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近尾聲,縱觀今年A股,機構抱團現象可謂愈發明顯。
從去年下半年起抱團的科技,疫情發生後的醫藥,到今年下半年機構瘋狂買入的新能源以及機構們從來沒鬆手的白酒……
一個個板塊輪番上漲,各大買方機構的投資組合與投資邏輯逐漸趨同。
截至12月20日,以全市場基金持倉金額排序選擇前1000隻股票,前100名重倉股中,相比上個季度有14隻股票得到基金增持,86隻減持;而在後100名重倉股中,則有35隻得到增持,只有頭部的指數權重股得到進一步集中,機構抱團的局面並沒有被衝破。
機構的眼光如此一致,未來會怎麼走?
類似的場景,在美國也發生過。
我們不妨看看五六十年前的美國股市,當時美國股市也出現了機構抱團明星股的情況,這些明星股後來甚至有了自己的專屬稱謂:「漂亮50」。
A股「核心資產」與美股「漂亮50」有什麼共同之處?
一般的說法是,「漂亮50」(Nifty Fifty)是證券投資歷史上出現的一個特定專業術語,泛指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收到市場投資者廣泛追捧的50隻藍籌股票。
通常所指的50隻股票是:
如今,當市場討論A股的核心資產時,常常和漂亮50進行對比。的確,現在的中國和當時的美國的確由諸多相似之處。
從宏觀環境方面來看,如今的中國和當時的美國都面臨短期流動性寬鬆、減稅降費等構築對於消費型和業績確定性的偏好。
在資金結構方面,短期外資邊際增量疊加長期機構化進程共同構建了「核心資產」風格配置。
在行業分布上,A股的「核心資產」所處行業多集中於醫藥、消費、大金融領域,這些領域也受受益於供給側改革+消費升級,集中度提升趨勢明顯。
從公司基本面角度來看,與美股「漂亮 50」相似,A 股核心資產公司盈利優勢顯著且強化,成長能力仍值得期待。
可是,機構熱捧的股票,一定會長期漲下去嗎?
機構投資者熱捧「漂亮50」
1960年代的最後兩年,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戰後迅速增長後,美國經濟開始走向低增長。
當時,為刺激經濟,美聯儲持續降息,低通脹、低利率、流動寬鬆政策刺激令經濟短期企穩,市場風險偏好扭轉,加之美國從六十年代中開始的減稅措施,令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有所提升,一批受益於市場份額提升、業績穩定性較高的大市值藍籌公司脫穎而出,「漂亮 50」呼之欲出。
從70年代開始,隨著養老金等的長線資金加速入市,機構持股比例加速提升,從1970年的24.6%提升至1975年的37.6%。
養老金等長線資金投資者的投資訴求是追求長期、穩健的收益,長線資金的加速進入推動價值投資理念的興起,也強化「漂亮50」行情的演繹。
為什麼機構追捧「漂亮50」?
當時機構投資者抱團「漂亮50」的最重要理由是,他們看到美國主力消費人群佔比提升,以及美國人的消費水平不斷提升——這對依靠消費和商業立國的美國來說,至關重要。
1971年25-64歲人口佔比在經歷了20多年持續下降後,首次扭轉並持續上升。
60年代末美國5-24歲以下人口佔比達到戰後巔峰37%,人口的快速增長推動了消費需求擴張,青年比例的增長推動了可口可樂、迪士尼等品牌的崛起。
當時美國人的收入水平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刺激大量可選消費需求。
根據發達國家歷史研究表明,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這一水平後,以教育、醫療護理、旅遊等為代表的可選消費將取得爆發式發展。
美國人均GDP從1962年的3237美元,提升至1971年的5609美元。在這十年中,中個人消費支出和食品住宿消費支出同比增速為3.80%和-0.10%,醫療護理同比增速達到7.20%,遠高於消費支出增速。
從公司基本面來看,「漂亮50」在各自行業基本上都處於龍頭地位,不僅市佔率較高、盈利水平較強,成長性也強於市場平均水平。
畫風突變:為什麼「漂亮50」不漂亮了?
看起來,得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漂亮50」在大機構的抱團加持下,似乎美股當年堅不可摧的堡壘。
可是,當外部風險襲來、這些大藍籌的確定性溢價基礎不復存在之時,「漂亮50」全面跑輸大盤,成為了投資者唾棄的對象。
從宏觀層面來看,19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疊加1972年的糧食危機,推動美國國內的通脹水平迅速上升。
當時美國經濟增速動力不足,很快就陷入了「滯漲」的境地。
高通脹、低增長的背景下,美聯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貨幣供給的速度,企圖通過抬升利率來遏制通脹。
利率的快速抬升首先衝擊的就是當時估值已經非常高的「漂亮50」標的。
1972年,「漂亮50」的PE中值為42X,遠高於同期標普500的19X,而1974年末「漂亮 50」的PE估值下行至17X。
這意味著,隨著美國經濟當時陷入衰退,「漂亮50」高增長的邏輯也不復存在。「漂亮50」走出了一波「殺估值」的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1970年代,機構青睞有加的「漂亮50」長期大幅虧損的同時,相對低估值的標普指數、道瓊指數卻獲得了相對好的收益。
在美國「漂亮50」崩潰前,人們高喊「好公司就應該有高估值」、「看未來20年,現在買入依然不貴」、「價值投資只買不賣」等等,但等來的結果卻是,「漂亮50」長期跑輸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