:另外就是隨著發表渠道的變化,新媒體寫作對於當代散文文體的影響似乎也非常直接,新媒體寫作重視追趕熱點新聞,從傳統的使用穩定的「典故」變成了強調及時更新的拋「梗」,為了不挑戰讀者的耐心而對文字的閱讀爽感有強迫症,包括流行語言的高更新率,對於這些影響的利弊進退,您怎麼看?
張怡微:作為寫作教師,我很難去欣賞新媒體語言,它的社交功能遠大於文學功能,藝術價值幾乎就是沒有,但它的傳播效率很高,那不是我們學科追求的事情。但每個時代都會存在這樣的流行語言,每個時代也都會出現很好的文學語言,這並不是這個時代才有的問題。對普通讀者來說,他喜歡看什麼,大數據就投餵什麼。他如果滿足了,那就夠了。如果不滿足,他就會去尋找新的信息,新的表達方式。新媒體寫作從即時性而言,還是隸屬於新聞寫作的。文學受到「時間」、時效影響沒有那麼大。
2019年散文寫作實踐課程採風作業「上海地鐵」匿名評審會澎湃新聞:聊回散文的寫作教學,您在書中強調散文寫作的前提是認識情感的層次,能夠理解複雜的情感,所以這種訓練的提升,有如陸遊所說,「工夫在詩外」,關聯到情感教育、人生閱歷等等,那麼對於這些「詩外」的工夫,在教學上有可能去推動麼?張怡微:還是有可能的。我們沒有特別完善的情感教育,普遍來說,女性兒童會被容忍在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傾訴,男性兒童則一般不被鼓勵太過頻繁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大部分人是在和父母的衝突、和愛人的衝突之中,通過受挫、傷害自我療愈,這個過程是很艱辛的,很有可能留下後遺症。這不是文學的問題,而是人生的問題。但是,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幫我們梳理這些情感的層次,讓我們理解到情感的複雜性,理解到經營一段關係很可能是失敗的,讓我們理解到愛是一種知識,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文學寫作,是學習這門情感知識的一條路徑,不是唯一的路徑。
澎湃新聞:您還談到,訓練理解複雜情感的能力也需要戒除對於經典文本累積的刻板印象,並且以《背影》《荷塘月色》為例進行了解析,在散文從形式到內容到標準都發生了巨大遷變的今天,您覺得那些具有典範意義的經典文本應該被以怎樣的方式打開?它們能夠給今天的寫作者提供的借鑑又主要在哪些方面?
張怡微:我會提一些問題。例如親情為什麼會成為歷史,愛情為什麼會成為歷史。或者講一個友誼故事。好的故事之所以會流傳,一定是有心靈力量的。如果《背影》、《荷塘月色》的文心真的如「刻板印象」裡那麼單薄,我們不會記得它,它也不會成為經典之作。優秀的情感散文都是心靈的冰山一角,那一角是審美的一角,非常透明,一點也不朦朧,「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覺得《背影》依然是一篇很好的親情文章,寫了一段我與父親至疏時期的心靈史。它沒有在歌頌什麼,記憶書寫的本身就是一種秘密的心靈揭露,沒有經過自我防衛的修改,它就是寫了難過。對父親的愛太複雜了,想起來就很難過。那就是情感的真實。它給我們提供的借鑑就是,通過文學學習鑑別情感的質量,其實有助於了解他人和自己的隱秘人格。散文是一個非常世故的文體,它能照亮我們情感的傷痛。
澎湃新聞:創意寫作在國內初興之際,大家都會討論寫作到底可不可教的問題,但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小說的寫作教學已經有了完備的教學體系,從結構的搭建、語言風格的錘鍊到具體的人稱使用、場景練習,有完全可以細化和實操的一套東西,那麼散文呢?在您看來,散文的教學是不是也應該建立這樣一套細分的寫作方法或至少是可實操的訓練系統呢?
張怡微:我覺得是可以的,我也在努力去做,但我僅僅提供了我個人的方案,它一定是不完善的,還需要很多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人一起合作。我最近看了一本很好看的書,《北大附中創意寫作課》,作者李韌老師。我不認識他,但我很喜歡他提供的課程方案和作業設計。比方說,在他的課程裡會專門設置「回憶錄寫作」,讓學生給自己做調查問卷,甚至讓他們書寫自己每時每刻都有機會遭遇的「死亡」。他認為「凡是受教育的人,都應該會寫作」,哪怕他們未來都是理科生。寫作教育在他的課堂裡,其實是非常接近生命教育的,是形上學的基礎課。我們不能保證年輕人未來不遭受事業的失敗、情感的挫折、生命的威脅,當然他們也可能過得一勞永逸、一帆風順,但只要他們有精神生活的需求,小時候的訓練會給他們提供一些路徑,去省思自己、去觀看世界、觀看他人。
澎湃新聞:《散文課》之後,您還有沒有進一步拓展深入散文教學的寫作計劃呢?
張怡微:我其實還在寫,但是寫的範圍可能超越了普遍意義上的「散文」授課內容。比方我剛寫完了旅行散文書寫,還想寫點音樂、美術,包括民族志寫作、新詩寫作對散文的啟迪等等,還沒有想好。
澎湃新聞:據出版社反映,這本書在中學語文老師中很受歡迎,解鎖了新的讀者群體,您在書中也多次提及中學語文教學為我們奠定的一些關於散文的基本觀念,那您覺得自己這本書對於中學語文教學可能可以提供一些什麼啟發呢?
張怡微:這個我很意外,因為我覺得中學作文訓練是很熱鬧的。不過散文的應用確實非常廣泛,我們從小到大最親切的文體就是現代散文,它更自然、更貼近生活,也有實用性,因為不管什麼專業,高考都要寫作文。我們未來工作上需要寫述職、辭職報告,郵件裡需要處理感情問題,其實都會涉及到散文寫作的訓練。我不敢說我提供了什麼啟發,但我梳理了一些文獻,提供了一些參考文本,希望對有需要的老師和同學提供參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