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防控的要求,許多博物館仍處於閉館狀態,但人們仍可通過雲觀展的方式縱覽各類藝術作品。博物館數位化建設也因而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數位化、三維建模、移動互聯、雲計算等各類新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已呈現出了智慧新面貌。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逛博物館這件事都變得越發有趣起來。
【實地到訪也未必了解的信息】
在今天的觀眾看來,打開博物館網頁,在數字展廳觀賞展品,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1995年,法國羅浮宮把藏品從展廳搬上網絡之時,雲觀展的概念對人們來說還十分新奇。
在羅浮宮網站向大眾開放的頭幾年,其網頁上的內容比較「簡陋」,只有對博物館歷史和參觀信息的簡單介紹。即便如此,2001年,網站的瀏覽人數也超過了600萬,而當年實地參觀人數是550萬。2002年,時任羅浮宮館長亨利·盧瓦雷特宣布,羅浮宮開始網絡改造計劃。他表示,羅浮宮已經不滿足於做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還要做世界上擁有最完備教育功能的虛擬博物館。
在裡昂信貸、諮詢業巨頭埃森哲和軟體公司藍色馬蒂尼的三方資助下,2004年7月,羅浮宮新網站正式推出。羅浮宮把3.5萬件館內公開展示的藏品以及13萬件庫藏繪畫放上網站,並提供了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和日語四種版本的3D虛擬參觀項目。人們可以在網站中選擇感興趣的項目進行3D虛擬參觀。在3D虛擬空間裡,首先可以看到虛擬展廳的全貌,虛擬展廳可放大、縮小、左右移動,移動滑鼠或是通過鍵盤操作便可進入展廳,欣賞畫作。
2005年,羅浮宮網站又開通電子商務功能。
法國羅浮宮。 新華社 發
2018年,羅浮宮全年參觀人數突破千萬。次年,為了讓參觀者有更好的觀展體驗,現任館長讓-呂克·馬丁內茲表示,羅浮宮有意控制了參觀人數,避免「爆館」現象發生。顯然,對博物館來說,線下參觀人數不可能無限制增長,過多的參觀者對場館運營和維護來說也是「不能承受之重」。在這種情況下,虛擬博物館的優勢便可以體現在線上,博物館可以花更少的運維費用,接待更多世界各地的參觀者。
在學者看來,雲觀展的方式能夠強化大眾的自我學習意識。打開羅浮宮官方網頁,下載指定的媒體播放器之後,人們就能輕鬆地在網上完成一次3D「虛擬參觀」。古代東方、古埃及、古羅馬和希臘藝術、繪畫、素描、雕刻、工藝美術等七大館的大門都為參觀者打開,被稱為鎮館三寶的《蒙娜麗莎》《米羅的維納斯》和《勝利女神像》都不再遙不可及。
在網站上,羅浮宮提供的數萬件藝術品的簡介,與現實中貼在作品下面的標籤完全一樣。這意味著通過網絡遊覽,觀眾能夠獲得羅浮宮館藏的圖文信息。更重要的是,在虛擬博物館中,人們可以搜索到許多重要藏品的詳盡背景資料介紹。而這是觀眾實地到訪羅浮宮,進行走馬觀花式參觀所無法了解到的信息。
對那些準備去巴黎實地參觀的人來說,這個網站也可以幫助他們提前做好「功課」。網站能夠提供三維互動地圖,幫助參觀者制定參觀路線。這樣,人們在400個迷宮一般的房間裡迷失的可能性,至少會降低一半。
羅浮宮網站截圖。
【互動裝置成為「必去打卡點」】
比羅浮宮「年輕」許多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也開發了免費對公眾開放的線上博物館探索欄目。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位於愛丁堡,由1866年開放的皇家博物館和1998年開放的蘇格蘭博物館兩部分組成,二者於2006年合併。館藏的數萬件展品涵蓋了地質、考古、自然歷史、科技、藝術和世界文化等諸多方面。
圖片來源: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網站
大量藏品讓人目不暇接,人們該如何選擇感興趣的內容?
為了幫助受眾快速鎖定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按照形式、主題和關鍵詞,對線上內容進行了分類。人們可以閱讀由行業專家撰寫的關於蘇格蘭歷史與考古的長文章,也可以觀看以維多利亞時代的攝影先驅、中國的十二生肖或是古埃及牧師的一天為主題的短視頻。對於注意力不那麼容易集中、不願意閱讀文字的孩子們,網站還提供了趣味遊戲,幫助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有關世界文化的新知識。這些縱觀古今、包羅萬象的內容,還可以用於學校的課堂教學,或是家長們的親子教學。
除了線上豐富的教育資源,蘇格蘭國家博物館還因其館內諸多數位化互動裝置而深受參觀者的喜愛。館方根據裝置的受歡迎程度,還在網站上列了一張館內「必去打卡點」的表格,將裝置的特色和所在位置介紹給參觀者。
「發電倉鼠輪」就是其中一個「打卡」地。這個位於科學與技術展廳的裝置被裝扮成了放大版的倉鼠輪的模樣,人們可以通過在倉鼠輪中的走動帶動裝置發電,從而點亮整個展廳。在機器人展廳,則有渴望認識新朋友的機器人等著參觀者。人們可以對著機器人大聲說出自己的名字,隨後等待機智的它在顯示屏上把名字拼寫出來。
圖片來源: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網站
位於倫敦的英國科學博物館也是互動展覽領域的佼佼者。在這裡,孩子們可以拋開枯燥的書本,親手按動電鈕,看機器運轉,甚至和機器人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妙趣橫生的視頻動畫、憨態可掬的動漫人物、饒有趣味的互動遊戲都大大增加了普通民眾和文化的融合度。
【博物館應用程式「各顯神通」】
在博物館數位化的浪潮中,全球各大博物館聯盟也開始對博物館的科技創新內容展開評比。其中,最佳博物館手機應用程式的角逐總是特別激烈。更令人驚喜的是,許多高品質的博物館應用雖然花費了不少資金用於升級,但依然堅持「分文不取」,向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們敞開大門。
日本國立文化財機構推出的「e-Museum」便是一個關注度頗高的手機應用。這款應用集合了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4所博物館館藏的約1000件國寶,配以高清圖片以及解說,同時支持放大瀏覽。經過技術的加持,部分繪畫經卷甚至可以從卷首至卷末連成一體,達到無縫瀏覽的效果,瀏覽體驗非常暢快。這款應用還有書籤功能和搜索功能,方便參觀者通過名稱、類別、年代、作者出生地、地區、世紀、指定類別、收藏家等分類內容進行檢索,十分貼心。
應用程式截圖。
這類應用以圖片展示為主,通常附有詳細的背景介紹及館藏位置說明,有的自帶語音功能,製作精美,可以使用戶足不出戶遊遍博物館。但它們的問題在於缺少互動,一般只是支持用戶將喜歡的藝術作品和文物圖片通過郵件或社交軟體進行分享,更適合具有一定歷史人文基礎、專注了解藏品的成年用戶群。
擁有300萬件藏品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手機應用下載量也非常高。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之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方」地把倫勃朗、丟勒、委拉斯開茲、戈雅等著名畫家的數百張高清畫作圖片放在了應用程式中。人們可以通過年代、流派、畫家名字這三種不同的查找方式,選擇自己心儀的作品。
應用程式截圖。
此外,館方還根據藏品主題開發了若干互動遊戲。其中一款遊戲特別考驗玩家的鑑別能力,要求玩家分辨兩張高度相似的照片孰真孰假。遊戲中用到的照片素材都是館藏珍貴的影像資料,可以讓人們看到歷史的「本來面目」。遊戲總共選定了超過40組照片配合甄別,在玩家給出自己的選擇後,系統會進行解謎,告訴玩家為何這些歷史照片被「動刀」了。這種把相關內容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呈現的應用,更受青少年和兒童的喜愛。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博物館應用,有一個趨勢是可以確定的———手機應用程式的集成參觀功能正越來越受重視。館方都在系統開發時,將活動預約、門票銷售或預約等與參觀相關的重要功能加入到手機應用中。未來,各個場館中,負責現場售票和預約活動的工作人員也許將逐漸減少。對參觀者來說,無論是在參觀前還是在參觀過程中,手機應用所能提供的便利將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