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這場暴風雨來臨前,濟南百麗宮影城舉辦了《犬之島》的映後交流會,這一場交流會很特殊,因為是「第一次」,嘉賓第一次以影迷團成員的身份與大家一起交流電影,在這裡謝謝大家對濟南百麗宮影迷團的支持。小編選取了交流會中精彩的部分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董文欣:大家好,我是濟南百麗宮影城的經理董文欣。今天我們請咱們影迷團的成員王思宇、楊康與大家上臺交流,先互相介紹一下。
(左,王思宇 /右,楊康)
王思宇:大家好,我叫王思宇,是山東師範大學電影學專業的研究生。
楊康:我叫楊康,也是山東師範大學的學生,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今年大三,王思宇是我師姐。
董文欣:那你們兩位先來聊聊看完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楊康:韋斯安德森最著名的作品應該是《布達佩斯大飯店》吧,《犬之島》也是他第一部在中國上映的電影,而他的風格在這部電影中也表現的比較明顯。他的處女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還有《布達佩斯大飯店》裡面很多突出的元素都融合在這部電影中。
王思宇:導演是一個美國人但有著歐洲電影學派的一些特點。他的作品中有非常典型的作者導演的特徵,比如說:強迫症式的構圖;鮮亮的色彩。其次我覺得他的個人風格跟他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據我了解,他的爸爸是一個廣告業的從業者,韋斯安德森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家裡人接觸到影視行業,八歲拍短片也為他之後的創作奠定了基礎。父母離異的經歷,使得我們經常在他的影片中看到非常純真的一面,他好像一直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用大人說小孩話,小孩說大人話。特呂弗對韋斯安德森的影響特別大,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對他產生了很多的影響,在他後期強烈的個人風格、構圖的方式、拍攝的方式,鮮亮的色彩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這一點。他身上的迷影色彩,對於哲學、文學、歷史、音樂的喜愛,對影片的全方位把控,在《犬之島》這部電影中都能體現出來。
董文欣:我看《犬之島》的時候總希望畫面可以不要那麼對稱,可以歪一歪。但韋斯安德森的影迷都很喜歡這種軸對稱畫面感。另外我們聊聊電影的日式風格,楊康同學特別喜歡日本的電影文化,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跟大家聊一下嗎?
楊康:韋斯安德森除了受法國新浪潮特呂弗等人的影響比較多以外,他本人也是很喜歡日本文化。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出很多日本元素特徵,比如說配樂用的是日本代表性的打擊樂器太鼓;繪畫風格有很多浮世繪的元素;配樂雖然大部分都是原創音樂,他本人一直跟迪斯普拉特合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布達佩斯大飯店》都是他作曲,這次配樂上用了兩首黑澤明電影的原曲與一個是《七武士》,就是在小林和四條狗剛接觸,叫他們坐下的那一段播的是《七武士》裡面的配樂;另一個是《泥醉天使》。
董文欣:導演在很多小的細節上體現日本文化和日本元素。除此之外,韋斯安德森的作品通常是鮮明的色彩配上冷色調的人物性格,展現出一種冷幽默來,以往他的電影臺詞都不是很多,但這部電影對話還是很多的。《犬之島》還有一點不同就是在語言上,國內外的版本日語都是沒有直譯的,而是在採取在電影中同聲翻譯的方式,沒翻譯的部分大家都同不懂。因此會有一些疏離感,這種疏離感是刻意的,我不知道你們倆是怎麼理解這個問題的?
王思宇:我們一直在講電影要有沉浸感,但這個電影好像利用語言的差異區分開兩種視角,我們更多的是從狗的視角去展開,而那些用日語表達的人的視角,我們一般人都沒有日語基礎,也聽不懂他們說什麼,但是從狗的反饋當中我們可以腦補或是理解是什麼意思,就形成了一種疏離感或是間離感,我覺得這種狀況就是讓我們在接受視角之後還要有一種思考,不僅讓我們感受一個故事,看一個故事,讓我們來反思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
楊康:我覺得漸離感是這部影片中很重要的一個點,看韋斯安德森的作品,他給我的印象是從來不去接近觀眾,也不讓觀眾接近他,刻意的和觀眾保持一個距離,像這次用章回體敘事,章回體敘事是說書人給聽眾講故事的方式,本身就不讓觀眾帶入。其次我們知道電影鏡頭的推拉搖移,但韋斯安德森基本不用這樣的手法,一般都是採用變焦,因為如果攝像機移動了,就會暴露攝像機的位置,電影屏幕通常是人的眼睛的體現,我們看到的電影屏幕上呈現的東西就是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還有一點,我們看到所有情節基本上都有一個播音員在為我們解釋。情節表現出來,然後播音員再把自己的個人情緒體現出來,所以當事件傳達給觀眾的時候情感就會削弱兩層。比起更直觀的看一個故事,由他人轉述,情感基本上消失了,所以我們觀眾可以客觀的看待這個事物,這也是一種間離感。
董文欣:作者電影很多都會這樣,不像商業電影,一定要把你的情緒極大化,在某一個瞬間哈哈大笑或者淚流滿面。但雖然有疏離感,裡面的幽默色彩大家依然能感受得到,這也是韋斯安德森的風格。還有疏離感的另一個角度,就是美國交換生,這位小姑娘不是日本人,她以交換生的眼光去看待日本發生的事件,這也是一種疏離感。
王思宇:其實今天來了好幾位我的老師,我可以提問一個問題,請火鍋老師回答一下嗎?我覺得影片中的小林與狗的關係,一直會讓我們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沒有明確的態度,所以我想問關於小林和狗的關係,老師是怎麼看待的?
火鍋:我覺得是美國觀點的一種延伸,就是人和狗之間的關係有點像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要求自由尊嚴、個體平等,我的本能反應是這樣的。我覺得我們幻想裡面,當小男孩找到點點的時候,他們應該擁抱或者來到一個特別煽情的情緒至高點,但是事實上沒有。點點放棄了自己的身份,找了一個漂亮的女狗,要開始自己一個平常的生活,拒絕了全心全意服務主人的職務。而它的兄弟,本來一個特別熱愛自由的狗狗,接替了它成為新的護衛犬。所以導演其實很猶豫,他好像不是很清楚要怎樣徹底表現這種關係,但我覺得基本上還是美國自由平等觀點的傳達。
董文欣:關於人和狗的關係,我覺得在小林與這兩隻狗的關係中,小林完全是被動的,一隻狗為了自己的人生放棄了職務,另一隻狗選擇接替選擇職務,小林唯一主動的是去尋找點點這隻狗,但其他的時候他都是在被選擇的狀況裡。影片中為什麼這樣去寫兩隻狗與人的關係?
王思宇:這也是我剛才提問的時候考慮過得,我覺得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男孩和狗互動的時候,小男孩給小狗扔橡膠棍。小狗說:「我現在去撿不是我臣服於你,我只不過是可憐你而已。」好像在影片當中,狗的聰明勁兒不比人差。
楊康:影片中的小林和他的叔叔在影片前後交換了身份,但我覺得本質上還是沒有變的。小林市長喜歡貓,所以他搞了一個陰謀,想把狗從城市裡清出去,他在搞獨裁,雖然我們知道現實中日本是一個民主國家,但後來他的侄子小林當上市長之後,開始強制要保護狗,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獨裁。
董文欣:確實是導演加了一些西方對東方某些方面文化的探討,但是如果一部電影可以有這麼多的解讀,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也希望將來有更多喜歡電影的朋友,能夠上臺和我們交流。謝謝大家參與今天的交流會。
最後,影迷團今天到場的朋友一起合了照,還收到了特殊的徽章和團服
《米花之味》
《21克拉》
《犬之島》
《脫單告急》
《狂暴巨獸》
《頭號玩家》
正在熱映
4月28日上映
《後來的我們》
《幕後玩家》
《低壓槽:欲望都市》
《瑪麗與魔女之花》
預售已經開始啦~
歡迎選座購票~
掃描以下二維碼可在百麗宮影城官方APP
直接進行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