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科幻電影歷史的《2001太空漫遊》為何備受推崇

2020-09-05 不肯媚俗


對於很多人來說,有一些電影,一生中非看一次不可的,而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就是其中之一。

這部電影的內容及其重要成就無須再贅述;電影劇本由亞瑟克拉克的原著同名小說改編,長達160分鐘的影片則分成三段,並由代表高智慧生物的神秘黑色石板貫穿。

人類之黎明,身處於豐饒之中卻逐漸饑渴致死的人猿們,經由神秘石板的啟發而學會了如何使用工具,因而能殺死動物、開始吃肉。

經典的獸骨切接太空船之後,是一系列的現代科技成就(在當時是想像) 經由巨輪轉動的太空站、紅白分明的室內擺設、太空人食物及無重力廁所、月球上發現的被故意埋進地底的黑色石板極致地表現。

之後緊接著漫長單調的木星任務(或者說前往木衛泰坦星尋找石板任務),兩位太空人和哈爾9000型電腦之間令人毛骨悚然的角力,惡夢的實現。

在這趟旅程的最後,大衛毀掉了電腦並被力場吸入另一個空間之中,看見了難以描述的放射狀閃亮星群、超越視覺經驗的彩色空間,並最終來到人類生活的空間。

這個人類的空間,經由搭乘飛行器、穿著無重力裝備的太空人對比,卻同樣顯得不真實、沒有現實感。

它雖然有著家居的擺設(床、餐桌、雕像和壁爐),卻被由地板打出的白色光線照耀得極陌生,藉由這種極抽象的表現和古典西方的擺設(仿佛是要以古典藝術的成就涵納所有人類生活的狀態),竟創造出另一種意義的永恆和太空人相互輝映。

大衛在這個奇怪的白房間裡一層又一層地看見自己的生老病死,最後化為嬰兒的胚胎,人類的地位和巨大星體互相凝視。

這個鏡頭雖是一種對人類科技地位裡程碑式的刻畫,在我看來卻有種極端的暴力與悲傷、一種法西斯式的美學,經由個人微小不足道的毀滅,成就全人類的藝術。

這部電影到底來說還是太美了,從誕生到今日被盛譽不已,它不僅包含不可思議的技藝和製作、也同時在當代知識的最前端上。

以今日的電影發展史來看,它影響著眾多導演及科幻電影,例如,《星際大戰》的導演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

在當時還是個電影學生,無疑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也使他決定要在自己的科幻片中做得更好。

此外,這部電影讓當時觀眾第一次認真看待科幻電影。

美國好萊塢六零年代的科幻電影幾乎都是B級片,就是有龐大可笑的怪物和等待救援的美女那種,是屬於娛樂效果、沒有太大重要意義,庫布裡克進入科幻電影的類型拍了太空漫遊,卻也讓科幻電影和其他更宏偉議題連結在一起。

超乎想像之外地,庫布裡克本身對科幻小說並無太大興趣,他拍這樣的電影總是有自己的理由,他說:我想要拍一部電影來改變既有的形式。

在電影敘事的方式上,則用精心設計的剪接挑戰了我們的理解,例如兩位太空人躲在艙裡秘密進行交談,鏡頭在兩人無聲的嘴唇間橫搖來去。

接著切接到代表哈爾眼睛的閃爍著紅燈的鏡頭,我們才突然理解到電腦竟能讀懂唇語。

包後半段透過大衛的眼睛觀看,卻也同時交叉剪接他的眼睛大特寫、每眨一下就變換一種顏色。

整部電影,籠統地說來都是關於觀看,但這種電影語言前所未見,觀眾必須自行組織理解,但是,即使無法理解意義也仍然完全被影像佔據,跟隨著鏡頭經歷一趟太空旅程。
整個太空旅程之所以使人信服,相當程度必須歸功於模型。

那些飛行器都非常寫實,而流線型平滑的太空船設計,在當時並非由好萊塢的工作人員設計,而是由科技工程師來操刀;特效也使用了當時最好的技術。

例如法朗克和大衛兩人在三百六十度旋轉的太空艙中移動一鏡,旋轉的其實不是背景,鏡頭貼在實際旋轉的前景,因此創造出背景的無重力艙旋轉的錯覺。

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則是哈爾(HAL這三個字母正好在IBM之前)本身,六零年代電腦的發展還十分原始,哈爾的眼睛、按鍵(而非能輸入文字的鍵盤) 都是當時對於未來電腦的想像。


這部電影創造了完美的幻覺讓你看見,而且如此緩慢、使人信服,它完全不同於現在過度使用CG技術、動畫特效做出的光速變換的太空,宛如歌劇的配樂。

每一個元素的使用,完全基於寫實主義,甚至包括極為表現性的呼吸聲。

當代沒有任何人能否認,在美國這一代的導演中庫布裡克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以當今的眼光檢視,還可以發現它是一則預言、對人類科技的憂慮及警告。

在六零年代,美國普遍對科技相當樂觀,正如甘迺迪激昂喚起國族信心的說詞:美國人要登陸月球,並不因為其簡單,而是其困難。


事實上,美國人登陸月球在這部電影誕生之後的一年,電影的設計卻仿佛先知。


糊狀食物、無重力廁所等東西都已被想到、路線甚至超越月球—去到火星;庫柏力克稍稍有點反其道而行:沉悶單調、一圈復一圈的繞行,宛如籠子裡的老鼠,包括哈爾電腦意料之中的叛變,這些設計以它極令人驚嘆的姿態,隱隱對於人類科技表達不信任。

而太空船上的人們都看著螢幕(視頻電話、電影觀賞、操作太空船時也依賴螢幕),這種視覺極依賴螢幕卻不看著其他人的人類新關係,也仿佛預言了現代人依賴電腦所產生的關係危機。

據說2090年時筆記型電腦會擁有全人類的記憶,電影中哈爾電腦的心臟及記憶位於一個狹窄的房間內、記載在透明的晶體上,這對於六零年代是一種幻想,現在卻以一一成真且更駭人——記憶晶體形狀越來越小,人類的記憶則過度依賴科技。

《太空漫遊》揭示了最深奧的問題,這個問題超越人文、語言、及信仰,關係到人類的合法性、人類知識的認知與目的,並且挑戰了現在對於宇宙的認識,即:對於上帝的概念。


庫布裡克在訪問中說:神的概念在這部電影中是非常中心的問題,但這個神不同於傳統的定義,而是科學定義上的神。

生命形式之謎、其他星球上生物存在的可能、和高智慧生物接觸,這部電影試圖回應這些渴望,並想著人類在宇宙的未來。

庫布裡克所說的神大概是史賓諾沙式的神、也是愛因斯坦所相信的那種,瀰漫充滿在全宇宙中、掌控著生命形式的最高原則。

人類對神的概念一直以來都被科學影響,透過這部電影,在哲學的層次上,我們進入一種看待未知未來的視角,而人們全部都在其中。

本文由不肯媚俗原創,歡迎留言關注。

相關焦點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一部改變電影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五十周年
    這部電影所攜帶的信息量,所展示的電影藝術之美,直到今天也沒能被超越。他跨越了人類文明三百萬年的歷史,囊括了整個太陽系星際文明,蘊含著地外外星文明的到訪,人類的最大威脅(人工智慧),人類之間的衝突與戰爭(冷戰期間美蘇兩強爭霸)。這是一部深刻改變電影歷史,甚至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電影。
  • 科幻迷們有福了!全新珍藏版《2001太空漫遊》上市
    《瘋狂的外星人》用其影版配樂說到《2001:太空漫遊》,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同名電影,1968年這部電影推出後在美國拿下了當年的票房最佳,並在次年奧斯卡上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以及三項提名,時至今日,不管在任何國家,提到科幻電影,就不能越過《2001:太空漫遊》,它早已成為影史公認的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 來自50年前科幻的魅力,被稱科幻電影教科書—《2001太空漫遊》
    樹葉推薦: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大家好,又到了本期公版電影推薦,老規矩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公版:一部文學或藝術作品,著作權權利保護期結束,就會進入公共領域,人們可以免費對這些作品進行傳播和藝術創作。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史蒂文·索德伯格準備重拍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若要重拍這部經典科幻電影,是需要一些勇氣和一些的「放肆」。作為世界級導演的史蒂文·索德伯格曾憑藉《性、謊言和錄像帶》獲得第4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至於他為何要這樣做?這並不是因為他覺得能將電影改善的更好。事實是,當索德伯格在網站推廣自己將要重拍這部經典之作時說道:如果《2001太空漫遊》不是20世紀影迷最為印象深刻的世紀之最,也一定會是與其他世紀之最並列其一的。「也許這就是你在電影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你開始思考它時,並沒有靈感,然後忽然有一天你開始想到了什麼。
  • 容易被忽略的一部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需要細品才明白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經典的科幻史詩巨著,《2001太空漫遊》,這是一部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科幻劇。這部電影是公認的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影響了其後所有的科幻片創作。無論是在拍攝技術還是內容的立意方面,讓50年後的今天看起來依然讓人嘆為觀止,這麼多年來,大家對這部片子的的討論也從未終止過。
  • 為什麼大家都愛《2001太空漫遊》科幻經典定義時代
    對於那些熱愛電影的人,《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個揮不去的魔咒,它總是不時的從各式各樣,相關或不相關的電影評論裡跳出來,看得你心煩意亂。太空漫遊》致敬;《第22條軍規》美女出場時放的配樂,是向《 2001太空漫遊》致敬。
  • 《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全面解析兩位電影大師為何製作出,兩部影史最難懂的科幻電影
    英國權威媒體《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2,《飛向太空》排名第7。兩部電影是科幻電影的兩座豐碑,但也以內容深奧和晦澀而聞名。塔可夫斯基和庫布裡克的電影從來都不是輕鬆愉快的,他們的電影蘊含豐富的哲學思考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 科幻太空電影的鼻祖,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2001太空漫遊》拉片記
    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於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還是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2001:太空漫遊》[英] 阿瑟·克拉克 著
  •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電影中是什麼水平和地位?
    現如今,電影業技術發達,形形色色的科幻電影,特效華麗逼真,讓人審美疲勞。殊不知在上世紀60年代,英國和美國就聯手拍出了一部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也就是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部《2001太空漫遊》。電影的開端,像猩猩一樣的史前人類集群生活。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
    9月29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請來電影學者葛穎,與主持人張穎一起走近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於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長期佔據史上「最佳科幻電影」的地位。故事講述了2001年,幾位太空人乘坐太空飛船去月球和木星探索人類進化之謎。
  • 《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全面解析兩位電影大師為何製作出,兩部影史最難懂的科幻電影(網盤資源)
    英國權威媒體《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2,《飛向太空》排名第7。兩部電影是科幻電影的兩座豐碑,但也以內容深奧和晦澀而聞名。塔可夫斯基和庫布裡克的電影從來都不是輕鬆愉快的,他們的電影蘊含豐富的哲學思考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 庫布裡克 |《2001太空漫遊》之前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背景不僅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還包括此片之前和之後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代表著電影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後面詳述了此片對於之後電影的影響。在《2001太空漫遊》之前,科幻電影已經出現了不少傑作,不僅僅是因為影片中的「天真」(「天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如果考慮到《2001太空漫遊》的戲劇情節的話,也是「天真」的)。
  • 2001-太空漫遊
    作為一個科幻迷,有太多的作品想分享了,比如經典的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和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或者中國爆火的劉慈欣(三體系列),等等一堆經典的科幻作品。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覺得最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推薦!
  • 《2001太空漫遊》:歷史伴隨著黑夜的噪音就此開啟
    但是,當影片被看作一種旅行之後,廣告的著重點立即改變方向,比如在報導中會強調這部影片提供了迷幻的經驗〔《時代》(Time)雜誌〕、終極之旅〔《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它需要體會而非理解。電影背景:《2001太空漫遊》之前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背景不僅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還包括此片之前和之後的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歷史伴隨著黑夜的噪音就此開啟
    《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背景不僅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還包括此片之前和之後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代表著電影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後面詳述了此片對於之後電影的影響。在《2001太空漫遊》之前,科幻電影已經出現了不少傑作,不僅僅是因為影片中的「天真」(「天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如果考慮到《2001太空漫遊》的戲劇情節的話,也是「天真」的)。
  • 《2001太空漫遊》:生命來自何方?
    文|啼豆影片《2001太空漫遊》改編自克拉克·阿瑟的科幻小說,是科幻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宇宙視野,對生命做出了最深邃的哲學思考。人們嘆為觀止之餘,同時也在苦苦思索,試圖參透影像背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