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們身邊,或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過著與大多數人不同的生活,他們遊走在人群中,卻不屬於任何群體,他們是這個社會上的邊緣人。
作為邊緣人,也是人群中的少數派,或多或少要遭受一些非言非語和身邊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這也讓他們的生活過得比普通人多幾分艱難。
這個世界有時其實對邊緣人很殘酷,甚至會給他們貼上「怪胎」、「不正常」的標籤。
小說《人間便利店》的主人公惠子就是一個邊緣人。從小她就似乎與同齡人有些格格不入。大學畢業後,她也不同於大多數人去就職,而是在一家便利店做兼職。
這兼職一做就是十八年,三十六歲的她仍然沒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結婚。
身邊很多人都覺得她活得太奇怪,還有一些人對她盤根問底。很多時候,她也不得不模仿著大多數人的行為舉止。
2
有一天,同事白羽闖進了她的生活。在白羽和旁人的勸說下,她終於辭去多年的便利店的工作,嘗試尋找別的正職。然而辭職後的她,生活也脫離了原有的規律。
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多天,投遞了多天的簡歷後,在面試前,她偶然進入了一家便利店,而這又重新喚醒了在她便利店工作的激情。
那一瞬間,她明白了那才是自己真正喜歡並適合的地方。
「邊緣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提出來的。他們看起來特立獨行,讓人捉摸不透,但他們也是在經營著自己的人生。
由於人與人的基因、環境、性格等多方面的不同,各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畢竟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裡。
我自己曾經也是一個邊緣人。
初中的時候,處在最愛瘋愛玩的年齡,由於社交恐懼,我常常在別的同學都在成群瘋瘋鬧鬧的時候獨自坐在角落一言不發。
後來的我也像惠子一樣嘗試過改變但也以失敗告終。因為行為是可以改變的,但內心深處的偏好早已流淌在一個人全身的血液裡。
3
楊絳在《一百歲感言》裡寫:「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其實,在很多選擇面前,只要無損於他人,按自己喜歡的來就好了,不必糾結於別人的看法或大多數人的選擇。
在惠子原本安寧的生活中,有那麼些人出來評點她的人生,讓原本對生活並沒有什麼不滿的她感到不舒服,而對方卻絲毫不感覺自己幹涉了別人的人生。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過一個叫「課題分離」的理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分清自己與他人的課題,要有邊界感,不要隨意幹涉別人的事務,也不必因為一些對自己沒有影響的事心生嫉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很多東西是他人無法評判的。
人與人之間要有邊界感也是人際交往的一項重大原則。對於別人與眾不同的人生予以尊重既對別人好也對自己好。
作者 | 沉淪晚景
編輯 | 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