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清明祭掃「觸網」:預約錯峰寄哀思 代祭「勿忘告乃翁」
中新社成都4月1日電 (賀劭清 單鵬)將黃白色的菊花插在墓碑旁的灌木叢,白色塑料盤放滿糖果、蜜桔……清明節前,成都市民蘇子豪按照在網上提前預約好的時間,帶著侄兒來到成都市磨盤山公墓祭奠逝世的親人。
清明節前祭祖掃墓是中國流傳千年的傳統習俗。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中國多地祭掃加速「觸網」,預約錯峰祭掃、雲祭掃、代祭掃等成為「熱詞」。
「每年清明前都會來這裡和他們說說話,通過網絡預約入內還是第一次。」蘇子豪回憶,小時候父母會帶自己來磨盤山公墓為爺爺奶奶祭掃,現在自己也會帶著晚輩懷念長眠於這裡的父母、爺爺奶奶。幾十年來,祭掃的方式不斷更替,香蠟紙錢逐漸被鮮花所取代,但親人間的羈絆、對逝者的緬懷卻從未改變。
日頭漸高,在離磨盤山公墓正門尚有一公裡的路口,已有小販在路口支攤售賣祭掃用的鮮花。越靠近磨盤山公墓,鮮花攤便越密集。
「往年清明節前的周末,這條路堵得車都開不動,更別說停車了。」小販顧紅梅(化名)將她當天凌晨4時從花市背回的菊花修剪枝葉後,麻利地插進身前塑料水桶中。這位從事祭掃用品銷售20多年的大姐介紹,今年實行預約制後市民錯峰祭掃,雖然周末祭掃人數銳減,但工作日祭掃人數卻有所增加。
磨盤山公墓的安葬區內,三名代客祭掃的工作人員輕輕擦拭墓碑上灰塵,擺上花籃,宣讀祭語後三次深鞠躬。「代客主祭人」傅文莉介紹,通過網絡請工作人員代為祭掃並非新鮮事,多地公墓幾年前便有推出,只是嘗試者寥寥。而受疫情影響,不少市民祭掃不便,今年以來她已擔任了十餘次宣讀祭語的「代客主祭人」,磨盤山公墓正研究如何豐富代祭服務內容,讓儀式感更強。
「中國傳統就是『家祭無忘告乃翁』,有什麼重要的事都會在祭掃時告訴先輩。」傅文莉說,她宣讀的祭語都是諸如孫子上網課、兒女結婚、買了新房子等家長裡短,大家就是想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告訴逝者「我們過得很好,不用擔心」這件「大事」。
成都市磨盤山公墓主任楊成龍介紹,從驚蟄萬物復甦到清明節期間都是傳統祭掃高峰,為了彌補部分民眾因疫情不能現場祭掃的遺憾,磨盤山公墓對外開放後特意舉行了一場集體祭掃。「這是對公墓代客祭掃的集中展現,同時也是為了緬懷抗擊疫情中逝去的『白衣戰士』,祭奠逝去的生命。」
為了讓民眾足不出戶也可通過「雲端」寄託哀思,當前廣東、北京、四川、甘肅、海南等中國多地民政部門推出了網絡祭掃平臺。記者在四川省民政廳打造的「仁孝四川綠色祭奠」平臺上看到,選擇「申請網上紀念館」後,便可為逝者創建紀念館,在指尖完成拜祭、獻花、寄語、悼念等祭掃流程。
隨著越來越多人網絡祭掃、綠色祭掃,成都文殊坊銷售紙錢、冥幣、蠟燭等傳統祭品的商店生意日漸式微。「祭品生意最火的時候,這附近有二三十家店,但這幾年每年都有幾家關門,如今剩了不到十家。」在成都文殊坊經營祭品生意20餘年的黃東(化名)表示,20多年來,他見證了門前這條街祭品生意的興盛,也見證了凋零。
年屆八十的巴蜀文化專家袁庭棟認為,民間祭掃是歷史延續的結果,疫情讓早已有之的網絡祭掃、代祭掃被更多人接受,畢竟相對於在哪裡祭掃,祭掃不祭掃更為重要。「我們這一輩人很多是無神論者,明知道父母看不到,但還是堅持清明節前祭掃,為的就是用行動告訴兒孫,你們的祖輩在這裡,不要忘記他們。」(完)
【編輯:葉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