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笙歌懷念《曲聖魏良輔》

2021-02-19 舊時風月

一月九日 周六 時天和氣清

第二次進曲園,俞平伯曾祖父俞樾的故居。山茶花妖冶,南天竺一叢叢掛滿小紅果果。冬陽躡手躡腳在春在堂爬行,賽金花曾經用過的鋼琴在一旁,曾經刻書的雕版塵封在玻璃柜子。遊園的時候耳邊廂有曲笛聲婉轉,欣和曲社的曲友們唱著崑曲——《琴挑》《喬醋》···


八十一歲的柳繼雁奶奶在細心教社裡的曲友《遊園》。她們拿著扇子,排著身段,園子十分靜悄,幾句蘇白柔軟。


曾經住在附近九如巷的張家閨秀們也常常來曲園拍曲,因為俞平伯特別喜歡崑曲。甚至在執教清華時,居住南院,家中仍聘一笛師,寫課畢及星期假日,則攜一籃,中置笛子曲譜及水瓶茶杯相屬,偕夫人公子暨笛師,到校後圓明園廢墟中大吹大唱,往往流連終日。

文人清曲跟專業演員是不一樣的一種存在形式,幾位知心好友,一個笛師,憑藉愛好與痴迷,便可愉悅度過一個個落寞的日子。

從明代起,崑曲雖歷經繁榮沉浮,至今卻未曾斷,甚至又興盛起來。於是,又懷念起一五年十月份看的《曲聖魏良輔》。臺上沒有才子佳人的你儂我儂,痴痴怨怨;亦沒有家國破碎繁華與蒼涼的大喜大悲,只有耳聞絲竹之樂,奏響一片笙簫,以及為了將南北曲子更好相融時常切磋的文人雅士們。

一直覺得,若一個時代一個社會,連普通百姓都迷陽春白雪的雅樂,車夫都知道著名劇作家,娛樂時間都交付給古雅的曲子、舞蹈、器樂,那該是多麼繁榮雅致的太平盛世。古人的精神享受真是高過我們千百倍。


明太祖朱元璋從小喜歡聽書看戲,知道通俗藝術在老百姓那裡影響力大的很。開國初,等廢了一幹元勳的武功,殺功臣告竣,就開始關心考察大明帝國的群眾文化工作.他在南京召見崑山百歲老人周壽誼,很親切的詢問周老:聽說蘇州一帶崑山腔很流行啊,田頭地邊大夥勞動完了都愛哼幾句,你會唱嗎?給朕來一段。


朝堂上,從老到少,人人都獻唱一曲。那時候的崑山腔還是比較像吳地小調,諸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這一類。

一場崑山腔的細緻打磨,正在拉開序曲。

多少音樂愛好者為了音律在苦苦鑽研,魏良輔就曾為了改革崑山腔執著且痴迷,「退而鏤心南曲,足跡不下樓者十年。」

他的家鄉盛行弋陽腔,而他卻厭鄙之。嘉靖年間(1522——1565年),他來到了當時南戲北曲十分活躍的太倉,居住在太倉南碼頭(現太倉市南郊鎮)。


婁縣的太倉,在元代已有「天下第一碼頭」的稱號,南戲在這一帶非常盛行,且不斷吸收當地的民歌、小曲,創造了所謂的「崑山腔」。崑山腔在發展中,與南戲的其他聲腔,如從浙江來的餘姚腔,海鹽腔,從江西來的戈陽腔,以及沿運河南流的北方的雜劇(北曲)發生交流。

魏良輔少年多才,喜好音樂,後潛心學習北曲,因無人點撥,故雖苦學而無大成。據說他和來自北方的唱曲高手王友山有過一次北曲技藝比拼,王的鐵琶銅箏穿雲裂石,魏良輔鎩羽而歸。落敗之下,轉而潛心鑽研南曲。

有一天,魏良輔偶然聽到深巷裡傳來跌宕起伏如江河洶湧般大氣磅礴的北曲,不由痴怔。


唱曲人便是張野塘。

張野塘是明代壽州人,善三弦,又善北曲。嘉靖年間,獲罪謫發太倉,後寓居太倉。魏良輔登時有相見恨晚之感。二人即結為摯友。彼時魏良輔已年過半百,有個待字閨中的女兒。基於對張野塘的欣賞,魏良輔便把女兒許給張野塘,從此翁婿攜手,共研曲律,更成一段佳話。


(最有CP感的嶽婿)

歷史上,魏良輔的身邊聚集了善洞簫的蘇州張梅谷,善笛子的崑山謝林泉,以及優秀歌手張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一批人,形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藝術沙龍。而舞臺上也是如此,笙簫琴瑟,琵琶洞簫笛子,好一派熱鬧紛呈。

臺上雖是數十幾個人卻絲毫不覺擁擠,精心講究過得站位、素雅相宜的戲服,大段優美的唱,無一不賞心悅目。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戲中的魏良輔運氣好到心想事成。當他苦心將南北曲相融時,乘龍快婿出現了;當他想實踐劇演時,有才華的學生又出現了。那人便是梁辰魚。


隆慶末年,崑山人梁辰魚以吳越爭霸興亡故事演繹傳奇《浣紗記》,標誌著崑曲由單純的清唱轉成了載歌載舞的戲劇。


崑劇繁榮如一夜梨花,豔壓群芳,士子文人爭用崑曲撰寫傳奇。此後,崑曲風靡一時。恰如明朝時期的蘇州人徐樹丕在《識小錄》裡的寫的:四方歌者皆宗吳門。漸漸,豢養崑曲家班成為士大夫之間的風尚。

對於許多崑曲票友來說,中秋良夜迢迢在虎丘唱曲是比家人團聚更唯美的企盼。從明至清,延續至今,蘇州仍舊保留這傳統習俗。


你看,豪門貴胄、官宦人家、文人雅士、庶民百姓,扶老攜幼,三五成群,都向這虎丘紛紛來也。


袁宏道《虎丘記》中便有記錄那盛況:「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臺上戲中人各自開唱,南曲綺麗,北曲蒼涼,各有各的妙處和韻味。


古老的江南水澤密布,槳聲咿呀,一曲水磨腔一唱三嘆,似美人凌波微步,似少俊月下淺吟。「水磨「本是指吳下紅木作打磨家具,工序頗繁,最後以木賊草醮水而磨之。故極其細緻滑潤,俗曰水磨功夫,以作比喻,深得新腔唱法之要。


眾人看戲,在踏月而歸之時尚能笑談戲中曲、曲中人,這樣一出帶來愉悅感覺得戲可謂是難得的好戲,那樣四方奇士雲集,絲竹管弦不絕的生活,心嚮往之。


一出大戲,雲集眾多名家。今之崑曲人上演晚明崑曲人,亦是向那迷人的時代致敬。


(好友眉嫵書)

何以解憂,惟有笙歌。只有絲竹之樂抵得過世間的人心涼薄。





相關焦點

  • 何以解憂?唯有風沙不敗的時代之花:解憂公主
    何以解憂?唯有風沙不敗的時代之花:解憂公主滾滾歷史長河裡,偉人如過江之鯽,能人賢士如天上之繁星,他們有的名垂青史,有的被時光之河掩埋。解憂公主就是這樣一位最普通的賢士,最高貴的女子。解憂公主本出生高貴,是煊赫一時的楚王劉戊的孫女。只因劉戊參與七國之亂,七國之亂以失敗收場,劉戊兵敗身亡,其罪行累及家人,解憂公主一朝跌入谷底,受人猜忌、排擠。但萬幸的是,解憂公主因為年幼,被免除死罪,保住了性命。
  • 《我是餘歡水》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最後還是要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 疫情之下,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杜康酒解憂愁」,從古至今無人不曉。無論是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還是北宋哲學家邵雍的「吃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只把那愁山推倒」,都充分說明了杜康自古以來的地位。那麼,杜康酒為何這麼神奇,它的獨特之處在哪裡呢?記者查閱大量資料,杜康酒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其「三大不可替代性」。5000年前,酒祖杜康在河洛大地得出「三蒸三釀、五齊六法」的釀酒法,創造了最早的釀酒之術和華夏酒文化。
  • 背一背 |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王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人生難得幾回醉?酒,是中國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也是一種人生的寫照。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叫來不上船,自稱也是酒中仙。
  • 10.1 曲聖魏良輔 蔡正仁:講這個歷史,是崑曲界的一件大事
    魏良輔,是我們崑曲人名副其實的祖師爺。觀其一生,沒有大起大落的坎坷,也沒有躊躇滿志的豪情,唯有「足跡不下樓十年」的痴醉流傳人間。曾永義的劇本沒有臆造的情節演化,還原了第一代崑曲人打磨「水磨調」的歷史。「說句老實話,我演了幾十年的戲,這樣的戲頭一回演。
  • 嚴肅滴扒一扒《曲聖魏良輔》
    關注本屆崑劇節的小夥伴肯定期待《曲聖魏良輔》這齣戲。看戲之前,我們先來扒一扒充滿謎團的魏良輔、張野塘、過雲適,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本文作者:金豆豆本文圖片來自於江蘇省崑劇院,文中關於魏良輔籍貫南昌的考證資料,部分由新風樓樓主王令策先生提供,由衷感謝。
  •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真的嗎?
    人們常開玩笑,「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幸福都是短暫的」……真的是這樣嗎?
  • 何以解憂,唯有泡湯——有感於《女湯》
    何以解憂,唯有泡湯
  • 何以解憂?唯有奶茶!屬於你的快樂來啦!
    (圖片來源於網絡)/何以解憂,唯有奶茶,一杯從前年一直火到今天的髒髒茶,烏名見客把這一杯做到了極致!——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何以解憂 唯有暴富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 三本絕對值得追的新書:何以解憂,唯有好書,絕對符合老書蟲口味!
    今天給大家推薦三本絕對值得追的新書:何以解憂,唯有好書,絕對符合老書蟲口味! 第一本 黑血粉《顛覆了這是皇帝聊天群》 主角是一個歷史專業的高材生,還是一個專業的網絡噴子。
  • 【小美碎碎念】《解憂公主》-何以解憂?唯有劉解憂
    在這麼多的古裝劇裡面,唯一讓我惦記上的就是在CCTV8套上播出的《解憂公主》,聽說是張歆藝和袁弘的定情之作,就完全控制不住小美八卦的小心臟了!!(其實真實歷史是這樣的:劉解憂嫁到烏孫國50年,先嫁給烏孫國的國王,國王死後又嫁給國王的表弟,表弟死了以後又嫁給她第一個丈夫和匈奴女人生的兒子。。。說是經歷四朝嫁了三代君王)混亂到小美已陣亡。
  • 何以解憂唯有男優 從《霜花店》開始,花郎的人設一直都沒變…
    老話說的好,何以解憂,唯有男優。何以解霾,唯有花郎。不需要多解釋了吧,看劇名+海報就已經能知道這劇的基本畫風。國讎家恨美少年,是永恆的賣點。不過,其實它比我想像中正經得多嘞。
  • 何以解憂,唯有吃肉!
    嗯哼~何以解憂,唯有吃肉!這一路走來,食物鏈頂端的我們肉肉吃的還少嗎~可是優秀的不多、記憶深刻的鮮少、值得二刷的更是屈指可數,以往推介過的就不再冗述了,歷史信息翻翻呀~趕緊拿起筷子開始本期的肉肉大快朵頤吧!
  • 何以解憂?歡迎光臨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這裡有一切
    何以解憂?歡迎你光臨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這裡有......《解憂雜貨店》不是一本關於心靈雞湯的口水文,它是一本推理小說。出版的當年即獲中央公論文藝獎,這部作品越過推理小說的範圍,卻比推理小說更加扣人心弦。
  •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曹操詩全集!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 電視劇《安家》讓我們默想:「何以解憂?唯有安家」
    因為這部劇照進現實,對應每個人在安家路上的曲折和美好,同時這部劇也讓很多人真正明白家的意義,很多人在房價居高不下的高壓下的甜蜜的負擔和煩惱,讓我們思想--世界之大,何以安家?  房子就是家,家就是幸福  《安家》讓很多人深思。
  • 何以解憂?明治雪糕打造專屬年輕人的「解憂小酒館」
    (原標題:何以解憂?明治雪糕打造專屬年輕人的「解憂小酒館」) 烈日炎炎,治癒你的不僅僅是空調,一支口味微醺、濃醇的雪糕也可以。
  •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中國人對酒的研究與運用,可謂爐火燉青。自從有了酒,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們演繹出無數的精彩故事。「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酒幌子」,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於是,就有了武松酒後伏虎的壯舉,魯智深醉打山門的英雄氣概,劉姥姥醉臥怡紅院的千古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