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之島》終於上映了,作為一位影迷,這種等待自己喜歡導演新作的過程,就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期待,仿佛提前在某個日期區間預留了一份開心,日子一到就可以自動籤收,想想似乎和拆快遞的心理活動相差無幾。
但這份開心的留香長短,就要看所購物品是否稱心如意,反正娛小妹看完《犬之島》後的滿足感一直延續至今,這也許就是電影的魅力和韋斯·安德森風格的神奇。
查了一下《犬之島》的票房,上映4天不到三千萬,這在一個隨隨便便單日破億的浮躁年代,簡直算得上是慘敗。
雖然豆瓣有著8.5並且屬於優質的F型高分,但院線不足10%的可憐排片,預示了《犬之島》若是不能在本周藉助口碑逆襲,就要註定遭遇票房滑鐵盧的結局。
估計這一次導演對於自己作品的票房也抱有顧慮,所以幾乎發動了自己全部能力集齊了堪稱夢幻的卡司陣容。
老白、愛德華諾頓、寡姐斯嘉麗、科恩嫂、比爾莫瑞、蒂爾達·斯文頓、傑夫·高布倫,甚至還有約翰·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豪華的陣容足矣撐起好萊塢的半壁江山。
而這一切僅僅是為了一部配音動畫,可謂奢侈至極,但目前看來這一切也沒法阻止大眾審美的缺失。
其實,這些也屬於預料之中,《犬之島》是韋斯·安德森在國內上映的第一部作品(各大電影節展播不算)。
這位幾乎全才的導演每部作品都會深深烙印著極具特色的個人風格,這種在影迷看來心照不宣的標籤化,就成了普通觀眾卻步的觀影門檻。
而觀影又是一個極其講究主觀感受的形式,電影好不好看在你走出影院的時候就已有定論,所以平鋪直敘的劇情和簡單粗暴的爽利才是大眾剛需的電影快餐。
反觀需要思量和揣摩的影片,往往就被大眾冠以「文藝」之名後束之高閣。
這種典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限於電影市場,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只是電影如果純粹唯票房論,就和憑藉嬰兒出生斤兩就對其一生富貴榮華蓋棺定論一樣的偏執。
說回電影,《犬之島》作為韋斯·安德森時隔4年的第二部長篇動畫,依舊沿用了第一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的拍攝手法——黏土定格動畫,這種表現形式與皮克斯以假亂真的現實還原技術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藝術追求。
黏土泥塑略感粗糙的質感和刻意為之的卡頓,讓動畫中的角色有了一種生命的厚重,這或許也是造成票房低迷的一個因素,大家看多了炫酷的CG視效,冷不丁回歸到泥塑的簡陋很難接受這種視覺上的落差。
但是定格黏土有著獨特的魅力,之前的《瑪麗與馬克思》、《殭屍新娘》、《盒子怪》,甚至童年時看過的愛騎毛驢的《阿凡提》都是部部經典的回憶。
只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節奏的加快,黏土動畫這種表現手法,因為製作周期長和投資回報低等負面因素,逐漸被越發成熟的CG技術所替代,淡出觀眾視野。
但是對於韋斯·安德森這位足以逼瘋處女座的細節狂魔來講,黏土定格這種匠氣十足的逼格和自身完美主義的氣質就相得益彰恰到好處。
於是早在第一部試水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口碑炸裂後,在《犬之島》中,這位年近50卻依然帥的一塌糊塗的導演就變得更加「變本加厲」。
25位繪製者和10位助理,花費4年半時間完成的《犬之島》,從垃圾場到服裝導演都親自參與設計,每個人物都有著幾百幅表情用於替換。
要知道定格動畫是要把模型擺好對應姿勢和表情,再通過逐幀拍照才能合成出後期連貫的動畫,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下,導演竟然要求片中每個角色無論人類還是狗狗都要做到唇音同步。
更加「喪心病狂」的是,為了達到舞蹈、奔跑和小林市長出浴時人物服裝動感的細節,每次擺動和褶皺都通過單獨對衣服進行定格處理來還原材質的重量感,精益求精這個詞似乎對於韋斯來講只是種常態,並不是值得褒獎的超常。
所謂個人風格,是像王家衛包裝如詩句般的纏綿悱惻,或是如諾蘭腦洞大開的燒腦劇情,再者如昆汀·塔倫蒂諾那樣不拘一格的黑色幽默,但是這些只是導演對於作品整體格調的把控,並不如韋斯這般渾然一體的徹底。
中心對稱構圖,高飽和度配色,追求極致的細節,面無表情的角色,幾乎都可以成為韋斯特有的防偽標識,無一例外。
尤其是導演倚重的色彩搭配,組合起來就是有種過目不忘的獨特,他每一部作品的影響力甚至穿透了電影圈波及到設計行業。
《月升王國》中那一抹綠的盎然,《穿越大吉嶺》裡那一片橙的璀璨,《布達佩斯大飯店》髒粉色的清新,都成了設計師的新寵和家裝中的潮流。
而這次憋了4年之久的大招《犬之島》,雖然主要場景是放在廢土氣息濃重的垃圾島,但隨便一張就是美如詩畫的精緻和寧靜致遠的氣質。
不過,這部的配色區別於導演以往的作品,長崎市的色彩斑斕和垃圾島的悽涼凌亂形成了強烈對比,色彩對心理上的暗示和用色上的碰撞也為後續的人犬矛盾做好了鋪墊。
《犬之島》的故事背景被設定為民族文化極具特色的日本,導演本人說是為了致敬黑澤明導演,但除了《七武士》的音樂之外,娛小妹還真沒挖掘出更多的彩蛋。
真實的原因除了致敬也有韋斯和編劇對於日本文化的濃厚興趣,所以片中對於壽司、相撲、太鼓、木屐、能劇、浮世繪等場景的神還原才做到了入木三分。
去年上映的《魔弦傳說》也同樣是借用日本元素的定格動畫,真是不得不佩服這個隔海相望鄰居的文化輸出。
韋斯的作品都不是那種強劇情的類型,所以幾乎都不怕劇透,從開頭到結尾的怪誕幽默和一幕一景的別致才是每部作品的精髓,《犬之島》也大抵如此。
早在爆出官方預告時,一個小男孩駕駛飛機去垃圾島尋找愛犬的故事梗概,大體就能猜測出故事的結局,然而真正觀看了影片後,還是為韋斯對如此簡單劇情進行的包裝所折服。
娛小妹在最初觀影的時候,發現大量的日文對白是沒有字幕翻譯的,在納悶為何如此時,想起了片頭字幕中提到的「狗吠已全部翻譯成英語」,才想明白導演是想反轉觀眾視角,刻意剝奪了人類的話語權。
所以,日語部分的臺詞是沒有字幕的,這個設計是為了讓非日語國家的觀眾可以感受到狗狗面對我們交流時的一臉懵逼。
不單如此,影片中人類反而成了弱小無助難懂又難搞的一方,需要狗狗的保護和照顧。
小男孩阿塔裡落在島上後昏迷不醒,是君主他們4隻狗狗在悉心照料,阿塔裡不聽首領勸阻任性的要去玩滑梯,事後看不到首領眼中噙滿淚水時滿臉遮擋不住的無助,甚至最後結局對抗機械犬,也是依靠守護犬點點的奮不顧身才得以勝利。
除了主觀層面上的人類弱化,導演還有意的強化了狗狗群體,4狗幫的名字所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地位,過度的擬人化也賦予了狗狗語言、八卦包括信仰的能力(兩位狗狗先知)。
看過《人類簡史》的小夥伴一定知道,這三點是保證大規模集群協作的主要因素,所以這裡的狗狗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家庭寵物,而是生活中弱勢群體的鏡像化宿主。
最讓我感慨的是狗狗們互相說自己最喜歡的食物那段戲,首領對於收養自己的那個家庭很是愧疚,不停的追問到「我到現在也想不通,我為什麼要咬他。」也許正是因為習慣了失去才會變得害怕得到吧。
對於片中的政治隱喻,娛小妹認為是有過度解讀的嫌疑,雖然小男孩飛機墜落後的蘑菇雲會聯想到廣島上空爆炸的那枚同為「小男孩」的原子彈,但仔細想想狗狗打架都能折騰出一團棉花,飛機爆炸弄出一團黑棉花似乎也並無不妥。
至於那些牽扯出東條英機和昭和天皇的暗諷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暗示,娛小妹可能讀書少還真是沒能get到,就只看出了人類集權下的殘暴無度。
君士坦丁堡的屠狗事件,雲南打狗,內蒙古打狼,不都是人類荒淫無度後的蔑視生命,別說其他物種的生死存亡每天都在上演,就是人類自己一手造就的人間煉獄也是不勝枚舉。
亞美尼亞、盧安達、猶太人,這些種族或地域後面加上個大屠殺就是人類喪心病狂的鐵證。
我們智人一族不愧是滅絕了其他同為人屬獨自存活的物種,很多慘劇的發生除了人心不古,更多都是來自嗜血這一基因上的劣根性。
其實,《犬之島》中只有喜惡,沒有好壞。
阿塔裡是否愛狗值得商榷,小林市長是否良心發現也有待探討,只不過阿塔裡接替了窮兇極惡的小林市長後,也無非是另一種形式的權利更替。
可以為狗狗說出優美徘句的小男孩,卻有著對狗狗大聲呵斥就要對人類處以極刑的內核,雖然最後覺得過激修改為義務勞動,可是這種矯枉過正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權利集中後的獨裁專政。
上層城堡裡還是那群吃著壽司的政客,真正的動蕩只是更替成了下層愛吃的狗糧。
突然想起了片頭和片尾兩處的太鼓聲,無論急促還是激昂,似乎都暗示著一切照舊和下一批群體的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