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上虞第二批12位醫護人員作為浙江省第四批抗擊新冠肺炎緊急醫療隊出徵武漢的第24天。其中,紹興市上虞中醫醫院(邵逸夫醫院紹興院區)此次有8名隊員逆行武漢,他們被編入邵逸夫醫院援鄂醫療隊在武漢協和腫瘤醫院(專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8樓病房工作。
湖北
加油!
2月13日凌晨,收到動員令,中醫醫院迅速在院內進行號召,短短30分鐘時間,近80位醫護人員主動請戰。經醫院綜合考慮篩選,最終甘軍、孫偉義、單奇傑3位醫生和鍾麗麗、章佳、邵麗華、陸偉娣、金瑩瑩等5名主管護師應召入隊。
甘軍:定不負所托,帶隊平安凱旋
疫情暴發後,呼吸科主任醫師甘軍擔任中醫醫院新冠肺炎診治專家組組長,負責疑似病例會診鑑別工作,並主動請纓加入醫院抗擊新冠肺炎衝鋒隊擔任隊長,隨時準備衝鋒在前。
此次出徵,他擔任了中醫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隊長,同時被任命為紹興市第四批馳援武漢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和邵逸夫醫院援助武漢協和醫院醫療隊臨時黨總支第二黨支部委員。
目前,他擔任重症病區帶組醫生,負責病人醫囑下達等醫療任務,需要隨時了解病人病情變化並給出診療措施。通過他和團隊的努力,93歲重症老人病情獲得明顯好轉,合併有尿毒症、腎移植的兩名重症患者病情趨於平穩……作為隊長,除了完成醫療任務,他還要參加科室行政會議,協調相關工作,時刻關注隊員的工作、生活狀態。
同為醫務工作者的妻子,擔心有高血壓和腸胃病的丈夫負荷不了高強度的工作,稍有不慎會被感染。但甘軍說:「能夠支援武漢抗疫一線,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光榮使命,我必牢記使命,不負所托,堅決完成支援任務,帶隊平安凱旋。」
單奇傑:待平安歸來,抱一抱我的孩子
妻子再過一個多月就要生產,而急診科醫生單奇傑卻毅然選擇遠赴武漢支援抗疫。他信心滿滿地說:「我有戰勝疫情的信心,回來後剛好可以看到孩子出生!」
凌晨2:30,伴隨著鬧鈴聲,單奇傑準時醒來,快速起床洗漱,奔赴重症病區這個戰場。凌晨的清潔辦公區域,醫護人員們正在忙碌地開展工作,他仔細穿戴好防護裝備,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這是他在武漢後的第一場戰疫,而此後,他都以這種嚴苛的方式開啟每天的工作。
進入病房,霧氣遮蔽了他的雙眼,但他的內心很平靜,馬上投入交班工作,迅速記下病區和病人的情況,進入病房採集病史。隔離病房的部分患者情緒緊張、焦慮。他知道緊張和焦慮對於病情不僅毫無幫助,甚至會影響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所以他的工作不僅僅是採集病史,而是盡己所能,對患者進行安撫,給予鼓勵,在這裡他就是患者的依賴。
有一天上完夜班,他拍了張自拍照給妻子報平安,看到丈夫憔悴的面容,妻子心疼地說:「這是我認識的最醜的他,我從沒看到過他這麼邋遢,但突然覺得他鬍子拉碴的樣子還挺帥。」
孫偉義:出徵武漢,圓我一個夢想
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孫偉義和同院護士長的妻子陸靜波幾乎是同時收到簡訊:支援武漢,火速出徵!兩個人都爭著要出徵,最終妻子拗不過重症醫學科醫生的丈夫:那邊更需要我!於是,右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撕裂、保守治療不到一個月的孫偉義一瘸一拐地上了出徵的車,甚至來不及向母親道一聲「生日祝福」……
到武漢後,他與隊員們一起,來不及任何休息,就馬上投入到病人的救治工作中。第一天班是12小時班,帶著厚厚的口罩,悶在那裡要多難受就有多難受,而且所有的環境、同事都是陌生的,都要在一起慢慢磨合,靠著心中的信念他堅持了下來。
「面對新冠肺炎病人,說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是作為重症醫學科醫生,什麼樣的病人沒救治過,所以救治新冠肺炎病人,我們還是有信心的。經過半個月來的救治工作,心裡更加有底了。」孫偉義說。
「我總在想什麼時候輪到我去支援武漢,和那裡的白衣戰士並肩作戰。因為去武漢,是每個重症醫學科醫生的夢想。」他說,「只有來過了,才能真正體會到這裡的一切,感受到自我的價值。」
鍾麗麗:不僅僅是護士,更是患者的親人
聞訊緊急集合出徵武漢,急診科副護士長鍾麗麗還在上班,匆忙回家收拾好行李,就坐上了去杭州集結的大巴。
在武漢,她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不停地穿梭在各個病房,監測患者生命體徵情況,隨時做好搶救病人的準備,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導,滿足患者一切生活所需,包括一日三餐起居飲食,還得負責患者的床單更換,出院病人的終末消毒,嘔吐物的處理,地面的消毒等等。
在這裡,與所有支援武漢的護士一樣,她的身份不僅僅是護士,還是保潔員、護工,更是患者的親人。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在隔離病房中做起來卻並不容易——雙手不夠靈活、身體笨拙,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完成精心護理工作。來回幾趟下來,可以清晰地聽到自己急促的喘息聲。時間久了,就像蒸桑拿一樣,防護服被浸溼了,任由汗水流下來;護目鏡起霧了,但不敢擦;臉上壓疼了,咬咬牙堅持著;手上起疹了,忍一忍再說。
回到駐地,就開始「自我隔離」,大家都達成默契,彼此不串門。她說:「萬一有人被感染,就會波及同事,自身防護不能馬虎。」
章佳:患者的暖心舉動,足以讓她淚奔
在兩個女兒眼中,重症醫學科護士章佳平時工作都是穿著像大白一樣的防護服。此次,作為共產黨員的章佳第一時間主動請纓支援武漢,在武漢協和腫瘤醫院,她參與救治的都是重症患者,每天救護時間和防護服的穿脫需要8小時左右。
因為所在的重症病房是汙染最嚴重的地方,進入病房前,她得與同事一遍又一遍地互相檢查防護服是否穿好,確保沒有縫隙,足夠安全。每當給戰友檢查時,她的腦子裡想到的總是:要仔細再仔細。
病房裡,所有患者分成9組,由於章佳之前在重症醫學科工作,所以安排她管的那組病人是病情較重的,共有8位患者。
其中,一位93歲高齡的老人看到她時很激動,在測量血壓時,她用武漢方言問:「吃飯了沒?你們從那麼遠的地方來這裡幫助我們,我抽屜裡有巧克力,是乾淨的,你們吃……」老人的熱情,觸動了章佳的內心,足以讓她淚奔,讓她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全副武裝工作數個小時,考驗的是每一位醫護人員的毅力。高強度的工作,整天的不進水,從不離身的口罩、護目鏡和防護服,讓她口腔生瘡、手上起皮、臉上留下深深的印痕,但她始終鬥志高昂。
陸偉娣:待來年,帶你看武大的櫻花
血透室護士陸偉娣是一名9歲男孩的媽媽,丈夫是同院急診科醫生,特殊時期工作更加忙碌,但在國家和人民需要時,她第一時間就寫下支援一線的請戰書,義無反顧出徵武漢。
「姐姐,明年一定要來找我,我帶你去看武大的櫻花。」「好,我一定帶著我們全家過來。」這是陸偉娣與武漢一名小患者的對話。這個叫羅俊(化名)的患者是她到武漢後護理的第一個病人。如果說在進入隔離病房前,她的內心還是忐忑的,但當踏進病房的那一刻,緊張與焦慮就被逐漸打消。這裡的病人沒有歇斯底裡的哀怨悲鳴,反而時常報以豁達開朗的笑,讓她感覺內心溫暖而有力量。
一天,感染病區來了一位尿毒症患者,她主動要求護理這位病人。因為病區臨時組建,各方面設施還未完善,患者得等待安排透析治療。多年的血透護理工作經驗讓她深深體會到他的痛苦不適以及內心的焦慮。她耐心給予心理疏導,希望平復他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同時幫助控制和選擇飲食,並及時將情況反饋給醫院,終於在最快的時間裡為患者安排上了血透。
邵麗華:戰袍上女兒的名字,給予她力量
出徵支援武漢,腫瘤內科護士邵麗華並沒有告訴女兒,當尚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呂蔓知道媽媽出徵武漢時,她已經坐上了飛往武漢的飛機,而這也是她第一次坐飛機出遠門。
到達武漢的第二天,邵麗華馬上投入工作,已有18年護理工作經驗的她,在充滿病毒危險的重症病房,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悉心地護理著病人,完全忘記了自己身處的險境。她在戰袍上寫上女兒的名字,因為女兒可以帶給她力量。
「護士姐姐,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這是她護理的一個病人,她和父母都因為此次疫情被送進重症病房。由於入院已半月,症狀明顯緩解,她迫切地想要回家,每次都會問什麼時候能出院。面對這樣焦慮、緊張的病人,她常常會對他們進行耐心勸慰,給他們以信心支撐……
女兒為媽媽的勇敢而感動,她含淚寫了一封信:「媽媽,在這段舉國抗疫的日子裡,我們都知道,足不出戶是最安全的,而您卻主動申請去了最危險的武漢前線……我有一個多麼勇敢的英雄媽媽!我不知道您什麼時候能回家,但我相信,因為你們,中國一定會獲得這場戰疫的勝利。」
金瑩瑩:累得腿像灌了鉛,但成就感滿滿
心內科護士金瑩瑩已經在中醫醫院工作了8年,此次出徵她沒有告訴父母,怕他們擔心。得知女兒去支援武漢,兩位老人還是在新聞中獲悉的。
目前,金瑩瑩主要負責傳染病房8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治療。給患者分發日常生活用品,進行心電監護、吸氧治療,關注患者的情緒、適時進行心理幹預……每天都過得異常緊張充實。雖然累得腿像灌了鉛一樣,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症狀明顯緩解或被治癒,讓她每天都成就感滿滿。
一天,她管理的一名患者突發胸悶,經救治恢復了正常。而她早已因來回跑動而氣喘籲籲,護目鏡的水珠不斷往下流,隔離服內熱得像在蒸桑拿。當她再次來到患者床邊,患者焦急地問:「護士,我有心臟病,是不是心臟出現了問題?」這是一個起搏器術後患者,監護上顯示起搏心率60次/分。「您現在心率正常,起搏器植入後應半年或每年進行一次隨訪……」患者聽了連連點頭說:「浙江醫療隊真好,你們都很勇敢,耐心,態度又好,給你們點讚!」
病人的一個暖心舉動,一聲真誠的感謝,足以讓她不惜千裡而來。
來源:上虞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劉金平 劉盼 通訊員 魏利良 姚亞君
編輯:夏至
責編: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