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死亡之謎被揭開,學者:死因太愚蠢,難怪史官不好意思記載

2021-01-17 白劇本

網絡上,有關老年人大肆購買保健品,差點人財兩空的事情,層出不窮地被報導出來。都說什麼事情,有一有二不能有三,但為什麼老年人因保健品而上當受騙的事情,卻一直有,絕不了根呢?

這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想活著。平日裡,無病無災時,很多人總是輕描淡寫地將死亡掛在嘴邊,但一旦發現死亡離自己很近的時候,就會變得惶恐不安,開始想各種辦法,希望延長壽命。正是因為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使得很多人不顧一切的想要抓住希望,就算知道這個希望很渺茫,也想要去試一試。

不僅當代很多老年人會因此上當,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也曾為了長生,派人求仙問道。一代天驕漢武帝,也曾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求購仙丹,尋求長生。

不過,夢想和痴心妄想還是有差距的。長生,它就是一種痴心妄想,所以不管這些帝王們多麼努力,他們都是白做工,最終失了財,還失了命。

據《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剛繼位時,還對秦始皇、漢武帝求長生一事,表示了不屑。他曾提道:「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

他還笑言道:「秦始皇當年為了求長生,派了方士,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入海尋仙求藥,結果這些人一去不回,再無音訊。而漢武帝,為了求仙問道,不惜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術士,最後發現沒用,又翻臉不認人,大開殺戒,鬧了大笑話,丟了天子威嚴。」

正是因為這兩位帝王做事不靠譜,李世民發出了感慨:「據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這個《資治通鑑》有記載。

那時的李世民,對這「求仙」之事,可謂是打心底裡看不起。在貞觀十一年,他還在詔書裡寫道:「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壽者惰短之常數。生有七尺之形,壽以百齡為限。」「雖復回天轉日之力,盡妙窮神之智,生必有終,皆不能免。」

顯而易見,此時的李世民也算是一個三觀正的人,他認為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能夠活到百歲的高齡,已然不容易。不管多麼的努力,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人都不可能輕易擺脫死亡。

但,「真香」定律真的是很有魔性的定律,就算是李世民這樣的人物,最終也沒有逃過真香定律。

隨著時間一天天的流逝,李世民一天天的老去,他在「求仙」一事上的態度發生了大轉變。

晚年的李世民,身體開始出毛病了,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壓力,變得恐懼起來。

生老病死,本是世間常態。更何況李世民年輕時戎馬一生,雖在戰場上威風凜凜,但也因此留下了不少暗傷。所以他一過中年,身體就開始越發不行。再加上兒子不成器,給了他不少打擊,他內心也因此變得脆弱起來。身體的傷,心靈的傷,在不斷摧毀著李世民的意志。

這時的李世民,心態變了,看問題的態度自然也變了。曾經讓他不屑一顧的「仙術」,如今成了他的「稻草」,是他不顧一切也想抓住的東西。於是,李世民開始接觸這些道士,吃所謂的「仙丹」。然而,他發現這些沒有用。他更加惶恐了,將希望放在了「洋和尚」身上。

據《資治通鑑》記載:這所謂的「洋和尚」,便是羅邇娑婆寐。據傳聞,此人活了200多歲,依然身體健朗。他宣稱自己可以練就不死丹藥,懂得長生之法。

其實,這種說法,一看就很假,一聽就知道是騙人的話。但是當時的李世民,已經走投無路了,他顧不了太多,他只是想抓住一個希望。而羅邇娑婆寐說的話,句句都是他想聽到的話,所以就算這話一聽就很假,他也想讓其變成真的,願意強迫自己去相信。

李世民將羅邇娑婆寐煉製的丹藥,當成了最後的希望。當拿到這顆「不死仙丹」後,他毫不猶豫吞了下去。

可惜事與願違,這顆丹藥沒能救他的命,反而奪了他的命。他才剛剛吞下「仙丹」不久,就覺得身體不適,病情開始加重,才熬了兩個月,就一命嗚呼了。

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居然是「蠢」死的,這還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難怪,對於李世民死亡一事,唐朝史官都少有提及。直到後世的史學家,在各種記錄、檔案中查找後,發現了真相,這才將此事記在了《資治通鑑》裡面。

因為史官們的態度,呂思勉猜測:「李世民自打自臉,行事上不了臺面,故而唐代的史官們,才會對此事諱莫如深,為的是替他遮醜。」

生命無常,這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如春夏秋冬一樣,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對於生命,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它、認識它、接受它,而不是一味地迴避它。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坦然地面對生命,放下對它的執著。

怎麼樣,歷史很有趣吧。秦王嬴政、大唐李世民、朱元璋、乾隆等各種大人物小市民故事應有盡有。其實,讀歷史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邱吉爾說:「不學習歷史註定要重複錯誤。」讀史可以明智,鑑古方能知今。成功人士普遍愛讀史,晚清名臣曾國藩不但自己讀,還要求孩子讀,光讀還不夠,還要做筆記,寫心得。

《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看的教材,那麼年輕人有沒有必要讀《資治通鑑》呢?答案是有必要。不論是從國家治理的宏觀角度還是從個人生存的微觀角度,我們遇到的問題和歷史上並無太大差別

《資治通鑑》如果理解透徹了,比不看史的人,就相當於多出來1300多年的生活經驗,如果生活工作中,因為利益關係,需要和這些庸人爭鋒相對,必然會有極大的優勢。

普通人看個一兩遍,在職場、商場、官場、情場等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場景,都更不容易走彎路,更容易取得更大成功。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精裝禮盒版,鎏金封面,內容完整,文白對照一看就懂!一套分為6本,點擊上面橫條,現在僅需69即可帶回家閱讀

相關焦點

  • 李世民到底是怎麼死的?專家:死得太蠢,史官都不好意思記載
    李世民是盛世大唐的第二位皇帝,開創唐朝的是李世民的父親李淵,雖然李淵是開創唐朝的人,但是若沒有李世民的幫助,李淵也很難在唐朝站穩腳步,在李淵退位後,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他徵服了北方和周圍的少數民族,讓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李世民建立下的功勞,為唐朝日後的繁榮盛世奠定了基礎。
  • 皇太極死亡之謎終於揭開!專家:死因太尷尬,史書都不好意思記載
    皇太極是大清王朝的創始人,關於皇太極的死亡之謎在史學界頗有爭論,有關的清代官修史書幾乎都記載說皇太極死時是「無疾而終」。
  • 成吉思汗死因之謎被揭開,學者:有點尷尬,難怪史書不敢正面描述
    己丑,崩於薩裡川啥老徒之行。」成吉思汗的去世,只有如此簡單幾句話,並沒有交代成吉思汗去世的真正原因,由此不難看出,修訂史書的明朝人並不知道這一段時間能夠確認的史料,為何史書語焉不詳,臣子們也閉口不提呢?後世卻提出了幾個具體的觀點,隨著成吉思汗的死因之謎被解開,學者卻認為:有點尷尬,難怪史書不敢正面描述。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的真實死因,死法太丟人,怪不得史官不敢記載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的明君典範,他文韜武略、英明蓋世,又善於納諫,從善如流,所以在他的治下實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 呂后真實死因被揭開,學者:死因太尷尬,難怪史學家不敢正面述說
    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
  • 馬超死亡之謎被揭開?學者:死法太慘烈了,難怪正史不敢正面描述
    馬超死亡之謎被揭開?學者:死法太慘烈了,難怪正史不敢正面描述。我們先來大概介紹下馬超的人生。馬超在投奔蜀漢之前的人生經歷,總體上就是一個從失敗走向失敗的經歷,與曹操戰,戰敗投靠張魯;在張魯這裡又被部下陷害,只能投靠劉備。所以對於馬超來說,他的人生確實是比較壓抑的。但他的人生之陰暗,還遠遠不止於壓抑二字,一本古書《典略》寫到:
  • 唐太宗為什麼沒有掩蓋玄武門之變,不讓史官記載啥的?
    這樣的大事件是掩蓋不住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爭奪繼承權所發動的一次政變,這次政變直接導致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死亡,也進而誘發了其後李淵讓位於李世民的事情。那麼唐太宗為什麼不讓史官不記錄玄武門之變呢?先不說史官是不是會聽話的問題。就算史官聽話。那是因為玄武門之變其實是根本遮掩不住的,這個事情太大,造成的影響太大,無法掩蓋。如果史官不記錄玄武門之變,那麼史官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出現。
  • 「音樂神童」莫扎爾的死因之謎
    200多年來,醫學界始終沒有能查出他死於何種疾病,這位音樂天才的死因一直是西方醫學界的一個難解之謎。不久前,美國醫學專家簡·赫希曼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認為莫扎特死於旋毛蟲感染。赫希曼依據莫扎特在1791年10月7日給夫人的一封信中的幾句話:「我嗅到了什麼?豬排!那是何等的美味。」得出了上述結論。赫希曼稱這種豬排被旋毛蟲所汙染,當時有很多人因此患上了旋毛蟲病。
  • 秦始皇死亡之謎終於揭開?郭沫若:被人用鐵釘釘死!
    而關於秦始皇的死亡之謎,似乎就很少有人關注。他的突然死亡,不僅使得剛剛建立的秦帝國元氣大傷,更是給後世留下了一連串數不盡的謎團。 關於秦始皇的死因,在主流史學界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些專家認為秦始皇死於先天性疾病,屬於正常死亡。
  • 皇太極猝死之謎揭開!死因過於尷尬,難怪史書沒有記載!
    說起清朝的皇帝,除了清朝的奠基人——清太祖努爾哈赤,還有康熙、雍正、乾隆這幾位皇帝為世人所熟知,其餘的皇帝都沒像這幾位那麼引人注目,難道是因為他們的能力不夠,或是事跡太過於低調
  • 賈元春死亡之謎被解開,脂硯齋:死因太慘,難怪曹雪芹記載很隱晦
    賈家最後被抄家,賈元春之死是導火索。那麼賈元春是怎麼死的?是病死還是皇帝賜死?我們看看原文的線索怎麼說得。 可以肯定這個弓才是賈元春的死因。弓代表軍事,代表爭鬥,代表攻伐,契合「虎兕相逢大夢歸」。脂硯齋批語乾脆明示賈元春死因。 第二出《乞巧》;【庚辰雙行夾批:《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長生殿》是劇作家洪升創作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 成吉思汗死亡之謎
    在我上中學時,市面上正是武俠書盛行的時候,金庸的一套神鵰俠侶將我和同學們迷得如醉如痴,我們常常聚在一起議論書中的情節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一個喜歡看雜書的同學給我們講了一個努爾哈赤之死的故事。為寫這篇文章我查了一些資料,得知關於成吉思汗之死有許多種說法,其中正史的說法是,成吉思汗64歲那年,親率大軍去攻打西夏,在路上的一次圍獵中受傷,從而導致高燒不退,最後身亡。但人們都不大相信正史中的說法,還是比較相信被西夏王妃咬死的說法。我本人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
  • 嘉慶皇帝猝死之謎!專家:史書上都不敢記載,太慘了!
    公元1813年也就是嘉慶十八年,天理教發動起義,竟然在宮中太監的接應下攻進了紫禁城,「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嘉慶皇帝六十一歲去世,對於嘉慶皇帝的死因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嘉慶皇帝之死是正常的病死,還有人說嘉慶皇帝是因為遭雷擊而死,而且這種說法得到了很多歷史學家的認可。
  • 死因成謎!
    死因成謎! 眾所周知,霍去病給漢武帝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對匈奴的作戰上,以及解除漢王朝的危機上,霍去病是立下汗馬功勞的。也正因為如此,即使是在現在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上依然能夠見到這位離我們所處年代非常久遠的人物。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霍去病這樣一個英雄卻是很早就去世了。而關於他早逝,史料卻鮮有記載。
  • 《獨步天下》大結局:皇太極真正的死因之謎
    昨天已經為大家揭曉了皇太極是如何登上帝位的,今天我們繼續揭秘皇太極真正的死因之謎。皇太極死因之謎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在瀋陽的故宮駕崩。皇太極的死,是清代歷史上頗為神秘的事情,連清代官書記載都是「無疾而終」。由於他死的太突然了,後世關於其死因更是眾說紛紜。
  • 一本宮廷機密檔案,揭開雍正皇帝死因,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大清王朝是一個具有傳奇歷史的王朝,王朝裡面12帝各有千秋,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就是人們最熟悉的雍正皇帝,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突然暴斃在圓明園內,享年58歲,他去世的非常突然,導致所有人都沒有準備,而雍正的死因也成為了一個千古謎團,對於他的死因後世和民間眾說紛紜。
  • 斧聲濁影:宋太祖死亡之謎?
    宋朝的史料,較前代豐富,史事記載也十分詳細。可是在宋太祖離奇死亡這件事上,官方的史書卻輕描淡寫,令人懷疑史官企圖在隱瞞著什麼。我們且來看看《宋史·太祖本紀》上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幹了一件無恥的事情,連史書都不好意思記載
    王桐齡在《中國民族史》中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隋室、唐室之家族關係,常與儒教道德倫理牴觸,而與塞外民族習慣暗合也。」 在李世民的身上,就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
  • 乾隆年間一本書,揭露皇太極崩逝之謎!怪不得清朝官方不便記載
    這位被後世學者評價為「心計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嘆為觀止」的少見英主,在戎馬倥傯、戰功卓著的一生後,還能被後世尊諡為「文皇帝」,就足以說明《清史稿》對其「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的至高評價,並無過度吹捧嫌疑。
  • 魏徵交給史官一本冊子,李世民看後,怒吼:把這賊人的墳給我刨了
    而李世民登上皇位後的貞觀四年的一件小事,讓李世民發現了契機,於是頻頻上演明君的戲碼,就是現在最善於演戲的男演員加在一起,恐怕也不是李世民的對手。不信大家來看一下:李世民想要翻新隋朝時期的洛陽宮殿,想要去洛陽巡視,順便遊覽一下前朝勝景,「以備巡幸」之用。