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朋友們,這裡是詩遠呀。
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時期
做事情總是靜不下心,身體裡似乎有一股聲音一直在催促你,快一點,再快一點;
經常手裡的事情還沒做完,腦子裡就在想著其他的事情,很難專心致志;
不在乎什麼過程,只追求最後的結果,凡事總想著一步到位;
最後結果通常是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不好。
🍒其實每個人都會時不時經歷這樣一段黑暗痛苦的日子,那種害怕時間流逝而自己什麼都抓不住的感覺似乎要把人逼瘋。
🍃但人之所以為人,我認為是因為其身上有進化後的管理情緒的能力。
💡針對「如何變得不浮躁」這個問題這幾天我琢磨了很久,希望下面的建議能夠給你帶來一點啟發。
01. 清空你的大腦
👕Empty your mind
你是否發現總是有很多的事情佔據你的大腦:
🍃比如你正在寫作,可是你突然想起還有一封郵件忘記發了;
🍃你正在做飯,可是你突然發現衣服沒曬,垃圾桶沒倒,你還有好多好多別的事情沒有做。
一旦你同時給自己布置了兩項任務,並且只把它們保存在大腦中,壓力感和失敗感就隨之而來,要知道一心不能二用——《搞定》
很多時候我們總想著完成很多事情,這時大腦不僅需要思考,還要被迫記住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一旦事情多,焦慮感就會隨之而來。
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清空你的大腦,大腦只用來思考,記憶的事情可以用別的代替。
- tips -
思維導圖整理大法
備忘錄待辦事項清單
當天事項具體表格安排
當需要做的事情一步步被明確記錄下來後,大腦獲得了解放,壓力感便會瞬間少了很多。
02. 學會精力管理而不是時間管理
👕Manage your energy strategically
時間管理這個詞一直很火。
我看過很多時間管理的經驗貼,也在跟大佬們的訪談裡問過這個問題很多次。
英語要好好學,專業課也不能丟,課外書也要看,剪輯ps這些技能也得學起來。
可是不管我怎麼安排時間,事情總是做不完。
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時間是死的,人是活的。即使我再怎麼利用時間,也無法確保有足夠的精力處理每一件事。時間確實能夠切割成一分一分,但這每一份時間我卻不能很好的運用在專注的事情上。
🙋其實你需要管理的是精力而不是時間。
⭕️在精力好的時候去做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精力不好的時候去做一些機械不動腦的事情,這才是正確利用時間的方法。
- tips -
早起喝一杯溫水,讓身體精力恢復「營業」狀態
不要吃太飽,飽了就想睡覺是真的(😈)
張弛有度,該松時讓自己松一松
培養自己的「心流狀態」,專門去處理相對複雜的事
不讓壞情緒搶佔先機,基本上一天如果都充滿著負能量,工作的狀態就廢了
03.遠離高強度的刺激
👕Choose the environment
📱手機裡的世界是那麼的精彩,通過它我們輕易窺探到比自己條件好的人的生活。
🚗出門有私家車,名牌包包隨便買。那種瑰麗而又美好的世界就這麼通過一個小盒子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我們每天接觸這樣的信息,看多了,慢慢的甚至會覺得這樣的生活似乎是個人都能輕易擁有。
🏷️知乎有一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為什麼現在好多年輕人一萬塊都掏不出來,卻覺得一百萬很少?
這其實就完美地反映了現在人的現狀。雖然我沒有1萬元,但是我看過那些擁有1千萬,甚至1億的人,這讓我覺得1百萬元其實也不算什麼。
😢看到沒,我們並不是以自身的水平比較,而是以網上看到的消費水平來作為評價標準。雖然沒體驗過但自己看到了,並且有時還會產生一種自己也曾擁有的感覺。
🎈當一旦關上手機,從那種美好的世界中脫離出來,又回歸了現實枯燥無味的生活。
這時似乎做什麼事情都很無趣,做什麼都靜不下心來,因為什麼都沒有手機裡的世界精彩。
在手機中可以和一群天南地北的人到處侃大山,可以暫時忘記現實的各種不快,但回歸到乏味的現實就什麼都沒有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學會適當遠離「刺激源」。
- tips -
讓自己每天有1h靜心的時間,可以閱讀、插花、抄書、畫畫,做些不太刺激大腦的事情
自我覺察,多自省,寫「進步日記」
適當時間將手機屏幕調成灰色
工作的時候開啟專注模式,把短視頻,碎片文章,微博拋得越遠越好
如無工作必要,給自己設定定時回復微信信息的時間
04.培養長期主義精神
👕Focus on long-term results
當你還在為選題冥思苦想之時,別人隨隨便便一個視頻漲粉完爆你。可以說總是有那麼一群人生來就是虐別人的。
看到別人那麼厲害,自己好像怎麼也比不過,不免也會感到焦慮難受。
🧍♀️我曾經聽過一個影評大v的分享,她的一篇約稿高達5000元,真的是非常厲害的人。
可是她卻說在自己有這個成績之前,已經默默無聞的寫了三四年。
而很多做自媒體的人,例如我在產出內容的前一年半,我是沒有收入的且流量平平的。
在這段無人關注的時光裡,我們都是卯足了勁去創造。
💡正是因為那段黑暗時光裡的不斷堅持,才會讓所有的付出都凝結成小小的果實。
我希望你的觀念能慢慢發生轉變。
你或許也在經歷著這段默默積累的歲月,但人並不是在某一個點突然蛻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而是厚積薄發量變最後引起的質變。
我們總是看到結果的精彩,但總忽略背後那些默默耕耘的小時數。
- tips -
看人物傳記,看人物紀錄片,看看大佬們早期吃過的苦走過的彎路
把驗收成果的時間「拉長點」
大方向把握好,階段性小方向不要偏離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恆 by曾國藩
05. 讓未來的自己與現在重合
👕Find a virtuous circle
我們感到浮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付出得不到回報。
即使告訴自己再堅持一會兒,但是未來那麼遙遠,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有時候感覺自己做與不做,和未來似乎並不太大關係。
😖但這是時間的不斷地流逝又讓我們感到恐慌。
時間就要過去了,我們卻什麼都沒有得到。那種害怕時間流逝的惶恐讓我們急迫的想要抓住點什麼。
😭感覺再不努力青春就過完了。我時常會有這樣的感受。
於是我們陷入了努力放棄,繼續努力又放棄的痛苦之中。
📖紐約大學的哈爾·赫什菲爾德(Hal Hershfielel)和他的同事曾經對史丹福大學的本科生做了一組實驗。實驗要求他們在腦海中想像自己十年後的模樣。
結果如圖
⭕️實驗表明當看到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之間有更多的連續性,那麼你可能更加重視延遲回報。
也就是說未來的自己越清晰,自己就越有可能堅持下去。
但是問題來了,未來似乎是不可控的,我們也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啊。
換句話說我們要怎麼確定未來的自己呢?
很簡單一個方法:用數字去量化這個目標。
就拿學英語這件事舉例子。你的未來不能定成過英語四六級。因為這個指標看不見摸不著。
你可以這樣定。
一個月後的你,記住了200個英語單詞,完成了4套英語試卷。
三個月後的你,記住了500個英語單詞,完成了10套英語試卷。
那對比現在,只要你每天多學習一個英語單詞,多做一道題,就是在朝著理想中的自己邁步。
當看著現在的自己越來越與未來的自己重合的時候,那種急迫想要抓住什麼的焦慮感便會自然而然的消失。
培養對於未來的掌控感,能讓我們感到焦慮時,更好的控制自己。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靜下心來好好做事確實會比較困難,但是等待與蟄伏從來都不是白用功。跟隨自己的步調,持之以恆地去做,學會清空大腦再出發,培養長期主義,讓自己與未來的自己重合,取得的結果定不會辜負那些默默耕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